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教程(慕课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国家安全理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势力先使用武力发动侵略战争打败清政府,然后迫使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进而图谋全面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帝国主义势力仍然通过各种手段侵略和控制中国。尤其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已不满足于蚕食中国,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一度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即使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之中。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文化安全等各方面的国家安全,都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情况下,中国各阶级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如何维护国家安全进行思考。他们有的固守传统国家安全理论,有的在此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解,有的则学习、引进和借用西方国家的安全理论,并加入自己的认识。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国家安全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推动着中国安全斗争实践的不断演变。

清朝末年,封建贵族阶级日益腐朽没落,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割地赔款,目光十分短浅。他们思想非常僵化,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不愿意更新观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层,热衷于内部争权,强调维护私利的安全,面对外来安全威胁却束手无策。

当然,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也有一些人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提出通过向西方学习来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思想。

19世纪中叶,林则徐(图1-3)和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这对中国近代国家安全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1-3 林则徐(来源:凤凰网)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学说,用以保护中国的政治安全。随后,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以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在清政府内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大臣继承“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以维护军事安全。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对洋务派的国家安全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他先进科学技术。以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为辅助,并用中国的封建制度支配它。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兴办了许多近代军工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派的国家安全思想与清廷统治者的思想相比有所进步,在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仍然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对外国势力依赖性较强,具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组成“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他们认为,要维护国家生存和安全,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反对改变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守旧派和洋务派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封建伦理纲常不可变。维新派提出,只有通过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安全;君主立宪制度是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可以维护政治安全;必须反对“中体西用”的思想,废除八股、改变科学,学习西方文化。1898年6月11日,维新派说服光绪皇帝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他们提出,在政治方面,要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在经济方面,要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在军事方面,要裁减旧式军队,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创办新式学堂,提倡西学,准许自由组织学会。由于维新派不掌握实权,仅一百天后,封建守旧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其自身仍然存在强烈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提出了很多新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观点,在国家安全领域内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图1-4 孙中山(来源:新华网)

20世纪初,以孙中山(图1-4)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指导革命运动,孙中山提出了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核心的“三民主义”。其中,包含着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维护国家生存和安全的思想。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通过民族革命,才能摆脱清朝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推翻帝国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是指废除封建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在军事上,孙中山先是依靠各派军阀,后来逐渐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绝对必要性,提出“军队必须与国民相结合”,使之成为“国民之武力”的建军思想。以后,孙中山又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在新旧三民主义中,都包含着重要的国家安全指导思想。由此,中国传统国家安全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没有能够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不能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因而也就不能提出完全适应于中国情况的国家安全理论。在实践中,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也没有真正得到应用。这导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没有能够实现救亡图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标。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依靠政变成为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以他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将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安全思想的某些内容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国家安全思想。在政治上,蒋介石意图建立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独裁统治;在经济上,他维护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愿意改变农业经济体制;在军事上,他特别强调牢牢掌握军权,建立资产阶级军队,用以镇压人民武装;在外交上,他主张依赖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蒋介石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命令军队通过正规作战的方法进行抵抗,但有时也出现动摇和破坏抗日的情况。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意图再次建立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并不顾全国人民反对发起内战。蒋介石的国家安全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又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深刻影响,具有强烈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安全等各个方面仍然面临突出问题。蒋介石不能解决这些国家安全矛盾,却逆历史潮流而动,违反人民群众强烈的和平意愿,使国家和社会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因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最终遭到失败。

课堂讨论

你怎么看待“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