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在诚实劳动中锻炼劳动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既是个体的行为,也是全社会成员的集体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劳动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诚实劳动体现着人们对和谐、平等、无欺诈的劳动关系的需要,夯实诚实劳动的品质有助于转变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好大喜功的浮夸之风。新时代劳动者要提高技术水平、秉持职业操守,以诚实劳动铸就大美中国梦。
一 遵循科学客观的劳动规律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物质资料,因为这些物质资料处于不稳定的供给状态,它们的供给受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很大,因此,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便意识到了主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性。原始社会的人们把石头制作成石器进行种植、狩猎活动,这些活动都属于劳动。人类不满足于只获得能够保障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比如希望穿更加舒适的衣服,住高大、宽敞的房屋,乘坐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这些物质资料是自然界无法直接提供的,需要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并通过劳动去制造。
当今世界确实存在通过非劳动途径获得丰富物质资料的国家或个人,如通过恶意发动战争等卑劣手段对弱者的物质资料进行掠夺,通过掌握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对他人的物质资料进行剥削,或是通过投机手段来占有他人的物质资料。然而,这些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其原因在于它们不是非法的就是不符合道德的,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或道德的谴责。此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手段都是不可持续的,它们并不是维持繁荣、富裕的根本途径。世界上没有永不战败的国家,没有不会丧失资本、技术优势的企业,也不存在投机从无失误的个人,只有劳动才是能够让我们源源不断地获得物质资料的唯一稳定途径。
二 树立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
在新时代,我们要强调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将“诚信”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将诚实劳动视为道德义务。诚实劳动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树立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应从每个人做起。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应当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诚实劳动去影响周围的人。社会由个体组成,如果每个人都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那么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的社会。
劳动榜样
36年专心做好一件事——火车司机杜海宽
今年58岁的杜海宽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呼和浩特局”)包头西机务段包头运用车间的一名电力机车司机。自1985年起,从司炉到副司机再到火车司机,杜海宽在火车司机这个岗位上创造了连续36年“零违章、零违纪、零机破、零晚点、零投诉”的“五零”纪录。
旅客列车对行车细节要求很高,只有练就“起车客不知,停车客不晓”的平稳操纵技能,才能给旅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因此,杜海宽在工作中不断钻研驾驶技术,总结行车经验,提高驾驶水平。为了将作业标准、操作规程等业务知识牢记于心,杜海宽一有时间便与妻子薛利英“合作”,以提问业务知识的方式加强记忆。
“与火车打交道36年,就是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成为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杜海宽说。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追求,他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奖章等荣誉。2021年11月,他又当选了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再有一年多的时间,杜海宽就要退休了。杜海宽说,他心中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在火车司机岗位上继续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另一个是做好“传帮带”,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年轻同事。
(资料来源:新华网,2021年11月26日,有删改)
三 贯彻天道酬勤的劳动观念
勤劳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一种优良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倡导的一种精神和力量,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劳动生存状态。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用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灿烂文化,在劳动中培养了团结互助精神。劳动人民在勤劳创造生活的同时还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在建筑、科技、手工业、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万里长城、天文仪、龙门石窟、都江堰、大运河、榫卯结构等,无一不是凝聚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
四 坚持真抓实干的劳动作风
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伟大梦想不是等来、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正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去干事创业,坚持真抓实干的劳动作风。
真抓实干,重在落实。落实,就是要思路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增强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大学生要落实每一件工作,具体细化到每一项任务上,做到每项任务都有完成时限和要求;要树立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真抓实干,归根到底看实效。实干出实效,实效见实干,实效体现在实绩上。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质量的好坏,转变发展方式的急缓,和谐发展指数的高低……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最有说服力。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保持进位争先的使命感,保持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永不满足、永不停顿、永不保守、永不敷衍、永不懈怠。
专题拓展
视点聚焦
建设人才强国,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北京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持高校创建了22家高精尖创新中心;山东青岛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安徽合肥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平台、提供政策、优化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把引贤纳才之门打得更开,把人才发展土壤培植得更厚,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天地。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从脱贫攻坚的一线到疫情防控的战场,从科技创新的前沿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处处都闪耀着人才的身影,凝结着人才的智慧和汗水。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加速集结,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火热景象。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我们要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目标,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9版,有删改)
实践活动1 观看《劳动铸就中国梦》专题片
观看《劳动铸就中国梦》专题片,了解劳动铸就中国梦的典型事迹和人物。结合专题片中的典型事迹和人物,讨论大学生应培养和具备哪些劳动品质。
过程记录表
实践活动2 制作汽车模型
走近汽车工业园区,近距离观察汽车的生产过程,观摩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生产线是如何进行焊装的,观摩汽车成车前的几大工艺线如何工作。了解汽车发展历史,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汽车模型。
过程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