第21章 编写红日书,乡试中举!
鲁树人先生说过:“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不断滋养恐惧。”
林平之对此深以为然。
所以他一直都是个行动派,只要确定了要做一件事,就肯定会去做。
最重要的是。
他真的不愿意跟王守仁这个大佬为敌。
若是通过一本书就能将这位大佬拉到自己的阵营,或者直接将变革的发起者换成王守仁。
林平之肯定是乐意至极。
好吧!
这些都是乐观的局面。
不乐观的局面,就是王守仁并不注重那本书,甚至排斥那本书。
对此,林平之也无所谓,更没有多少损失。
他最多在暗中试探下这位心圣的情况,或者直接将他熬死,等他死了之后再革大明的命。
至于说不好不好的局面?
那就是王守仁在他革大明命的时候,选择中立,两不相帮。
这三种情况。
无论哪一种,对林平之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且利大于弊。
既然如此。
何乐而不为?
林平之想到这里,在心里仔细回忆一番,随后便在白纸上写下了三个大字。
《红日书》!
没错。
就是《红日书》。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
否则驴唇不对马嘴,写出来必然是漏洞百出。
他需要的是一本能够指引大明士子,以及所有有志之士前路的思想经典,而不是一部漏洞百出的书籍。
林平之在写下“红日书”三个字后。
随后在书名下方,又写了一行小字:“红日初升天破晓,千秋华夏绽光明!”
再然后,便是红日书的第一卷了。
天下各阶层的分析!
其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想要国家强大,百姓幸福安康,就要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做事思路。
封建王朝每过二三百年,就会出现王朝更替,天下烽烟四起?
是真的因为朝廷腐朽,帝王昏聩吗?
肯定不是的。
想要真正打造出一个万世传承的王朝,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以及各阶级阶层的矛盾争斗。
在红日书第一卷中,林平之重点的讲述了各阶级阶层的矛盾争斗,以及这些争斗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因为脑海中有原本可以借鉴。
所以林平之在编写书籍时,写的很快,下笔如有神助。
然而哪怕是如此。
想要将《红日书》彻底完成,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
无他。
因为字数太多了。
按照林平之的推测。
想要真正完成这部著作,没有个两三月时间,根本就不可能。
算算时间,等这本书真正写完后,差不多都要过年了。
不过,重新温习红学,编纂红学书籍。
对林平之的好处也是巨大的。
不仅极大增强了他的武道信念,更是让他对“红日初升”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红日书!
不知不觉间。
十日光景,转眼过去。
这一日,林平之在顿食一猪后,正欲返回书房中继续编写红日书。
突然,有听到福威镖局的前院,传来阵阵嘈杂声。
“中了!”
“中了!”
“恭喜少爷,贺喜少爷。”
“报喜的差役传来捷报,说少爷高中乡试的第三十二名!”
就在林平之心生疑惑之际,一个下人满是激动的跑到后院向他报喜道。
第三十二名?
林平之听到自己中举后,并没有太大意外。
不是他自吹自擂。
以他的学识,想要考个举人,真的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不是谁都能将市面上所有的经史子集全都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的。
更不要说,林平之还有着超越这个时代六百年的学问和认知。
所以他能考中举人,真的一点都不意外。
真正让他感觉到意外的是自己在乡试中,才考中第三十二名。
这个名次,说实话,真的有些出乎林平之的意料。
他感觉自己的名次不至于这么低才对。
哪怕成不了解元。
一甲前十,应该还是可以的。
不过,想到此次参加乡试的生员有千余人,自己能中举就已经很优秀了。
倒数第八名?
看来自己还要继续努力,更加努力啊。
“不对!”
“我都想着革大明的命了,还在乎这乡试中举第几名干嘛?”
“总不能在造反前,还要考个大明状元回来吧?”
林平之回过神后,有些哭笑不得的想道。
想到这里,他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情,朝前来报喜的仆役吩咐道:“嗯,你让人招待好报喜差役,不要吝啬赏钱,我这就前往。”
人家报喜差役马不停蹄的前来报喜,为的就是讨个赏钱。
林平之也不会吝啬了这点。
毕竟大明的举人还是非常有含金量的。
有了举人功名。
林家就能成为福州城中的乡绅层一员,有资格插手福州城的其他行业买卖,不用单守着镖局过日子了。
此外,林平之获得举人功名,就有了直接面见知府和其他官员的资格,并能代表区域百姓向朝廷和福州官员们提出建议。
而不是像以前那般一直被人代表了。
甚至他若愿意舍些钱财,还能直接捐个知县,或者直接被受官,为官压榨一方。
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除此外,大明举人还有很多其他好处。
比如说可存养奴婢,入城不需要缴费,家人免除徭役税赋,有乘四台轿权,会试途中能在驿站免费吃住,革除功名前可免私刑等等,好处众多。
这就是大明举人的含金量。
对没有正式打出旗号革大明命的林平之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