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清河郡主
“皇伯父,你说太上皇封我妹妹为清河郡主?”
延平郡王府内,还在府中帮着操办贾攸丧仪的礼亲王妃张倩,刘剡、刘清及贾琏夫妇二人,一块接了今日来的第二道、第三道圣旨。
这两道圣旨乃是太上皇圣谕,交由内阁拟旨,而后由礼亲王以及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宣旨。
听到第一道册封刘剡为郡王府世子、并归还延平郡王府府邸的圣旨时,刘剡众人表情还算正常。
延平郡王妃、现在已经是延平王妃的贾攸去世后,延平郡王府就不复存在了,太上皇此时册封刘剡为郡王世子,等到刘剡十五岁时再行袭延平郡王爵,也是应有之意。
便是太上皇不下这么一道旨意,等操办完贾攸的丧礼,宗人府也会上疏,请求永康帝下旨册封刘剡。
可是,册封刘清为清河郡主,实在是太出乎众人的意料了!
要知道,按照本朝制度,与宗室子弟的爵位继承不同的是,宗室女能得到爵位册封的,少之又少。
郡主的爵位,从来只有太子、亲王的嫡女,在出阁前,其父向皇帝上疏,经皇帝同意册封后才能获得,郡王之女,最多不过得封县主。
就这,获封爵位的宗室女还是少之又少。
要不就是被嫁去和亲的宗室女,能得到旁人得不到的郡主、公主之位。
现在,延平郡王府的小姑娘刘清,打破了这一惯例。
她被太上皇亲自下旨册封为清河郡主,还不是那种空头郡主,还有一千户的食邑,待她成年,还会有属于自己的郡主府。
如此优待,不得让一众宗室王府哭瞎在太上皇面前?
这不公平!
对太上皇来说,却很公平。
他向来是那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性格。
加之无上的权势,无人能够忤逆于他。
加封一个普通的宗室女为郡主,不过是太上皇的一次小小任性而已。
早已震惊过了,反应过来的礼亲王表示接受良好,还能开解少年刘剡道:
“太上皇册封你妹妹为郡主,总归是好事,待操办完延平王妃的丧仪后,你记得带上小丫头去宫里谢恩。”
“多谢皇伯父提醒!侄儿明白了,只是一时被这个好消息惊到了。”
经过刘涛的提醒,刘剡瞬间反应过来,太上皇册封你妹妹为郡主,你不谢恩,还敢质疑起上皇的旨意了不成?
可是,想到现在的公主郡主们,需要统一送到皇宫里,由皇后教导,刘剡又有些担心。
宫里的公主们就不说了,被册封的郡主县主们,起码都有十多岁了,被接进宫里教导,年纪都不算小了,自然不用人操心,自家妹妹如今不过五岁,进了宫连个同龄的玩伴都没有不说,怎么跟其他王府的郡主们玩得到一块呢?
年纪不大的少年刘剡,顿时为妹妹操起了老父亲的心。
“伯父,清清被册封为郡主,岂不是要进宫?”
不满十岁的“老父亲”刘剡忧心忡忡。
“额~皇后殿下为人和善,你不用担心。”
自家两个闺女养在宫里皇后跟前的礼亲王刘涛,不明白便宜侄子在担心什么。
倒是身旁一直没说话的礼亲王妃张倩,听出了少年未说出口的担心,这两兄妹的感情倒好,少年也细心,不然一般的哥哥可想不到自家妹子在宫里找不到玩伴儿的事。
礼亲王妃张倩对刘剡的好感更添两分。
这个小小少年,真是越看越对自己的胃口。
“剡哥儿不必忧心,清清年岁尚小,还不必去宫里接受皇后殿下的教导,宗室里的郡主县主们,一般是到了十二三岁,快出嫁的年纪,方才送进宫待一两年,及快出阁时再回家待嫁的。”
说到底,入宫接受皇后的教导,更像是给宗室女镀金用的,而非皇后来给你们养闺女。
中宫皇后要处理六宫事务,还得负责皇子公主们的教养之责,哪来那么多的精力帮你们养闺女!
“多谢伯母解惑。”
得知妹妹不用进宫,刘剡自然是放下了一桩心事。
那妹妹被册封为郡主一事,目前看来,自是百利无一害的。
便是母妃薨逝,妹妹没有女性长辈教导的缺陷,也会淡化很多。
只能说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在自己还没能够成长起来,拥有足够能够护住身边人的实力之前,借势,也是十分重要的。
便是太上皇册封小姑娘的目的不纯,等到他能够利用小姑娘去做什么的时候,自己也有足够的底气说不了。
到了现在,各方反应也看得差不多,刘剡也差不多能松一口气,献上“晒盐法”,这一步路,算是走对了。
母妃贾攸能以亲王妃的品秩安葬,自己被册封为郡王世子,只待十五岁便能袭延平郡王爵,妹妹清清被册封为清河郡主,这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不是吗?
至于以后的事,自该由以后的刘剡来决定。
若非大周王朝即将走向末路,若是刘剡此人,没什么野心,走到这一步,都该到了大结局的时候了。
本朝祖制,宗室王府不涉朝政。当初的东宫,已故忠义老千岁尚在时,哪怕再重用刘剡之父刘淮,他也只能借东宫的手,参与朝政的决策,没能在朝堂或者东宫担任过任何一个官职。
是以刘剡能够成为郡王世子,将来被袭爵成为郡王,在本朝的宗室子弟中,算是可以安心养老了,哪怕他如今不满十岁。
毕竟,对宗室子弟来说,本朝宗室虽不能参政,其余一应待遇还是很优厚的。
可是现在嘛,按照书中的剧情,距离贾家倒台还有十几年,距离王朝颠覆,也不过二十余年。
哪怕再如何否认,贾家都是刘剡的外祖家,大周王朝,更是与刘剡利益捆绑,毕竟他姓刘,乃是刘氏宗亲。
时不我待,实在是容不得刘剡安享富贵。
少年刘剡牵着妹妹的手,看了在场的礼亲王夫妇、贾琏夫妇一眼,轻轻叹了口气。
我一个小孩子,实在是承受了太多。
大明宫内,太上皇放下手中的折子,派人将看过的、没看过的都送回了乾清宫。
忆起掌宫内监戴权回宫后说的话,心绪久久不得平静,那老货说:
那个孩子与他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