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PREFACE
前言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理念推动了我国的创业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创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征程。新发展理念下的创业强调的是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的平衡协调发展,犹如鸟之两翼。社会创业的意义和作用是发现与解决社会问题,增加社会财富,并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理论上,社会创业着重研究创造财富、相关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与最优化问题。但在现实社会中,任何影响美好社会建设的人和事,特别是改善与提高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的人和事,都是与社会创业的宏观目标相一致的。通过社会创业使人类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这是社会创业的意义与价值所在。社会创业有以下三大基本特征。

(1)社会性特征(social characteristics)。社会性是社会创业区别于经济创业的显著特征。社会创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社会创业存在的前提和土壤。

(2)创新性特征(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创新性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显著特征和运营方式,也是社会创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创业必须通过应用具有创新性和持续性的方式使整个社会获益。这要求社会创业者能够创造出新模式,调动想法、能力、资源和社会安排,改善或弥补现有社会福利体系的不足。

(3)市场与价值机会特征(market and value opportunities characteristics)。社会创业需要借助而非抵制市场的力量,同样需要重视创业机会的识别、发现与开发过程。

除上述三大基本特征之外,社会创业还具有综合性特征(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社会创业常常是很多因素相互或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尽管侧重点或目标有所不同,但社会创业与经济创业经常是相互作用的,很多时候社会创业需要运用经济创业的模式做社会创业的事。社会创业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体制与机制、法律与法规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创业的目的。

基于新发展理念与社会创业的内容变化,浙江大学联合其他兄弟院校的社会创业教授编写了《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第2版)教材,新版教材是各位教授群策群力的结晶。相较于第1版,这一版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毛基业等编写的社会创业案例研究方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邢小强等编写的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英国巴斯大学张陈健等编写的社会企业的组织形态与治理,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林海英等编写的跨界合作与社会创业,浙江大学王颂编写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创业,浙江大学斯晓夫等编写的社会创业者身份,上海大学李燚编写的社会创业绩效测量与评估。同时,本书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社会创业文献,通过二维码以案例分析和文献精读形式呈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兼党委书记刘人怀,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魏江分别为这本教材写了序。本教材各章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 社会创业概述 斯晓夫

第2章 社会创业者身份 斯晓夫、刘婉

第3章 团队与社会创业 魏峰

第4章 资源与社会创业 刘振、刘逸初

第5章 机会与社会创业 斯晓夫、陈卉

第6章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书 林嵩

第7章 社会企业的组织形态与治理 张陈健、刘玉焕

第8章 社会创业绩效测量与评估 李燚

第9章 公司社会创业 戴维奇

第10章 公益创投 刘志阳

第11章 精益社会创业 孙洪义

第12章 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 邢小强、刘志阳、刘丰

第13章 社会创业与共同富裕 斯晓夫、严雨姗

第14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创业 王颂

第15章 跨界合作与社会创业 林海英、林嵩

第16章 社会创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于晓宇、赵丽缦、厉杰

第17章 社会创业环境 汪忠

第18章 社会创业与减贫 斯晓夫、严雨姗、陈卉

第19章 社会创业的国际维度 邬爱其、焦豪

第20章 社会创业的法律维度 王玲

第21章 社会创业案例研究方法 毛基业、李亮

除了上述各章作者外,广东金融学院张镒、深圳大学潘燕萍、同济大学苏依依、暨南大学米滢、浙江大学张了丹等提供了相关建议或参与了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作者们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教材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著名管理学者的支持,包括明尼苏达大学沙克尔·扎赫拉(Shaker Zahra)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期刊原主编加里·布鲁顿(Garry Bruton)教授、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原主编杰里米·霍尔(Jeremy Hall)教授,以及剑桥大学海伦·霍夫(Helen Haugh)、哈佛大学蒂蒙西·德斯特凡诺(Timothy DeStefano)、香港中文大学区大伟(David Ahlstrom)、乔治·华盛顿大学斯华龄教授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在此向上述著名学者表示深深的感谢。由于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加上我们的学识、理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甚至疏漏之处,在此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最后,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吴亚军编辑为本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与大力支持。

斯晓夫

于美国宾夕法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