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心理与心理健康

宋代诗人邵雍的《心安吟》中的“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描述了个体的心与身、身心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个体有良好的身心状态的重要性。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攻坚克难、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成长案例

贾同学是某工科高校大二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入学后他第一次意识到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并不能拥有他曾经幻想的轻松生活。第一次远离父母,开始学习独立;第一次住集体宿舍,开始学习与室友和谐相处;第一次不再全天上课,需要自己管理时间;全新的课程,全新的进度,需要尝试新的学习方法……面对诸多从未遇到的问题,面对挑战和困难,贾同学迷茫、纠结。焦虑情绪影响他的学业和生活,于是,他来到心理咨询中心,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没有认清自己。通过与咨询师的交流,他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找到了克服迷茫的方法,增强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他调整心态,开始坚持管理好每一天,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他认真学习,踊跃参加感兴趣的比赛,锻炼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同学友谊。一年过去了,他荣获了校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夯实基础

一 心理概述

1 认识心理

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意识和行为表现,也称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基本形式。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心理过程可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包含感受、情绪、情感等;意志过程指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主要包含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为人们提供心理活动的动力和方向,主要体现在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人的心理活动如图1-1所示。

图1-1 人的心理活动示意图

课堂活动
关爱与温暖

活动目的

学会关注他人,体会被他人关注的感觉。

活动步骤

若干人一组,自由提问,一次只能对一个人提一个问题,提问和回答的时间不要过长。每个人都要对组内的其他人进行提问,被问者要尽量回答,如果实在不想回答别人问的问题,可以明确表示出来。问题尽量不要重复。被问者如果不便公开回答,可以留到自由交谈时再问答。

活动分析

提问者因要提问而学会关注别人的信息,回答者因被别人提问而产生被关注的感觉。

2 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心理素质是身体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

不同学者因关注点不同,对心理素质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心理能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

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①良好的性格品质: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良、合群、热情、敬业、负责、认真、勤奋等。

②正常的智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力等正常。

③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顺畅的人际交往,有心理应变、竞争协作、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控制行为的能力。

④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合理的需要、适度的动机、广泛的兴趣、适当的理想、科学的信念。

⑤健康的心态:智力正常、情绪积极、个性良好、人际和谐、行为适当、社会适应良好。

⑥适当的行为表现:符合角色、群体、社会规范,符合道德和法规。

知识链接
心理健康运动的兴起

心理健康运动的兴起与一位大学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这位大学生名叫比尔斯。20世纪初,比尔斯与他哥哥住在一起,他哥哥患有癫痫(俗称“羊角风”),发作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声似羊鸣,痛苦万分,这使比尔斯非常害怕。他听说此病遗传,总担心自己会像哥哥一样患病,于是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1900年,比尔斯因心理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住院期间,他过着非人的生活,目睹了精神病人遭遇的种种粗暴的对待,同时有感于社会对心理异常者的歧视、偏见、冷漠,于是在病愈出院后,他根据3年来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下了《一颗找回自我的心》,1908年3月该书出版后,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列文斯通·法兰等名人被此书感动,纷纷支持比尔斯。于是,1908年5月,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在美国诞生。1909年2月,在比尔斯等人的积极努力下,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在纽约成立。此后,心理卫生运动不仅在美国发展迅速,而且扩展到世界各国。1930年,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与会3042人,代表了53个国家和地区,会上成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现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它的宗旨是“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化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进对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等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期增进全人类的幸福”。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 心理健康的内涵

中国古代就有重视心理健康的论述。西汉刘安在《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即形体,是生命的寓所;气,是生命充实的物质;精神,是生命的关键。其中一个有所偏差,人的整体就会失去平衡,受到损伤。这里将人体的健康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一个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调整心态,做到心理健康。

《心理学大词典》认为,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指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和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的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还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可以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调和;②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是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实现心理与行为的高度统一,对自己的心境、学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持满意态度,拥有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及较为可行的实现路径。

心理训练
笑对小错

拥有健康心理的人能够真诚地赞美别人,不虚伪地恭维别人;能够善意地批评别人,不会迁就别人的缺点,而会以合适的方式指出并帮助其改善,使别人因受到关注而增加信心。

训练目的

活跃课堂气氛,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体会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训练步骤

(1)小组站成半圆形,按顺序报数,使每个参与者都有一个数字代号。

(2)第一个人(队列中的1号)叫另一个人的数字代号,如叫“12号”,被叫的同学立即叫其他人的代号,比如12号同学被叫,12号接着快速叫出另一个代号“8号”。如果被叫的同学有点儿犹豫,或者叫错了号(他自己的号,或者是一个不存在的号),就得放弃自己原来的位置,走到队尾。此时队伍重新编号,活动重新开始。

(3)活动继续进行,总会不断地有人“犯错误”。

(4)大约5分钟后叫停。

心理分析

(1)对小错误等闲视之会有什么感觉?看他人犯错误有什么感觉?

(2)为什么即使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的小活动中失败,我们往往也不能容忍?

(3)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经常犯些什么小错误?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利于做到积极预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统一,但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积极的生活态度、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心灵、真心真情等。大学生拥有了这些,就能创造美好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1)思维方式正确

大学生是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高校学习的优秀青年,智力水平应该是处于同龄人平均水平之上的。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完成大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业,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客观评价自己

自我意识正确是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包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既要有自知之明,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还要能接纳自我,并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3)达到自身和谐

自身和谐是一种愉快的、稳定的情绪体验。心理健康的学生表现为情绪乐观、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能够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是指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多种联系和关系有机结合的整体,它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格对人的行为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大学生需要协调好各种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如果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失调,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分裂现象,从而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会珍视和爱护自然环境,使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大学生的认识和行动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那么大学生需要及时调整、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6)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的具体表现:在同学交往中,心理相容、相互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真诚、善良,而不是冷酷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等。

(7)心理行为符合身份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心理年龄特征。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与年龄特征相符。如果一个大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言谈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大学阶段的特征,那说明他有着健康的心理;如果严重偏离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说明他的心理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