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脉学的研究必须是中西医学理论互相结合
由于历史的进步,在医学领域内,人们对于生理与病理的各种机制都有越来越详尽的了解。因为时代不同,认识方法不一样,我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有些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与现代医学观点相符合,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尚未能被现代医学观点所阐释。好像两者是在根本上各自分离,只可外在地予以联系。把这两种不同的学说见解有机地予以结合,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要想消除中西医学理论之间的隔阂,使中西医学同时为现代医学服务,为我们的临床工作服务,首先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然后才能为消除差异作出贡献。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具体差异虽多,但总的说来,无非是认识论的差异,即在认识方法和角度上的差异,这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局部与整体的差异
中医的认识论,不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诸方面,都是整体重于局部。着重以互相依存与制约的脏腑的整体关系来讨论人体机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虽未曾忽视局部,但主要是重视整体。西医的认识论都是局部重于整体,着重于局部变化的观察,首先是从各自分离的脏腑关系来认识人体的机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虽未曾放弃整体,但终归是偏重局部。
第二,个体与环境的差异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仅注意到人体各种组织与脏腑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联合,而且更注意到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也是一种有机的联合。人体的机能,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与周围环境分不开的,尤其是和天时气候的变化所给予人体的影响分不开的,而西医在这方面则注意得不多。当然,自“机体完整性和内外界环境统一性”的理论被提出以后,西医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如果和中医的理论体系相比,在时间上固然要晚2000多年,而且在被重视的程度上也是不够的。
第三,气机与形质的差异
中医的理论体系都是以阴阳气血、生化承制等无形气机为出发点,对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与器官的形态结构则观察得不够深透,故叙述也很简略。因为言之“无物”,故听来也很难入耳。西医对于人体的各个器官与组织的结构,不论是生理的正常形态还是病理的异常改变,都观察得极为详尽,是用形象来作说明,故听来极易入耳。
第四,一般与特殊的差异
中医重视整体作用以及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局部的脏腑机能也未忽视,是先从整体作用的了解,进而到局部机能的说明。西医重视局部的形态,是先以人体各个器官与组织的形态结构为依据,从局部机能的阐明,进而达到整体功能的了解。由此可见,中医理论是一般中包括特殊,西医理论则由特殊而到达一般。
第五,直观与抽象的差异
中医的理论是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据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与人体脏腑机能相比拟,由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类比推衍等思想方法,用主观思想去把握客观实在为出发点所形成的。西医理论则是通过对人体的直接观察,从形态结构和解剖关系上,用有形可见、有物可据的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和叙述发展起来的。由于这种原因,中医的理论有的不能与现代医学观点相符合,有的则尚未能为现代医学所理解。这并不是承认中医学说是玄虚的唯心论,西医学说则是翔实的唯物论。中医学说更重经验总结,西医学说更重实验证明。
第六,深邃和浅显的差异
中医的理论既是由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因之它自开始产生到成长和壮大,都是一种玄思理念的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就不可避免地深邃而隐晦。西医的理论既是由生动直观而来,当然就浅显易解。深邃的东西由于难以把握,且易于被穿凿附会,所以就被称为不科学;直观的东西,由于较易明了,所以被称为科学。如果深邃的东西去掉穿凿附会,则不仅不是不科学,而且可以成为最科学的。
第七,治病与治人的差异
得病的过程是机体与病因相互作用的过程,致病作用虽在于病因,而承担疾病的则是人体。消除病因的作用,使之不能发生和发展,这是西医的治疗原则;提高和调整好人体的机能,限制和不利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当然西医重视病因的作用,也曾注意到要提高人体的机能。自从“我们的治疗对象是一个有病的有机体而不是疾病的本身”这一见解被推广和被重视以后,西医在这方面总算有了改观,但还是很不够的,只有在对病因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才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帮助机体度过危险期。中医重视提高人体的机能,也曾注意到消除病因的作用,但是作为中医临床思想指导的八纲学说,则完全是为治人而建立的。所以总的来说,西医是以治病为主、治人为辅;中医则是以治人为主、治病为辅。
第八,历史条件的差异
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不过才200多年,而中医学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说,尚可与现代医学理论一争高下,可见中医学说的优越性和实际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中医学说是以整体与气机为主,西医学说则是以局部与形态为主。《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不难想象,中医学说在开始形成时,就是重神而不重形的。因之神和形乃是中西医学说见解之间的分水岭。
如果能局部服从于整体,个体寄托于环境,机能附属于形态,特殊决定于一般,直观浓缩为抽象,深邃转向为浅显,治人更重于治病,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设想,中西医学理论的具体差别,是可以谋求合一的。而血液循环的机能和中医脉学的运用,更是建立在神形合一这一基础之上的。比如说,既认清了心血管系统的机械结构在血液循环中的物理作用,又理解了血液循环的有机过程是取决于全身各个组织与器官的互依与制约,这就有助于消除局部与整体的认识差异;既认清了个体生存和血液循环的恒定是取决于个体的完整性,取决于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又可有助于消除将个体与环境相割裂的内外因分离的认识差异;既认清了心血管系统本身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改变是血液循环动力关系改变和引起其他病理改变的根源,又认识到其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改变也是心血管系统机能改变,进而导致形态改变的病理根源,这对消除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的认识差异和建立整体的发病学观点,也将大有助益;既认清了在整体作用中必须包含个别作用,也认清了个别作用必须服从于整体作用,这对消除一般和特殊的差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既认识到识别病理变化固然离不开生动直观,同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这样才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免除了机械唯物和主观唯心的认识差异;既认识到病理机制既有它浅显的外在的肉眼可见的本质,更有它深邃的内在的用心灵方能把握住的内容,这就有助于对玄思理念和通俗详明这两种体系产生正确的理解;既认识到消除致病因子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又认识到维护机体整体协调乃是恢复生理功能的积极措施,这就有助于改变治病与治人的两种偏见。这种神形合一的思想方法,将会使现代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祖国医学的精华更将得到发扬光大。
认识不同,角度有别,神形分离,中西异说。
神形合一,包罗概括,殊途同归,自能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