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你的孩子主动感发展良好吗

爸爸妈妈如何判断3—6岁孩子的主动感发展得怎么样呢?概括来讲,就是看孩子如何解决他的目标感与内疚感之间的冲突,或者看他如何解决强烈的做的渴望与被赞许的渴望之间的冲突,最后,孩子选择了理性的行为,放弃了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这个过程让孩子拥有了积极的体验,内心产生的是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

1.拥有较强的行动力

孩子拥有充沛的精力,总想着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来验证自己新的能力。看到小虫子,他们想都不想,伸手就抓了起来。妈妈给孩子一个橘子,孩子一点一点剥开皮后挤橘子,弄得茶几上满是橘子汁。超市里,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糖,立马放进购物车里。妈妈带孩子出门玩,一到外面,孩子就开始跑,但是到了路口,孩子会自然地停下,等妈妈走过来,然后拉着妈妈的手一起过马路。

3—6岁孩子能做且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天然的主动性,但是他们需要做到:可以做的事,才做;不可以做的事,再想做也不能做。在经历无数次类似的判断、选择后,孩子的主动感就发展起来了。

有时,理性是经验的产物。如果妈妈告诉孩子,有些小虫子不可以抓,虫子身上可能有细菌,下次再遇到小虫子,孩子会过来问妈妈:“妈妈,这个小虫子可以抓吗?”如果妈妈说不可以,孩子就能够做到不抓。当孩子要喝橘子汁的时候,能够让大人帮他用榨汁机榨。这些也是孩子主动感发展得好的表现。

有时候,对于某件事,做还是不做,在孩子内心世界的表现是有两种力量在博弈。毕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对环境以及自身的认识和判断有限,难免会犯错。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孩子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份理性使得孩子获得目的性。另外,父母合理的鼓励和赞赏会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得他们有勇气去设想和追寻目标,不会因为内疚和害怕而止步不前。

2.他们会考虑可不可以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都喜欢玩水,有时,待在家里想玩水,可家里不是海边,玩水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行为,这一点,孩子已经非常明白。当他们端着盆或者塑料盒从水龙头上接水往客厅走,与妈妈四目相对的时候,孩子眯起眼睛朝妈妈甜甜地笑,带着些许“讨好”,一边笑一边看看手里端着的水,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妈妈当然明白孩子为什么笑成这样,有的孩子没有这么含蓄,他们会很直接地说:“妈妈,我要玩小船,你别说我啊!”“妈妈,我会小心点,不会把家里弄乱的。”

孩子的这种表现反映了他们理性的一面,属于自我意识情绪。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确定自己动机和行为的适宜性,他们知道这么做会被妈妈制止,但还是想玩一玩,于是就有了上面争取权利的表现。出于对妈妈理解他们的回报,玩的时候他们会遵照妈妈的叮嘱“小心点”。即使玩的时候忘了对妈妈的承诺,被妈妈教训几句也不会委屈。

如果孩子妈妈觉得弄一地水也没关系,到时候带着孩子一起收拾就可以了,孩子因为玩水带来的快乐比自己多做一点儿家务更重要,那么,孩子就能玩得尽兴。如果妈妈为了不弄湿房间,干脆不让孩子玩,孩子为自己争取玩耍机会的主动性就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面对玩水的诱惑,不管玩得成还是玩不成,孩子都能接受,不哭不闹,表明孩子接受了妈妈的态度,知道自己玩水会带来麻烦。这种懂事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主动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才能知进退。

相反,如果孩子因为玩不成而大哭大闹,缠着妈妈一定要玩的话,表明孩子对事情的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此时,妈妈该琢磨琢磨,看看孩子的主动感是不是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妈妈是不是对孩子限制过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有没有鼓励、帮助孩子战胜困难?

一个主动感发展得不错的孩子,一定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因为自我调节能力来自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控制。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把发展的四大领域(生理的、认知的、情感的和社会性发展)连接起来,从而在自我愿望与社会规范之间达成平衡。这种平衡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对孩子来讲有一些难度,在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之前,他们需要调节或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这些都是孩子所不擅长的。所以,当孩子出现退缩、畏难情绪的时候,妈妈帮孩子调节情绪,有利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从而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