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入盛唐:苏瑶奇遇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中医外交与文化传播

第十三章:中医外交与文化传播

一、外交中的中医

大唐,以其广袤的疆域、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便是这一盛景的生动写照。各国使者纷纷前来,在外交的舞台上,大唐展示着包容万象的气度。中医,这一古老深邃的学问,也借着外交的东风,开始走向世界。

曾有远方小国的使者团前来长安。欢迎宴会上,丝竹悠扬,舞者翩翩起舞,正如“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所描绘的那般。然而,乐舞正酣时,一位使者却突然面色惨白,冷汗直冒,身体摇摇欲坠,欢快的气氛瞬间凝固。

苏瑶急忙赶来诊治。望诊时,她一眼便注意到使者面色无华,眼神黯淡,这是气血虚弱的外在表现;闻诊察觉使者身上有股淡淡的异味,疑似气血不畅;经询问,得知使者长途跋涉,水土不服,近期胸闷气短、四肢乏力;切脉后,脉象细弱无力。苏瑶心中有数,这是旅途劳累,耗伤气血,致使气血亏虚。

她向众人解释:“使者长途奔波,如同灯油耗尽,气血亏损,身体缺乏滋养,故而如此。”

随后,苏瑶采用按摩与艾灸相结合的疗法。她先安排弟子按摩使者的足三里和气海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犹如人体气血的“补给站”,按摩此穴可调节脾胃功能,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海穴位于下腹部,是元气汇聚之处,按摩可补气养血。按摩之后,苏瑶亲自为使者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为任脉要穴,艾灸关元,就像为人体的“能量库”注入活力,有温阳补气、益肾固精之效。温热的艾气渗入穴位,使者渐感体内有暖流涌动,身体不适慢慢减轻,面色恢复红润,气息趋于平稳。使者回国后,将中医的神奇传播开来,中医文化就像一颗种子,在异国悄然生根发芽,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又有西域诸国使者团来到长安。其中一位使者饱受头痛之苦,尝试本国诸多疗法均不见效。苏瑶主动为其诊治。望诊发现使者面色微红,舌苔薄黄,此为阳热内蕴之象;闻诊无异常;询问得知头痛多午后发作,集中于太阳穴附近,且心烦易怒;切脉脉象弦数,弦主肝病,数为热象,综合判断为肝阳上亢引发的头痛。

苏瑶解释道:“在中医理论里,肝如同树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您长途跋涉,又遇西域干燥气候,致使体内阴阳失调,肝阳上亢。这就像树木缺水,阳气过盛,上扰头部,引发头痛,此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化风,上扰清窍所致。”

苏瑶选取太冲、行间、风池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肝经原穴,如同肝经气血的源头,与脏腑联系紧密。从中医五行学说看,肝主疏泄,太冲穴可疏肝理气,就像打开肝气的阀门,让气血顺畅运行。肝阳上亢时,肝气上逆,太冲穴能平抑过盛阳气,防止肝风内动,从根源调节气血,缓解头痛。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肝经荥穴,荥穴主身热。在五行中,肝属木,木生火,肝阳上亢易生火邪,行间穴可疏散肝经热邪,调节气血运行,泻热降火,减轻因肝火上炎导致的头痛和心烦。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为头部经络气血汇聚之所。头为诸阳之会,易受风邪,风池穴既能阻挡风邪入侵,又能疏散已入之风邪。当肝阳上亢引动内风时,风池穴可平肝潜阳,潜藏上亢阳气,调节头部经络气血,改善头痛症状。

苏瑶手法娴熟地将银针刺入穴位,使者初时略感紧张,很快便有酸胀感传遍头部。行针时,她采用提插补泻法,因使者为肝阳上亢证,故用泻法,重提轻插以泻其阳热。行针过程中,苏瑶密切关注使者神色以判断得气情况,正如《标幽赋》所言:“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使者穴位处产生酸、麻、胀、重之感且沿经络传导,此为得气。经数次针灸治疗,使者头痛消失。使者回国后,中医文化在西域各国得以传播,如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外交中的中医诊治成功案例增多,中医在周边国家声名远扬。大唐朝廷决定派遣中医使者团前往各国交流讲学,苏瑶成为使者团核心人物。

使者团首站抵达新罗(今韩国地区)。新罗民众生活习惯与大唐有相似之处,但因地域差异存在特殊病症,如海边居民多湿气重,常见关节疼痛、水肿等症。苏瑶在新罗都城设临时医馆免费诊治。

