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将相和》诠释了“让者,德之主也”的高尚情操
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高考语文试卷,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经常会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出题;重要文艺汇演(如新年京剧晚会),京剧《将相和》是必演剧目。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作为文艺作品的《将相和》,虽然来源于历史故事,但因其政治站位很高,具有独特的品位和地位。
京剧《将相和》描写战国时期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封为赵国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蔺相如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高潮部分“负荆请罪”的唱词是这样的:
廉颇:廉颇做事无分寸,羞辱相国义气争。卸盔甲,袒胸赤背将错认,背定紫荆杖一根。含羞带愧我把相府进,无知廉颇请罪名。
蔺相如: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我虽然侥幸封首相,怎比得你老将军东挡西冲南征北战,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
廉颇:我这里谢过了贤明丞相,从今后保江山文武全长。
蔺相如:走上前还大礼躬身礼让,今日里将相和国富民强。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吕太后掌权时期,丞相陈平担忧诸吕和幼主,问陆贾怎么办。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陆贾劝陈平和太尉周勃二人密切联系,而吕氏篡权的阴谋也就难以实现了。这当然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计,但将相和睦与否,确实关乎社稷稳定。
2000多年前的廉颇,知错能改,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不失为一位老英雄。更难能可贵的是蔺相如,他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难怪司马迁赞叹:“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退而让颇,名重太山”,顾全大局之下主动退让的蔺相如,名垂千古。
“让者,德之主也”,知让谓之有德。晏子曰:“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京剧《将相和》揭示的是让之德的可贵,其中的政治站位,对领导干部非常有启迪。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类似廉颇这样自恃有功轻视同僚的官员,并不少见。当年领导黄麻起义的戴季英,中原突围有奇功,新中国成立后被委以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的重任。结果他倚老卖老、自我标榜,认为当时的主要领导各方面远不如他,给党中央写信,要求做中央委员、省委书记。毛泽东看了“要官信”后大为震怒,批示道:“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1]与之相反的是,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时许光达等将领主动要求降衔,让人动容。让是德之主,知辞让,是人性之善,这就是蔺相如退而让廉颇的价值所在,京剧《将相和》弘扬的这一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可以预见,政治站位高的京剧《将相和》会一直演下去。
注释
[1]参见周人杰:《人民论坛:“成绩自己会说话”》,《人民日报》201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