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真题解剖(“锦鲤”考研中医综合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试题

一、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第37~81小题,每小题2分;共144分。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依据是( )

A.病机 B.病程 C.症状 D.体征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绪论的基础考查。考点为辨证论治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中医学对疾病治疗的着眼点是“证”,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故A正确,B、C、D错)。

考点拓展 症的基本内容

(1)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疾病过程中个别的、孤立的现象。

(2)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

(3)症是病、证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认识病、证的着眼点。

考点重现 自2017年以来,此点曾于2022N106X考查异病同治。

真题再现:(2005N078B)辨证论治的原则是( )

A.既病防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地制宜

答案:B

自命题:下列关于“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包括病因和症状 B.是病、证的基本构成要素

C.是判断疾病的次要依据 D.不包括体征

答案:B

2.《素问·五脏生成》云“肾……其主脾也”,其中“主”指的是( )

A.生我 B.我生 C.克我 D.我克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五行学说的细节考查。考点为五行生克。《黄帝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肾,其主脾也”,这里所说的“主”,实际上是指制约,也即是相克(故C正确,A、B、D错)。

好大一个“坑” 同学们注意认真读题,尤其是五行关系,找明白谁是主语,结合五行“五角星”概括图。

考点拓展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一“页”知秋 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腰膝、下腹冷痛,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真题再现:(2006N003A)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 )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E.表里相传

答案:B

自命题:下列选项中,病情较重的是( )

A.相生 B.相乘 C.相侮 D.胜复

答案:B

3.“阳中求阴”指的是( )

A.补阴时适当补阳B.补阳时适当滋阴 C.补阴以制阳 D.补阳以抑阴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细节考查。考点为治则中的调整阴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因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故A正确)。补阳时滋阴是阴中求阳,适用虚寒证的治疗(B错)。补阴以制阳治疗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应滋阴以抑阳,即阳病治阴(C错)。补阳以制阴是治疗阳虚而致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应扶阳以抑阴,即阴病治阳(D错)。

考点拓展 调整阴阳之间接补相关部分原文补充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真题再现:(2008N003A)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是( )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互为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答案:B

自命题:《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云“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体现的是( )

A.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B.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C.阴阳并补 D.回阳救阴

答案:B

4.下列选项中,对尿液的生成、排泄过程起主宰作用的是( )

A.肺气的通调水道 B.膀胱的开阖气化 C.三焦的决渎行水 D.肾气的升腾气化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精气血津液神的细节考查。考点为尿液与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与津液的排泄相关的脏器主要有肾、肺、脾,由于尿液是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因此肾的生理功能在津液排泄中最为重要。肾为水脏,肾气的蒸化作用,将脏腑代谢产生的下输到肾或膀胱的浊液分为清浊两个部分,通过肾气的推动与调节,得以正常排泄(故D正确,A、B、C错)。

好大一个“坑” 注意审题,题干表明的是“生成和排泄”。膀胱是尿液排泄的器官,其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的过程,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赖于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

考点拓展 肾主水,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如:

(1)调节并参与津液代谢相关脏腑的功能。

(2)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一“页”知秋 癃闭-肾阳衰惫证的治法与选方

(1)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2)选方:济生肾气丸。

真题再现:(2003N006A)《黄帝内经》所谓“肾者,胃之关也”,主要是指( )

A.肾气的蒸化作用 B.肾主纳气作用

C.肾气的固摄作用 D.肾主藏精作用

E.肾为脏腑阴阳之本

答案:A

自命题:下列对肾主水功能,理解正确的是( )

A.调节并参与津液代谢相关脏腑的功能 B.通调水道

C.贮藏尿液 D.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答案:AD

5.依据《灵枢·营卫生会》,“昼精而夜暝”主要依赖于( )

