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提起马克思主义,当下有种观点声音不小,认为“马克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也完成了历史任务。
持这一观点的人,抛出的论据貌似有力:用一百多年前的理论指导当代,无异于“刻舟求剑”;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赚钱,在当下没有用处;马克思主义缺乏感召力,年轻人对此毫无兴趣。
事实果真如此?马克思主义现在真的已经“out”了吗?
(一)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诸多声音中,落后时代论颇有迷惑性。一些人宣称,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了当下中国的现实工作。马克思没见过飞机高铁,没上过互联网,也没用过微博、微信。时代不同了,用100多年前的理论解答今天的问题,无异于“刻舟求剑”。
其实,这套说辞才是“刻舟求剑”,是对马克思主义过去100多年尤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视而不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来过中国指导工作,可新中国成立了;马克思没研究过中国的改革开放该如何进行,可中国经济实现了崛起。马克思最初的共产主义“创业企划书”并没有中国专版,但中国共产党却从100多年前几十人的“创业团队”发展至今,靠的不是僵化、教条式地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飞跃、跟上时代。事在人为,久久为功。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人,和100多年前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人一样,最终都会被历史和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即便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也没人敢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资本越是任性,人们越是怀念马克思的论断,越是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营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面对危机,许多人走进书店重读《资本论》,不少西方学者也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思资本主义弊端,使这部看起来枯燥、深奥的“大部头”一度脱销。冷战刚结束时,美国学者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断言共产主义已经失败,成为当时的时髦理论。可是20多年后,《资本论》有了新的拥趸,福山当年的结论饱受批评。
拓展链接: 不朽的马克思
在资本发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谩骂指责为“过时”,一点也不奇怪。如果我们不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性,也不去搞懂马克思主义至今不变的核心要义,就容易被这些谩骂引入歧途。“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谓一针见血!
(二)马克思主义从未走远
当下,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离工作、生活太遥远,看不到、摸不着;只要不犯错误,不违法违纪,信与不信没关系。更何况,现在工作生活压力那么大,信仰马克思主义能赚钱吗?能在高房价的北京、上海买房吗?既然没有实际利益,信它有何用,纯粹是浪费时间。
这种观点也有不小的市场,持此论者甚至还不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这种逻辑其实就是把信仰庸俗化。他们不信马克思主义,而是醉心于马克思批判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一切向钱看”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一朝权在手,钱财滚滚来”不仅催生腐败,更把社会风气带坏。更有甚者“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气功大师”王林曾对刘志军说要帮他办公室弄一块靠山石,“保你一辈子不倒”,刘志军是信了,但最终还是倒了。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是不少腐败分子堕落的第一步。
诚然,马克思主义确实带不来直接的物质收益,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巨大价值。一旦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就会陷入精神荒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阐述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流于口号,将入党当成资本,入党申请书网上下载,入党誓词走个过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事实证明,用“是否有用”的眼光来衡量马克思主义信仰,只会让自己误入歧途。
(三)马克思是个“90后”
还有人把“过时论”“无用论”掰开揉碎,注水炮制一番,声称中国的“90后”“00后”很现实,对马克思没有兴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条件反射式”的距离感,避之唯恐不及。青年党员选择入党大多只为图好处、随大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将因此而断绝。
必须承认,现实中确有一些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有逆反心理,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值不值得重视,大多数年轻人心中还是有杆秤。在回答“为何要入党”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教师徐川给出的答案是:信仰。因为这两个字,他成了网红,他“不忘初心”的回答不仅没人嘲讽,反而得到了许多青年的认可和点赞。可以说,今天徐川所引发的讨论,就是新一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回答。
几年前,一首名为《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说唱歌曲火遍互联网。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卓丝娜。“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学了他的思想,只是为了及格。本打算过了就算,后来翻开却发现并不讨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有一天我看到他的厉害。看到我的信仰别再问Why,别再看Magazine,我在看马克思……”这样的歌词个性而又有活力,将严肃的马克思和在一些人看来“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唱”进了众多年轻人心里。
这似乎并不契合社会对思想多元的“90后”“00后”的一贯印象,但细想又不出意料,因为一个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现实情怀的青年,一旦接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很容易为其所吸引。青年人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像极了青年时期立志“在与风浪搏斗中锻炼成长”的马克思;青年人天然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志在解放全人类、建设理想社会那里找到皈依;而青年人心中对自由的渴望,也能在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找到共鸣。
不能不提的是,我们周围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连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没有读过,便信口说“马克思的学说早已过时”;还有的人给马克思主义贴上了“洗脑”的标签,拒绝接受任何马克思主义内容。这些抵触情绪和做法,只会让自己离科学思维和普遍真理越来越远。殊不知,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真经”,也是一门帮助我们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问,一门涵养对人类前途命运终极关怀的学问。放弃了这个学问,人生将大为失色。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并不限于某个学科领域,它博大精深,有科学世界观也有唯物辩证法,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也有政治经济学。对党员干部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对青年人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建构理论自觉、完善思维方法、引领时代先声的不二法门。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突显政治正确,而是为掌握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有力的哲学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以求取“及格分”为满足,从原著开始真读真学真用、勤学善思、联系实际,才可以擦亮马克思传下来的指路明灯。
从《共产党宣言》预见全球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08年金融危机中西方社会重新发现《资本论》的价值,马克思的“厉害”,马克思主义的“高明”,在历史和现实中一再得到验证。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一本书中提到,马克思和斯宾塞葬在海格特墓地相距很近的地方,他们在世的时候,斯宾塞是公认的“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则是一位依靠朋友资助的穷人;而如今,朝圣者络绎不绝到访马克思的墓地,斯宾塞的墓地却乏人问津。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马克思从未走远,马克思主义也不会为青年所疏远。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缔造者、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