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纯臣可贵
“区区关中一战,想来大公子胜券在握。纵使小有纰漏,亦得丞相重用,岂是我等可随意置喙的?”曹真敷衍了几句,他不想卷入这趟浑水之中,关中一战,能否取得胜利尚且在其次,这算是曹操给曹丕的一次表现机会,人家占嫡占长,将来曹家基业少不得由这大公子继承,何况以他的了解,曹丕并非真君子,更不是什么大度性子,自己又何苦先把人得罪了。
高柔见曹真如此表态,便知他欲袖手旁观,不得罪人,便进一步说道:“曹将军,大公子虽有长子之位,但丞相对三公子的才能亦是赞赏有加。日后谁主沉浮还未可知。而今若按大公子的计划行事,一旦有所闪失,恐怕对曹家,对将军您,都不是好事。”
曹真转过身,目光如剑,直视高柔:“高大人,我只是一武将,忠的可是朝廷。”这话是官话,高柔也不畏惧,他迎上曹真的目光,不卑不亢:“将军,您是明白人。丞相既然让三公子镇守长江,这背后的深意,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丞相的意思不是我等可以揣度的。”曹真微微皱眉,他何尝不知这其中的利害之处,但作为臣子,他更清楚自己的位置。
高柔耐下心来,仔细给曹真分析:“当初赤壁一战,您虽未亲临,却也知道详情。那可本是万千危急之时,若按原计行事,我军少不得全军大败,岂有今日辉煌。于那等危急时刻,悬崖勒马的人是谁?是三公子,拯救我军于水火,大挫东吴,斩断东吴刘备联盟,也就是那场战才将刘备逼入益州。虽然只是小胜,但足以彰显其才华。若丞相真的属意大公子,又为何是三公子镇守长江?可见丞相亦在斟酌之中。而今南境未平,益州刘备也在聚集势力,本就不是该肆意扩张之时节。是以,于公于私,此次出征,我等皆应相劝。”
曹真闻言,他缓缓踱步,目光在书房内逡巡,似乎在寻找着答案。
高柔见曹真有所动摇,继续说道:“将军,您不想卷入这趟浑水,明哲保身,这是人之常情。但若大公子的计划真的得以实施,一旦有所差池,恐怕对将军您的前程也有影响。”
曹真停下脚步,目光深沉:“高大人,您说的这些,我何尝不知。但丞相既然已经决定了,我等做臣子的,只能遵命行事。”
高柔站起身,走到曹真面前,语重心长:“将军,本官今日前来,并非要您做出什么决定,只是希望您能在适当的时候,向丞相进言,让丞相三思而后行,丞相高慧,若是肯多想想,想必也有其他可能。”
高柔的话音刚落,门外便传来了家仆的通报声:“将军,荀攸大人到访。”
曹真眉头微微一挑,看了一眼高柔,随即恢复平静,道:“请荀先生进来。”
荀攸步入书房,一身儒雅的青色长袍,头戴方巾,面带微笑,举止从容。他见高柔也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原来是高大人也在,真没想到,今日贵府倒是热闹。”
高柔起身,向荀攸施了一礼:“荀先生。”
荀攸微微颔首,转向曹真:“荀攸今日前来,是为凉州军备之事。特来请曹将军看看如此准备可够丰足,需要酌情添加些什么吗?”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卷册子,递给曹真。
曹真慌忙接过,请荀攸入座,命人看茶,道:“荀大人客气了,我等都是奉命督办,谈不上什么请教。这册子我等下便看。”
高柔见荀攸到来,心中一动。他知道荀家这对叔侄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自己的想法便成功了大半。
他趁机说道:“荀大人,方才我与曹将军正商议着大公子的关中之行。曹将军对此颇有疑虑,我正劝说将军向丞相进言,三思而行。”
荀攸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随即舒展开来,笑道:“高大人所言甚是。关中之行,事关重大,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曹真见荀攸态度暧昧,心中暗自琢磨。
荀攸转头看向曹真,语气诚恳:“曹将军,荀攸虽为文臣,但也深知兵事之凶险。大公子的计划虽好,但关中地势复杂,马腾、韩遂等人亦非易与之辈。若无万全之策,恐怕……”
曹真点了点头,道:“荀大人所言极是,的确还有不少隐忧。”
荀攸沉吟片刻,又道:“不过,荀攸以为,丞相既然已经决定了,我们做臣子的,自然应当遵命。但若能为丞相提供更多的选择,或许能更有力地支持丞相的决策。”
“荀先生,您这……”高柔不免心急,荀攸这话,好像说了又好像没说。这种两头堵的话,莫说荀攸,便是那议事厅的侍从恐怕也能邹上几句,应和一下。
荀攸看出高柔的情绪,伸手向下按了按,示意对方不要着急,又转头对曹真说道:“曹将军向来忠心,所做所想皆为大局,几度随丞相出生入死,丞相对曹将军亦信赖有加。依我愚见,您不如将心中所想私下对丞相直言。丞相爱才惜忠,纵使将军所言与他心中有所不同,亦不会怪罪,反觉将军赤诚。”
荀攸了解曹真此人,并不想过于相劝,这世上总会有为自己后路想要提前站队的人,比如他自己已然选择三公子曹植,但同样也需要有真正纯臣,无畏阵营,一心效忠,更是难得。
高柔见他这样说,也觉有几分道理。况且高柔不相信曹真会支持现在攻打关中之举,至于谁带队,他其实并不介意。
那军需册子一时半会也翻看不完,荀攸便先告辞,回府中等待曹真回信。
荀攸的府邸坐落在邺城的东市,门前车水马龙。府内却是另一番景象,静谧而幽雅,一池碧水倒映着廊桥亭榭,假山怪石错落有致,青竹随风轻摇,发出沙沙的响声。
荀攸送信给曹植,希望以曹植之口来劝曹操,又说明铜雀台已快完工,不若借此机会携清河郡主一家,一同回邺城观赏,只要诉及对双亲的思念,曹相自无不可。
经此一事,这荀攸也认准了,高柔是个人才,有战略眼光,起了心思与之交往。
荀攸回到府中,径直走入书房。他遣退了下人,独自一人坐在案前,提笔沉思。
关中一战他自是不看好,可他直接进言劝过曹操取消此战,已被驳回,若再纠缠此事,未免过于冒进。他需要一个更为巧妙的方法,不如迂回而战,以荆州之事来劝谏曹操。
思及此处,荀攸笔下龙蛇竞走,一纸书信跃然纸上。
信中先是细述军中筹备之事,言及粮草器械,繁琐复杂,一时难以尽备,故大军之行,尚需时日。然此等状况,亦非长久之计,若丞相一念之变,此前筹备,恐将付诸东流。
荀攸相信,以曹植之聪慧,必能洞悉其言外之意。
信写完后,荀攸将其封好,唤来心腹家仆,低声嘱咐道:“将此信送往荆州,交予三公子曹植,务必小心,不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