A.元气的功能 B.卫气的功能 C.中气的功能 D.宗气的功能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中医哲学及原文考查。考点为各种“气”的功能。卫气循行与睡眠有密切关系。 “昼精而夜暝”是指白天精力充沛,夜间睡眠安稳。白天,卫气自出于体表,行于阳分,人体阳气偏盛,人便精力充沛;夜间卫气入阴,行于体内,与营气相合,人体阴气偏盛,人便入睡(故B正确)。宗气的生理功能是行呼吸、行气血和资先天,与呼吸、语言、发声、血液运行、心搏的力量与节律有关(A错)。中气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与消化系统功能密切相关(C错)。元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以及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D错)。

考点拓展 卫气相关的部分常考原文

(1)卫在脉外。

(2)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3)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4)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一“页”知秋 不寐-心肾不交的治法与选方

(1)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2)选方:六味地黄丸合用交泰丸。

真题再现:(2015N007A)“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答案:B

自命题:“水谷之悍气”描述的是( )

A.宗气 B.营气 C.元气 D.卫气

答案:D

6.十二经脉循行入上齿中的是(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太阳膀胱经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经络学说的细节考查。考点为经络循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夹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折向下沿鼻柱外侧下行(承泣、四白),入上齿中(故B正确),还出,夹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头维穴),到额颅中部(会神庭)。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A错)。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锐眦(目外眦),入耳中,抵鼻,至目内眦(C错)。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D错)。

考点拓展 十二经脉的特点

(1)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2)是经络系统的核心。

(3)有起止。

(4)有固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

(5)有固定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6)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7)有表里关系。

(8)有腧穴。

真题再现:(2009N010A)足阳明胃经与他经相交的部位是( )

A.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B.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C.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D.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答案:A

自命题:十二经脉的特点是( )

A.有固定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B.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C.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D.是经络系统的核心

答案:ABCD

7.寒邪和湿邪致病的共同点是( )

A.阻滞气机 B.易伤阳气 C.收引凝滞 D.重浊黏腻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病因病机的细节考查。考点为病因中六淫的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B正确)。湿性重着黏滞,湿邪伤人常留滞于脏腑经络,阻滞气机(A错)。收引凝滞是寒邪的致病特点(C错)。重浊黏滞是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D错)。

考点拓展 寒性凝滞不同部位的相关表现

(1)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疼痛。如寒痹(痛痹)有关节冷痛之症。

(2)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剧痛。

(3)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疼痛。

真题再现:(2000N009A)寒邪致病,引发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由于( )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C.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D.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E.寒邪入里,直中三阴

答案:D

自命题:寒邪的致病特点( )

A.易袭阴位 B.易凝滞气血 C.易致筋脉挛急 D.易伤津耗气

答案:BC

8.易发生血虚病变的脏腑是( )

A.脾、胃 B.肝、肾 C.心、肾 D.心、肝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精气血津液神的细节考查。考点为血的失常。心主血、肝藏血,故心、肝两脏血虚比较多见(故D正确,A、B、C错)。

考点拓展 心血不足、肝血亏虚的临床表现

(1)心血不足: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细涩或结代等症状。

(2)肝血亏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若肝血亏虚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等症状。

考点重现 自2017年以来,此点曾于2019N084B考查气闭的病机,于2019N085B考查气逆的病机。

真题再现:(2016N011A)脏腑气滞多见于( )

A.肺、肝、脾、胃 B.肺、肾、肝、胆 C.心、肾、肝、胆 D.心、肝、脾、胃

答案:A

自命题:若见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目花干涩、妇女月经愆期,其病机是( )

A.心阴不足 B.心血亏损 C.肝阴不足 D.肝血亏虚

答案:D

9.脘腹胀满,时胀时减,减如常人,喜按者,治宜( )

A.标本兼治 B.塞因塞用 C.以通为用 D.攻补兼施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细节考查。考点为防治原则中正治反治。塞因塞用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或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畅的脾虚腹满证,当采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则症状自减。因此,以补开塞,表面上使用补益之法治疗闭塞不通症状,实则仍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本质而治(故B正确)。标本兼治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应治标与治本兼顾(A错)。以通为用,即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C错)。攻补兼施,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但二者均不甚重的虚实夹杂证(D错)。