苏瑶介绍多种祛湿方法。药浴是其一,她根据患者情况调配药浴方剂,常用艾叶、苍术、藿香等药材。艾叶温经散寒、祛湿止痒,其性温,可助阳气驱散寒湿;苍术燥湿健脾,其辛香之性运化水湿,如同阳光蒸发水汽;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其香气可辟秽化湿。药材煎水后药浴,温热药液打开毛孔,药物有效成分渗入体内,温通经络,使湿气随汗液排出,缓解关节疼痛和水肿。

热敷也是祛湿止痛的有效方法,分粗盐热敷和中药热敷。粗盐热敷是将粗盐炒热装入布袋敷于患处,如关节处。粗盐温热,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寒湿之气消散,就像暖阳融化冰雪。中药热敷则是把花椒、艾叶、伸筋草等祛湿通络中药混合研磨成粉,加酒或醋调成糊状加热后敷于患处。中药借酒或醋的走窜之力,使有效成分渗透皮肤,温通经络、祛湿止痛。

按摩疗法也有良效。按摩可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祛湿。对于湿气致关节疼痛,弟子们揉按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脾胃健运则湿气自化;阴陵泉是脾经合穴,为祛湿要穴,按摩可利水渗湿,患者能明显感到关节疼痛减轻。

在小儿病症方面,新罗不少小儿有消化不良、咳嗽等症。苏瑶传授小儿推拿手法。如小儿消化不良,补脾经有效,脾经位于小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可健运脾胃增强消化功能。从中医藏象学说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脾经可使脾胃运化正常,消化功能得以改善。小儿咳嗽可清肺经、揉膻中,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为清肺经,可宣肺止咳;膻中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新罗医家对这些方法欣然接受,与苏瑶一行交流当地草药药用价值等,双方医学知识得以丰富,两国文化联系加深。

离开新罗后,使者团来到日本。苏瑶发现日本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一定了解,但实践操作和药材应用存在误区,于是进行系统讲解和纠正。

苏瑶向日本医学生展示多种中医治疗方法。正骨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方法,人体骨骼如房屋框架,经络气血如管道水流,骨骼错位影响气血运行。正骨通过手法复位错位骨骼,恢复正常结构保证经络通畅。以腕关节脱位为例,正骨的接骨八法中,先摸法检查脱位情况,再用接法对接骨头,接着端法和提法准确复位,过程要求手法轻柔、准确、力度适中。这一过程中,手法的力度如同掌舵,需恰到好处,既不能过猛导致二次损伤,也不能过轻无法复位。

火针灸是特殊疗法,用于寒湿痹症效果独特。日本寒湿气候下关节疼痛者较多,火针灸借助火热之力温通经络、驱散寒湿。制作火针灸要选合适针具,将针尖在火焰上烧至通红后迅速准确刺入穴位。刺入时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控制深度和角度,体质强、病情重可适当深刺,体质弱则宜浅刺,同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从中医理论讲,寒邪凝滞,湿性黏滞,火热之性可破除寒凝湿滞,恢复经络气血通畅。

刮痧是常用外治法,多选择背部膀胱经等经络循行部位,因其是人体最大排毒通道。根据患者病症和体质选择刮痧手法,体质强、病情重可重刮,使皮肤出现明显痧痕;体质弱则轻刮。痧痕颜色和形态反映体内气血状况和病症轻重,鲜红密集可能表示体内有热邪,紫暗可能提示寒湿较重。从中医气血理论看,刮痧可使局部气血通畅,痧痕是气血中的病邪外出的表现。

火罐和走罐是祛湿除瘀的有效方法。留罐常见,将火罐吸附皮肤一定时间,适用于寒湿痹症、肌肉劳损等病症。闪罐是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反复吸拔多次,多用于虚寒症较轻患者。走罐是在罐子吸附皮肤基础上在皮肤上来回移动罐子,移动速度较慢且沿经络循行方向走罐能更好疏通经络、祛除瘀血,对日本民众常见的气血瘀滞病症效果良好。火罐疗法依据中医气血运行和经络学说,通过负压吸附于皮肤,调节局部气血运行,祛除病邪。

膏药也是中医外治常用剂型。苏瑶展示膏药制作和使用方法,膏药由中药药材熬制而成,可贴于患处。如关节疼痛、肌肉劳损可用含乳香、没药、防风、独活等药材的膏药。乳香和没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起到止痛、消肿、祛湿作用。从中医外治理论看,膏药贴于患处,药物经皮肤渗透,直达病所,起到治疗作用。

在日本期间,苏瑶发现当地民众因长期跪坐易出现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关节疼痛等问题,除上述疗法外,还介绍了足疗和头疗。

