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宋:从崖山议和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忽必烈的心理活动

大都,皇宫。

忽必烈看着跪在面前阿鲁克,以及他带来赵昺的亲笔信。

赵昺和文天祥这段时间在临安的所作所为,阿鲁克已经详细做了汇报,包括债券的销售细节、中间见了哪些人、赵昺被绑架和文天祥受伤的经过等等。忽必烈面无表情,冷冷的问:“这次劫持事件,你怎么看?”

“回大汗,依属下看,这次劫匪确实是冲着银子来的。因为债券的热销,几乎整个临安的人都知道越国公手上有大批的银子。所以有人铤而走险是正常的。”

“会不会是赵昺私下找人做的?”

“属下觉得不会,先不提在这次劫持中,越国公和文大人都受了伤,尤其是文大人,伤势十分严重,不可能是事先谋划好的。就算真是越国公想要监守自盗,动手机会多的是,也不可能选在军队护送银子上路的前一天晚上动手。毕竟这是防守最严密的时候。”

“如果他们不是为了银子呢?”

“那就更不可能了,劫匪已经把越国公劫走,如果不是为了银子,那么直接连夜远走高飞就行,不会这么轻易的被我们营救。”

忽必烈听完,沉吟一会儿。这次劫持事件除了受伤,赵昺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如果是有心谋划的,不可能没有任何马脚露出来。因此他选择相信阿鲁克,毕竟他在每天盯着赵昺,对真实情况的把握会更加精准。回到有人联络赵昺造反这件事上,忽必烈感到这件事处处透着蹊跷。

如果赵昺真的想造反,那么要做的事情就是瞒着阿鲁克,背地里去调查这件事的真实性,如果是真的,那么就直接里应外合展开行动就好了。

如果不敢或者不愿意造反,那么置之不理或者直接报官就行,为什么要不远千里派阿鲁克回大都送信呢?

他一定是知道了什么,但是没有跟阿鲁克说,信上也没写。因为他怕写出来引火上身?但是你都举报了,还怕啥引火上身啊,这不是很矛盾的事情吗?

忽必烈又把信反复读了几遍。信里只说他担心这背后有临安的官员参与其中,所以才派阿鲁克回来搬兵。他不相信本地官员的话,完全可以找当地驻军啊。

驻军,驻军......对了!忽必烈突然想通了赵昺想要传达的意思。他担心的不止是临安的官员,还有当地的驻军。甚至朝堂内更高级别的官员。临安驻军是伯颜的人马,赵昺是在怀疑伯颜,但又没有证据。所以不敢直接说,怕我怀疑他故意离间我和伯颜?也不对啊,伯颜就算想造反,也不会去联络赵昺啊,这对他没有任何帮助。

还有什么我没想到的呢?谁造反会需要赵昺呢?

对了,那些前宋降臣,只有他们无论出于对前宋的忠诚还是想要自己称霸一方,都需要赵昺这块招牌。或者说前宋皇帝这块招牌。这样逻辑就通了。首先朝堂里有人密谋造反,于是找人联络赵昺。赵昺害怕事情败露,受到牵连,所以想要出卖他而求自保。其次,赵昺又听说造反者在临安势力庞大,所以怀疑临安的官府内也有人参与,不敢直接到临安府报官。第三,他知道虽然本汗现在无心杀他,但是不敢确认伯颜等草原大臣是不是想趁乱把他除了,所以也不敢请当地驻军配合。只能让阿鲁克这个本汗的探子跑回来搬兵。第四,伯颜本人可能早就知道了此事,因为如果造反者真的在临安藏了一只军队,不太可能瞒过驻军的眼睛。但是他有意瞒下此事,趁机给赵昺下个套,把他造反这个事情坐实,然后除掉。

“这些汉人啊,弯弯绕真多!”忽必烈感叹道。

觉得自己完全想通的忽必烈,却漏了一个最关键的可能。那就是一开始就没人想造反,只是有些人担心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提前动手陷害而已。当然这也不怪忽必烈,站在他的位置上,有人搞事情,第一反应肯定是造反。而且草原朝廷还处在成长期,朝堂内斗到这种程度,他还没见识过。

对于这次“造反”,忽必烈还是很重视的,毕竟可能牵扯到不少朝堂上的大臣。而且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借题发挥的机会。毕竟天下已定,他早就看那些佣兵在外的汉军侯不爽了。哼哼......

忽必烈在禁军中挑选了1000人,交给阿鲁克带领,秘密赶往临安。临走前交代,一定要保护好赵昺和文天祥的安全,毕竟他又发现了赵昺的另外一个用处-钓鱼。

留梦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轻轻的扇动一下翅膀,会引发一场吹动整个草原朝堂的血雨腥风。

-----------------

临安。

赵昺这几天过的相当惬意。科技发展规划和地下组织的思想建设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并让沈浪通过秘密渠道传递了出去。剩下的日子,他享受着穿越以来难得的悠闲时光。

他白天让人陪着自己把西湖等临安大大小小的景点逛了个遍。晚上就拉着沈浪品尝各种新调制的白酒。要不是年纪太小,他甚至都会被沈浪带着去勾栏瓦肆听曲去了。把一个纨绔的人设演绎的淋漓尽致。

阿鲁克终于回来了。他来到馆驿,见到赵昺,把忽必烈的旨意转达一遍,意思就是小心谨慎、务必把反贼一网打尽。

赵昺点点头,说道,我今晚就让元太师兄去联系胡岩,告诉他文大人已经痊愈,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

胡宅。

胡岩这些日子,都是在提心吊胆中度过的。虽然越国公的人告诉他,最近半月不会有行动,要他们隐藏力量,静待时机。但是他哪里经历过这么大的事呢?他又不是司马师。

于是他偷偷送走家人,让他们先隐姓埋名藏到山里,等过了这个月再回来。然后就每天枯坐在书房中,盼着见到那个光头身影,又怕见到那个光头身影。在如此的矛盾与纠结中,他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

终于,那个人来了。

“我家公爷和文大人都已经准备好了。不知你等藏兵何处,何时可以动手?”

“后天请越国公和文大人去净慈寺上香,然后借故去方丈禅房。我会通知人,让他们去禅房内接应。之后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你如何通知?”

“他们给我的方式是把国公和文大人去净慈寺的时间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押在府衙后门的一块砖下面。”

“好,我们分头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