考点拓展 塞因塞用的相关补充

(1)血虚经闭,由于血液化源不足,故当补益气血而充其源,则无须用通药而经自来。

(2)肾虚癃闭,由于肾阳虚衰,推动蒸化无力而致的尿少癃闭,当温补肾阳,温煦推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则小便自然通利。

(3)久病精血不足的便秘。

考点重现 自2017年以来,此点曾于2020N009A、2022N009A和2022N115X考查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真题再现:(2004N073B)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属于( )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E.热者寒之

答案:C

自命题:用补阳药治疗肾虚癃闭患者,属于( )

A.热因热用 B.塞因塞用 C.通因通用 D.寒因寒用

答案:B

二、B型题:第82~105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A、B、C、D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请从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体质因素 B.情志刺激 C.气候变化 D.饮食偏嗜

82.与戾气致病关系密切的是( )

83.机体对邪气的易感性主要取决于( )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体质学说的细节考查。考点为体质与病机。当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之时,疠气易于产生和流行,其伤人则发为疫疠病(故82题选C)。体质不同,气血阴阳盛衰有别,对某些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罹性(故83题选A)。

考点拓展 与发病有关的因素

(1)影响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为正气的盛衰。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决定发病倾向,决定对某种病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的发病类型。

(3)正气的强弱在发病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反映正气盛衰,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5)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真题再现:(2004N092C)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 )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A

自命题:以下与邪气有关的是( )

A.决定是否发病 B.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C.是发病的内在依据 D.决定发病倾向

答案:B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84.外感热病出现“热厥”的病机是( )

85.因大怒所致“薄厥”的病机是( )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病因病机的细节考查。考点为气的失常。气闭是指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病证。外感热邪内犯,郁闭气机(故84题选D),可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气逆是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病证。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肝气上逆,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故85题选B)

考点拓展 气闭的相关考点

(1)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

(2)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

(3)剧痛所致的痛厥。

(4)痰阻气道之痰厥。

真题再现:(2013N011A)多出现气逆病变的脏腑是( )

A.肺、脾、胃 B.肝、胃、肺 C.肺、脾、胆 D.胃、肝、心

答案:B

自命题:痰阻气道之“痰厥”的病机是( )

A.气闭 B.气逆 C.气滞 D.气陷

答案:A

三、X型题:第106~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

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06.符合五行相生规律的治法是( )

A.滋肺益肾 B.滋肾养肝 C.泻心清肝 D.泻肝清肺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细节考查。考点为调和脏腑。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泻子,即“实则泻其子”,指一脏之实证,不仅可以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泻其子脏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外,还可以用清泻心火的方法,以消除亢盛的肝火(故C正确)。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故B正确)、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故A正确)、益木生火法。选项D的泻肝清肺中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两者属于相克关系(D错)。

考点拓展 五行相生治疗的易考点

(1)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

(2)益木生火:补肝血以养心血。

真题再现:(2015N003A)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木不疏土 D.木火刑金

答案:A

自命题:益火补土法是指( )

A.补肝血以养心血 B.温心阳以补脾阳 C.温肾阳以补脾阳 D.补脾阳以温肾阳

答案:C

107.下列选项中,可阐释四时更替机理的是( )

A.阴阳相互制约 B.阴阳相互消长 C.阴阳相互为用 D.阴阳相互转化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阴阳学说的细节考查。考点为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综合考查。阴阳相互制约是自然界四时寒暑往复变化的根源。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故A正确)。自然界四时气候及昼夜的往复变化即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四时气候变迁,寒暑往来,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一年当中,阴阳消减和增加处于一定范围和限度,形成相对的动态平衡,则有四时寒暑交替推移、周而复始的正常规律(故B正确)。阴阳相互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 “渐变”的形式(故D正确)。阴阳相互为用为阴阳之间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C错)。