足疗通过按摩足部穴位调节身体机能,足部被视为“第二心脏”,分布着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穴位。如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是肾经起始穴,按摩涌泉穴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肾脏功能,改善关节疼痛。从中医经络学说看,肾经贯穿下肢,按摩涌泉穴可调节肾经气血,使气血下行,缓解下肢不适。

头疗是对头部进行按摩、推拿的养生保健方法。头部为诸阳之会,有许多经络和穴位。经常头疗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调节气血平衡。弟子们现场示范按摩太阳穴、百会穴等手法。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按摩可缓解头痛、眼疲劳;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按摩能升阳举陷、提神醒脑。从中医理论讲,头部经络气血通畅对全身健康至关重要,头疗可调节头部气血,进而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此外,苏瑶介绍香薰和催眠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香薰利用芳香药物挥发成分经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调节身心。如薰衣草香薰镇静安神,可缓解焦虑、失眠;薄荷香薰提神醒脑、减轻疲劳。从中医角度看,芳香类药物多具升散之性,薰衣草香薰入心经,通过调节心经气血来安定神志,达到镇静安神效果;薄荷香薰入肺经与心经,使肺气宣畅、心血充足,从而提神醒脑。香薰可制成香囊佩戴或用香薰炉熏香。催眠在中医养生中通过调节气血、神志达到类似现代催眠的放松效果。中医认为,心藏神,肝藏魂,催眠通过引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肌肉,配合轻柔音乐或语言暗示,使身心进入放松状态,调节气血运行,安定神志,从而改善情志病或睡眠障碍。

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使者团注重中医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新罗和日本,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与当地文化观念存在交融之处。以日本为例,日本文化追求自然和谐,与中医阴阳平衡理念相呼应。使者团借此展开深入交流,讲述中医如何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来保持健康,引发当地民众共鸣。

然而,文化差异也带来挑战。在日本,部分民众受宗教信仰影响,对针灸等侵入性疗法存在疑虑。使者团详细解释针灸原理,从中医经络学说阐述穴位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针灸是调节气血平衡、恢复健康的有效手段,健康的身体符合宗教教义中对生命尊重的理念。同时,邀请当地患者现场体验,逐步消除疑虑。这种深度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医文化在新罗和日本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三、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

随着使者团在各国的交流讲学,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各国开始引进中医的药材、书籍和治疗方法,大唐的药材贸易蓬勃发展,人参、枸杞、麝香等药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门商品。

中医养生理念也在各国传播开来。新罗和日本民众开始学习大唐的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大唐时期已具雏形)和易筋经。易筋经融合中医经络气血理论,通过特定姿势和呼吸方法锻炼筋骨肌肉,调节经络气血运行。练习时,动作与呼吸配合,吸气伸展肢体引导气血上升,呼气收缩肢体促使气血下行,这种动静结合的功法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中医养生角度看,人体气血的顺畅运行是健康的基础,易筋经通过调节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目的。

太极拳更是备受喜爱,其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动作体现中医阴阳平衡理念。练习过程中重心转移、虚实转换如同阴阳交替,招式与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对心肺功能、关节活动和气血流通都有促进作用。例如,太极拳中的某些动作可使肺气宣降有序,增强心肺功能;通过活动关节,促进气血在关节部位的运行,预防关节疾病。

同时,各国重视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疫病流行季节仿照大唐熏香、佩戴香囊。香囊中的药材芳香辟秽,可化湿解毒、抵御外邪,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从中医病因学说看,疫病多由外感邪气引起,香囊中的芳香药物可辟除邪气,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成为大唐与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增进各国相互了解和友谊,大唐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中医在国际传播中面临挑战。语言障碍是其一,中医术语如“经络”“气血”难以准确翻译。苏瑶和弟子们与各国学者合作,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如“经络”音译为“Jing - Luo”,注释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如同城市的交通网络,气血是其中的能量和物质运输载体”;“气血”音译为“Qi - Xue”,注释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就像汽车与汽油的关系,气推动血运行,血滋养气的产生”。

文化差异也是挑战。在一些国家,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与中医理论和疗法存在冲突。例如部分地区认为人体神圣不可侵犯,对针灸等疗法抵触。使者团通过详细讲解原理、安全性和有效性,邀请当地患者体验,逐渐消除疑虑。他们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解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针灸等疗法是调节整体平衡的手段,而非破坏人体。同时,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如将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与当地对和谐的追求相联系,使中医文化更易被接受。

尽管面临挑战,苏瑶坚信中医智慧无国界,她和弟子们不断调整传播策略,克服困难,让中医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绚烂光彩,为各国民众带来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