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大亚湾:核电筑梦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5章 穹顶吊装

核建公司召开3Rx穹顶一体化吊装专项研讨会,会议由大刘总主持,新任裴总工阐述要点。

啥叫穹顶呢?

“就是烧水壶壶盖。”张磊坐在台下,抬头望向星空,试图找点“灵感”。

核电站工作起来和‘烧开水’的原理非常类似。

通俗地理解就是,我们通过核反应堆加热水,产生水蒸气,然后这些水蒸气带动汽轮机发电。核能就被转化为了电能通过输电线路输送到千家万户。

将核电站比做“烧水壶”,那穹顶就是“壶盖”。那核电站‘烧开水’怎样加‘盖子’呢?

这个‘盖子’全称是安全壳钢衬里穹顶,它就像是核电站的‘壶盖’,将核反应堆‘烧开水’的过程与外界隔离。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反应堆厂房的完整性和密封性,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包容。

为了保证安全,‘烧开水’不能接触烫伤,也不能让水汽‘润了’其他地方。

那这个穹顶是怎么安装的呢?这个通常采用的是一体化吊装的方法。

本质上就是将穹顶整体吊起,然后精确地放置在核反应堆的上方。

当然这是在60-70米高空,将近400吨的“壶盖”盖牢。

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精准的操控能力,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壶”安全烧水。

研讨会上,大刘总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他深知,这次3Rx穹顶一体化吊装的任务非同小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说到这,他看向了春哥:“我们决定成立一个吊装专班”。

由春哥担任钢筋队队长助理,主持吊装专班的工作,张磊担任技术主管编制方案。

5月,风和日丽。

要盖“壶盖”先要造“壶盖”。

“穹顶建造,启动!”廖队一声令下,搭架子造“壶盖”活动开始。

造“壶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从搭骨架开始。

这个骨架,就是一个专用组合式支撑体系,它将成为穹顶吊装的基础。

这个支撑体系可不简单,它由支撑立柱、环梁、环向走道平台和纵向走道平台等多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固而灵活的工作平台。

支撑立柱,就像是大地的脊梁,它们深深地扎根在地面,为整个支撑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环梁则像是一条条坚固的腰带,紧紧束缚在立柱之间,增强了整个体系的稳定性。

而环向走道平台和纵向走道平台,则是工作人员活动的舞台。环向走道用于环缝焊接及人员同行,它让人们能够在穹顶的边缘自由行走,进行各种精细的操作。

纵向走道则用于纵缝焊接及人员上下通行,它像是一条通往天际的阶梯,让人们能够轻松地到达穹顶的最高点。

在这个支撑体系的帮助下,工人们可以有序地进行穹顶的拼装工作。

嗡嗡嗡!

他们就像是一群勤劳的蜜蜂,在巨大的“蜂巢”中忙碌着,将一块块精心打造的“壶盖”组件拼接在一起,为核电站的“烧开水”过程加上一个坚实的“盖子”。

随着穹顶拼装的稳步进行,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精准地盖上。

这可不是简单的“盖盖子”,而是要在几百米外,像精准的外科手术一样,将这个重达400吨的“壶盖”稳稳地放置在核反应堆的上方。

伴随着模块化施工的发展,钢结构吊装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几吨重的钢柱钢梁,到几十吨的小模块,再到现在的百吨级、千吨级的穹顶与筒体的组对安装,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和工人的智慧与汗水。

穹顶与筒体的组对安装,就像“针尖”对“麦芒”,对穹顶整体刚度及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为了确保吊装的顺利进行,团队采用了沙盘模拟、空钩模拟、现场复核、三维建模、专人看护等多重举措,确保每一个点位之间“精准”。

在正式吊装前,团队还进行了多次练兵,通过导向柱、径向限位装置、环向限位装置、倒链、螺旋千斤顶等设备,反复模拟吊装过程,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

5月19日,微风扑面。

轰隆隆!

一阵轰鸣声。

“起勾!”

早晨7时09分,随着一声清脆的鸣笛声划破晨曦,2000吨履带式吊机在温暖的阳光下缓缓启动,将球带吊离地面。

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庞然大物上,气氛紧张而肃穆。

“稳住。”张磊一个呼吸。

“16米,17米,停…”

“顺时针!”对讲机里声音洪亮。

吊机首先将穹顶下口提升至距离地面17米的高度,然后顺时针旋转17度,行走了78.3米。

“大臂!大臂继续提升!”

“逆时针旋转。”

接着,再将穹顶下口提升至50.5米的高度,逆时针旋转180度,继续向前行走了18.3米。

“脱钩!”

最后,顺时针旋转54度,落钩就位。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优雅精准”。

然而,这场“舞蹈”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艰辛与汗水。

整个过程长达3个多小时,其中用时最长的就是行走环节。

吊机总共行走了96.6米,球带的重量使得过程十分缓慢。吊机行走速度1小时不超过0.1公里,起降速度1分钟不超过5米,回转速度1分钟不超过10度。

为了确保吊装平稳行进,我们早在14天前就开始监控天气情况,当日风速必须控制在8.8米每秒以内。”

当球带和筒体对接时,对施工精度的要求达到了极致。球带下口和筒体上口周长偏差要控制在两厘米以内,同一个角度半径偏差要控制在2厘米以内。

为了保证这样的精度要求,施工团队在吊装前已经反复测量确认了多个数值。同时,穹顶下口及筒体上口也分布有环向限位、经向限位等装置,确保对接能够准确无误。

上午10时19分,球带精准落钩,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了。”张磊一脸兴奋。

穹顶吊装的起重机械、支撑系统和钢筋焊接设备全部由国内自主研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