好大一个“坑” “四时更替”,重点在“更替”二字。更替就有阴阳之间的变化,一定会产生此消彼长。相互为用更偏向于共同进步,可见于四季的气候变化,如春夏阳气旺,阴气同样也会增加(联想暑期的梅雨季节)。

考点拓展 阴阳互根互用体现在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为:①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②精与气。③气与血。④人白天兴奋与夜晚抑制。

真题再现:(2007N001A)《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了( )

A.阴阳消长平衡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相互转化

答案:B

自命题:“阳生阴长”体现了( )

A.阴阳自和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转化 D.阴阳互根互用

答案:D

108.下列病症中,与脾不升清相关的有( )

A.腹痛胀满 B.头晕目眩 C.神疲乏力 D.腹胀飧泄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藏象学说的细节考查。考点为脾脏生理特性。脾气升清,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故B正确)、精神疲惫(故C正确);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A错);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故D正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好大一个“坑” 中焦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所以导致的是腹胀,而非腹痛。

考点拓展 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和头面,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荣养全身,即“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一“页”知秋 脾虚气陷证的临床表现:眩晕,久泄,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内脏下垂,或脱肛、子宫下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纳少,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真题再现:(2011N006A)“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反映的生理功能是( )

A.脾阳主升 B.脾主运化 C.脾主转输 D.脾主升清

答案:D

自命题:脾的生理功能是( )

A.脾主运化 B.脾主统血 C.脾主藏神 D.脾主治节

答案:AB

109.下列各组脏腑中,在血液生成和运行方面密切配合的是( )

A.心与肺 B.心与脾 C.心与肝 D.肝与脾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藏象学说的细节考查。考点为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的关系(A错)。心主行血、脾主统血,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与运行方面的相互为用、相互协同(故B正确)。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方面(C错)。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则气血生化有源;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脾气健运则生血有源,统血有权。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故D正确)。

考点拓展 血液相关易考内容

(1)血液生成相关脏腑:五脏加胃。

(2)血液运行:五脏除肾(运血无肾)。

一“页”知秋 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眩晕耳鸣,神疲乏力,或见各种慢性出血,血色淡,舌淡嫩,脉弱。

考点重现 此考点曾于2020N004A、2020N109X、2021N082B、2021N083B、2022N108X、2023N109X考查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近5年均有考题涉及。

真题再现:(2010N004A)心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于( )

A.血液的统摄和贮藏 B.津液与血液的互化

C.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D.精髓与血液的互化

答案:C

自命题:与血液运行有关的脏腑有( )

A.心与肺 B.心与脾 B.肝与脾 D.心与肝

答案:ABCD

110.下列关于卫气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B.其性慓疾滑利

C.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D.温分肉,肥腠理,充皮肤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中医哲学及原文考查。考点为卫气。《素问·痹论》说:“其气慓疾滑利(故B正确),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故A正确)。”《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故D正确),不使外邪侵犯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是《素问·痹论》中关于营气的描述(C错)。

考点拓展 卫气相关的部分常考原文

(1)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2)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3)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4)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

真题再现:(2010N125X)卫气的生理功能是( )

A.护卫肌表,防御邪侵 B.走息道以司呼吸

C.温养脏腑、肌表和皮毛 D.调控腠理开阖,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ACD

自命题:“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描述的是( )

A.宗气 B.卫气 C.营气 D.元气

答案:B

111.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经脉有( )

A.肝经 B.胆经 C.小肠经 D.三焦经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经络学说的细节考查。考点为经络循行。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额角(颔厌穴),折向下行到耳前上方,绕到耳后下方(完骨穴)(故B正确),复外折向上行,距头正中线3寸前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折向后行至枕骨下风池穴,沿项侧面下行至肩上(肩井穴),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手少阳三焦经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故D正确),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交于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穴)。

考点拓展 足少阳胆经循行

(1)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手少阳穴)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听会、上关),过听宫穴(手太阳穴)至目外眦后方。

