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的前提与保证。但是,要讲清楚心理健康并非易事,因为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对它的衡量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标准,它不像人的身体健康那样有着具体、精确的生理指标,如脉搏次数、体温高低等,所以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容易。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类知识的不断深化和提高而变化的。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可见,心理健康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人际、适应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估。

科普|《心理健康,生命阳光》

综观各类定义不难看出,心理健康包括广义和狭义、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从广义层面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对外界适应良好,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从狭义层面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从消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心理障碍和疾病,这是其最起码的标准;从积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内涵,它意味着人们不仅要减少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更要使自身在心理上处于最佳状态。

(二)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1.心理不健康不等于心理变态

心理不健康包括许多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中一种非常极端的形式。如果把人的心理分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区三个区域,白色区代表心理健康,黑色区表示心理变态,灰色区意味着人处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变态之间。这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心理调节合适的话,灰色区就可以恢复为白色区;如果心理调节不合适的话,灰色区就会演变为黑色区。从这种形象化的比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心理不变态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它也许处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变态的中间地带。

2.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心理问题都非常敏感,他们绝对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就是承认自己有精神病,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人们都会有许多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就会变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后会发展为心理疾病。我们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发展为精神病,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3.心理问题不只出现在少数人身上

心理问题就是“心灵感冒”。与身体的感冒相似,心灵的感冒也是普遍存在的。与身体健康一样,80%的人群都出现过心理亚健康状态,只是有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而已;或者有的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有的人心理问题不严重。例如,今天跟朋友发生矛盾,心情很差;临近考试,出现了焦虑情绪;恋爱失败,吃不下饭;等等。这些都是“心灵感冒”,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只要正确面对并及时调整,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心理健康状态。如果加重的话,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异常。

心理小贴士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全国高校都利用这一天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通过组织、设计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针对性强的活动,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理念,为大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管理自我、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1.经验标准

经验标准是指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态,如果明显感觉自己的感知觉、认知、注意力、情感、行为和往常比较存在强烈反差,负面感受强烈,此时就要警惕心理是否出现异常。同时,由于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当事人会存在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

2.社会适应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表现为参照标准,并以此为常模标准,来评估当事人的身心状态是否正常。例如,从发展心理学的规律来看,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生活和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应当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如果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和同宿舍其他人的关系都紧张,频繁要求换寝室,这就要引起重视。

3.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得出正常心理特征的一个常模数据,并以此为参照,把当事人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常模进行对比,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

4.临床标准

临床上对心理健康程度的鉴别首先是进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鉴别。学者郭念锋提出了病与非病“三原则”。符合“三原则”,就是心理正常,否则就是心理异常。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如下:

(1)统一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没有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

(2)精神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人们对某件事有正常的情绪与行为反应。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病了。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没有外界重大变革的时候,人们是否性格大变,是否行为混乱。

三条原则缺一不可,无论违反了哪一条都可以判断为出现了心理异常。心理正常的话,即便出现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寻求心理咨询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异常则需要去专门的医院就诊。

表1-1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分类

心理小贴士

心理健康“灰色理论”

学者岳晓东将人的精神健康比作白色、精神不健康比作黑色,认为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

灰色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浅灰色区与深灰色区,浅灰色区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其突出表现为由失恋、夫妻纠纷、家庭不和、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不佳等生活矛盾而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深灰色区的人则患有种种异常人格和神经症,如强迫症、癔症等。

浅灰色区与深灰色区之间也无明确界限,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及变态人格,这些问题虽属于非器质性精神痛苦,但不同程度地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情绪状态。世间纯白的完美心理和纯黑的精神疾病极少,大多数人的精神状况都散落在灰色区内。有些学者将灰色区——既非疾病又非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