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1章 9.进退与时变化的叔孙通

吕布频繁跳槽,寻找靠山,被骂为“三姓家奴”;而叔孙通六易其主,一生追随过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最后投靠刘邦,则被誉为“进退与时变化”。叔孙通辅佐刘邦的最大贡献是制定礼仪,史学家对这一点也褒贬不一。司马迁认为叔孙通善于见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能够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而司马光认为叔孙通气度太小,制定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只拿礼的皮毛做文章,只懂得趋时媚俗,弃礼之大用于不顾,以致礼的实质精神没传下来。那叔孙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叔孙通是薛县人(今山东枣庄人)。秦朝的时候,因为精通儒术被召进了朝廷,做了个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等人揭竿而起,秦二世很恐慌,马上召集博士儒生们问道:“楚地征调的守边士兵反了,已经攻陷了蓟县,进入了陈县,各位觉得怎么对付才好?”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都说:“百姓不可以反对朝廷,否则就是叛乱,叛乱就该杀无赦,请陛下赶快发兵镇压。”秦二世听了判乱两个字,觉得心慌,非常生气,变了脸色。

叔孙通赶紧上前说:“这些儒生讲的不对,如今天下一家,朝廷已经拆毁各个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兵器,向天下人表示不再使用武力。而且上有英明的君王,下有完备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附,怎么会有胆敢判乱的人呢?这只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何足置之齿牙间。让郡守、郡尉抓紧时间抓捕,不必担忧。”这就是成语“不足挂齿”的出处。

秦二世听了,脸上露出笑容,再问诸位儒生,有的说是叛乱,有的说是盗贼。秦二世诏令御史大夫把说判乱的儒生抓起来,以言辞不当治罪,说盗贼的则没有处罚,还赐给叔孙通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任命他为博士。叔孙通下朝后,直接回家,儒生们追赶着责问他说:“先生怎么阿谀奉承到了这种地步!”叔孙通苦笑着回答:“你们不知道,我今天差一点就不能活着回来!”随即逃回薛县,此时的薛县已经投降了楚国。

当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投奔了项梁。项梁在定陶战败被杀,叔孙通又投奔楚怀王。楚怀王被尊为义帝,要迁往长沙,叔孙通留下来追随项羽。汉二年,刘邦率领五路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当时在彭城,就投降了刘邦。

叔孙通习惯穿戴儒生的服装,刘邦很讨厌这样的装束。于是,叔孙通改换衣帽服饰,穿上短衣,像楚人一样。刘邦看到这样的穿戴,才改变对叔孙通的看法。

叔孙通投降刘邦以后,跟着一起来的学生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并没有把他们引荐给刘邦,只是向刘邦引荐了一些江湖上的草莽英雄,他的学生私底下都在骂他说:“跟着先生这么多年,终于跟着他又投靠了汉王。可是他不引荐我们,却专门引荐那些江洋大盗,这是什么道理?”叔孙通听说后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枪林弹雨打天下,你们能去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能先给他引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你们要等一等,我不会忘了你们的。”刘邦欣赏叔孙通的才能,任命他为博士,号称稷嗣君。

叔孙通出生在动荡无比的战国时代,又先后经历了秦灭六国、群雄灭秦和楚汉争霸。对于在乱世中挣扎求生存的叔孙通来说,有再大的理想,也要先活下去。他凭着自己的灵活机敏,洞察先机,多次逃离危险。最终认定了刘邦,再也没有换过其他主公,不愧是一个灵活机敏,深谙乱世求生法则的智者。那叔孙通有没有实现他的儒家理想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