(2)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与手少阳经三焦经的支脉相合,上行至目眶下。下行者经下颌角(颊车穴),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处。

(3)足少阳胆经联络脏器:肝、胆、耳、目。

真题再现:(2008N081B)其经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的是( )

A.胃经 B.肾经 C.小肠经 D.心经

答案:A

自命题:以下关于足少阳胆经循行正确的是( )

A.在大迎穴处与手少阳经三焦经的支脉相合 B.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浅出气街

C.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 D.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答案:ABCD

112.暑邪和火热邪气的共同致病特点( )

A.伤津 B.耗气 C.扰神 D.动血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病因病机的细节考查。考点为病因中六淫的致病特点。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火热易扰神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伤人,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火热易生风动血,指火热邪气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故A、B、C正确,D错)。

考点拓展 火邪与热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页”知秋 火淫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阳胜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其表现为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且火热病证多发生在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见,表现为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口苦咽干、牙龈肿痛、头痛眩晕、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真题再现:(2012N083B)易侵犯头面部的邪气是( )

A.湿邪 B.火邪 C.暑邪 D.寒邪

答案:B

自命题:体现“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致病特点的是( )

A.高热 B.目赤肿痛 C.头痛眩晕 D.口苦咽干

答案:ABCD

113.下列各项中,属于脾气虚损的病机有( )

A.运化无权,纳食不化 B.中气不足,升举无力

C.健运失职,气血乏源 D.统摄无权,血溢脉外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病因病机的细节考查。考点为脾气虚损的病机。脾气虚损,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故A正确)、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故C正确);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故D正确);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故B正确),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表现。

一“页”知秋 脾气虚损相应的临床表现

(1)气血双亏: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等。

(2)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完谷不化、腹胀便溏、轻度水肿等。

(3)中气下陷:眩晕、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

(4)脾不统血:便血、崩漏、月经过多、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表现。

真题再现:(2004N026A)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的主要鉴别症状是( )

A.食欲不振 B.气短懒言 C.面色萎黄 D.大便稀溏 E.腹痛喜暖

答案:E

自命题:若患者脾气虚损,可见( )

A.崩漏 B.脱肛 C.便溏 D.乏力

答案:ABCD

114.疾病过程中,标本关系正确的是( )

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脏腑病为本,肌表病为标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细节考查。考点为治则中的治标治本。从医患关系来说,患者为本,医生为标;从邪正关系来说,人体正气为本,致病邪气为标(故A正确);从病因与症状关系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故B正确);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故C正确);从脏腑经络来说,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故D正确)等。

考点拓展 急则治标相关考点

(1)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治暴病不宜缓,初病邪未深入,当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则正气不伤,患者易于恢复。

(2)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状时,如大出血病变,出血为标,出血之因为本,但其势危急,故必以止血治标为首务,待血止后再治出血之因以图本。

真题再现:(1992N077B)“用热远热”“用凉远凉”属于( )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既病防变 E.标本论治

答案:C

自命题:某慢性病患者,在夏季因吹空调复感寒邪而发面瘫,则应遵循的治则是( )

A.急则治标 B.标本兼治 C.因时制宜 D.攻补兼施

答案:A

115.因地制宜应考虑的因素有( )

A.地势的高下 B.气候的差异 C.水土性质各异 D.饮食习惯的不同

考题解剖 此题属于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细节考查。考点为治则中的三因制宜。因地制宜,指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故A正确),气候有寒热温燥(故B正确)、水土性质各异(故C正确)。因而,在不同地域长期生活的人就具有不同的体质差异,加之其生活与工作环境、生活习惯与方式各不相同(故D正确),使其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亦不尽相同。

考点拓展 因地制宜的运用

(1)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治宜辛温。

(2)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其病多热,治宜苦寒。

真题再现:(2005N079B)《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原则是( )

A.既病防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地制宜

答案:E

自命题:“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体现了( )

A.既病防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地制宜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