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查封
一番搜查下来,一众官差并没有找到什么嫌疑人。
朱砂和苏媚见状,知晓她们是逃过了这一劫。
县尉心道难道是自己猜测有误?但又心有不甘,命人再去仔细搜查,看还有没有藏着什么人。
一群官差见县尉脸色难看,又不得不继续去搜查。
这一次,有人发现了一处极为隐蔽的地窖。
而在地窖之中,还藏着几名妇女和孩童。
那些妇女孩童皆是被拐卖或引诱,关到了这里。
县尉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还查出另外的案子,拐卖人口乃是大罪!
“好好好,一个个当真是好大的狗胆!”县尉不禁怒道,“来人,将所有人都收押,再好好审讯一番!”
旁边的一位官差低声道:“大人,咱们县衙也关不下这么多人啊。”
县尉眨了眨眼,“那就把这里查封,所有人都给我好好待着这里,继续接受审讯,把主事者找出来……对了那个老婆子呢,她肯定知晓很多事情,带回来!”
“那老东西还在外面看押着……”有官差道。
老鸨子在明月楼外被人收着,听到里面传来的动静,顿时吓得手脚一软,当即瘫软在地,昏了过去。
旁边的官差见了,直接几个大耳刮子将其抽醒。
醒过来的老鸨子依旧吓得神情呆愣,浑身无力。
两名官差又是像拖死狗一样,将老鸨子拖回了明月楼。
县尉点了一名捕头继续审讯,自己则带着一部分下属离开,毕竟他要调查的不是这案子。
留下来的捕头也是雷厉风行,很快就将几名主事者抓了出来,然后将明月楼给查封。
朱砂和苏媚并没有被找出来,不过她们和其他姐妹一样,被禁足在明月楼,等明月楼的案子结案,彻底洗清嫌疑,才会放她们离开。
苏媚跟着朱砂回了房间,小声嘀咕道:“不就是拐卖几个人嘛,这县衙真是小题大做……”
以后明月楼肯定开不下去,她们两姐妹只能换个地方过活。
朱砂冷眼相对,“这还不是你惹出来的祸事!若非你昨夜去闹腾,官府何至于如此大张旗鼓……我看你是待在城里久了,越来越肆行无忌。”
苏媚连忙挽着朱砂的胳膊道:“好妹妹,别说了,我错了!”
朱砂叹道:“如果我们这个月的份额交不足,你就知道什么叫错了,你跟我认错,可没有用。”
苏媚闻言心头一凛,连娇躯都颤了颤,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恐怖的事情。
她弱弱道:“咱们姐妹同心,其利断金,一定没什么问题的……我们可是花魁,这开阳县又不止一家青楼,换个地方照样可以做事。”
她们算是开阳县小有名气的花魁,平时都是她们挑客人,而不是客人点她们。
哪怕换一个地方,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朱砂心中一叹,说来她也有责任,若非之前遭遇陆正,看他只是一个落魄童生,才去勾搭对方,想要多攒些阳气。
本以为陆正已经被她迷了心窍,却在那夜发生预料之外的事情,然后闹到现在这样的地步……
朱砂轻声道:“以后我们小心谨慎些,莫要去招惹不该招惹的人。”
苏媚连忙道:“我以后不去找陆正,他又不来我们这种地方,谁也不见谁,你就放一百个心。”
……
明月楼被查封的动静闹得太大,很快就传到了贾固那些学子耳中。
大家还以为是因为昨天之事,李元在给陆正出气。
不过说出气也不对,因为他们才是丢尽颜面的那一方。
因为昨天的事情,他们这些去明月楼的学子快成了笑柄,被人当成只是好色的读书人。
最近这段时间,他们都不好意思再去明月楼,或者去其它烟花之地。
不过想到明月楼已经被官府查封,他们倒是心中乐得如此。
没多久,他们又听到更多的消息,才知晓李元这是在搞什么全城搜查,倒霉的不止明月楼一处。
众人以为是李元为了政绩,来了一场大型的扫黑除恶,跟他们没一点关系。
于是乎,一众学子又琢磨着将陆正请来再比一场,也好扳回昨天的局面。
他们先派人去了李府,又去了陆正的住处,结果都没有找到陆正。
还是托人去了县衙询问,才知晓陆正已经离开县城,佩剑游学去也!
哎?你们想找我比什么才学,我不跟你们玩,溜了!
一想到陆正出去游学,要行义之事,立功立名,众学子就一口气堵在心口,吐也吐不出来。
他们把脸都快丢尽了,陆正却是赚足了名声,又跑去游学。
“贾兄,这下我们该怎么办?”有学子问道。
贾固脸色不太好看,说道:“游学?他能去得,我们去不得?我们去北山书院,求萧院长也让我们出去游学!”
众人纷纷应和,便一起前往北山书院拜见萧山。
听闻这些学子的来意,萧山先是因明月楼之事,将众人好好训斥一番。
不过食色性也,萧山也不好严格要求这些学子,让他们做到如陆正那样心有正气、不好女色。
接着,关于游学一事,萧山也给了一个答复。
他同意甲班的学子可以出去游学,但是有条件。
那就是必须得经过家中父母长辈应允,游学期间发生死伤与书院无关,游学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并且要将途中见闻行事写下来,记录在今年的考核之中。
这些要求,直接让不少学子打了退堂鼓。
毕竟他们平时在书院待惯了,这外出游学不仅可能有生命危险,课业也不能落下,这不是出去自讨苦吃嘛。
但贾固和部分学子却是动了心思,与其留在县城被人指指点点,还不如出去避一避风头。
外面有妖魔又怎么样?大不了多带些侍从,不去那些妖魔出没的地方。
这出去一个月,就当是去走亲访友、去郊游玩乐。
等游学归来,名声也弥补回来,没有什么不好。
众学子得了答复,便是离开书院,各回各家。
至于这些学子中,有哪些人会去游学,萧山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