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魏晋风流
青瓷羊形插器
年代:三国·吴
现存地:六朝博物馆
三国到东晋之间十分流行的一种青瓷器皿。羊是一种性情温驯的动物,古时,“羊”通“祥”,当时人们喜欢借羊表达吉利祥和的愿望。这件青瓷羊可不仅仅是个摆件,学者猜测它大概有两种用途:一是照明用的烛台,蜡烛就插放在小羊头顶的圆孔中;二是盛水以备磨墨用的砚滴。你认为这个可爱的青瓷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采桑画像砖
年代:魏晋
现存地:高台博物馆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上面有雕刻或者绘画的砖石,能在古代的墓室、建筑上看到。河西走廊(今天的甘肃西北部一带)的魏晋墓室曾出土不少画像砖,绘画技法虽然简陋,看起来很像简笔画,但题材丰富,既有表现当时人们播种、犁地、围猎等生产活动场景的,也有表现人们载歌载舞、品茶聊天、生火做饭等生活场景的。这块画像砖上画着两个女子,正拿着桑笼与桑钩努力采桑,是不是很生动呢?
陶牛车及俑群
年代:东晋
现存地:六朝博物馆
这组陶器由10个陶俑和一架陶牛车组成,陶车车厢里摆放着可供人倚靠的凭几。牛车四周围着伺候贵族出门的仆从,他们可都没闲着——牵牛的、听候吩咐的、东张西望的……可见当时的贵族出门多么讲究排场!汉代时由于战争,马较少,只有皇室贵胄才乘,一般人主要是乘牛车,但到了东汉末年,牛车受到了达官显贵青睐,魏晋南北朝,豪门贵族出门以乘牛车为尊。《三国志》中就记载孙权出门乘坐的是用八头牛拉的车。
黑釉盘口鸡首壶
年代:东晋
现存地:青州博物馆
鸡首壶是自西晋流行起来的日用瓷器,壶的流口常常做成鸡首的形状,因此而得名。在这件鸡首壶壶口一侧,有一条自壶身昂首而起的龙,一口咬住顶部的壶口,龙颈自然而然形成壶柄,造型十分灵动。一直到唐代,鸡首龙柄壶的样式都十分流行,后来还发展出凤首龙柄的样式,有的瓷器索性将壶口做成凤首。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年代:南朝
现存地:南京博物院
这组砖画展现的是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与春秋时隐居世外的荣启期一同在林间饮酒畅谈的场景。这组砖画出土于南朝墓,由约300块古墓砖拼砌组成。画中人在林间席地而坐,动作潇洒随性。但彼此以树木相隔,人物姿态各异,又体现出个性与趣味的不同。唐末有位画家孙位曾画过一幅《高逸图》,画面构图与这组砖画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三轮铜鸠车
年代:西晋
现存地:洛阳博物馆
猜猜看,这件青铜鸠车是做什么用的?它其实是汉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儿童玩具。整体做成鸠鸟的造型,两侧以及尾部下方有可以转动行走的轮子,胸前有可以穿绳拉行的小孔。“鸠”与“久”发音相似,因此鸠鸟就有长久、久安等美好寓意,传达了古人希望孩子们安乐长久、健康成长的愿望。
《兰亭集序》
年代:东晋书,唐摹本
现存地:故宫博物院
魏晋南北朝时,每逢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结伴到河边嬉戏洗濯,期待借此驱除晦气,这种春游的习俗又被称为“修禊”。353年,王羲之在三月三日邀请友人到会稽郡山阴县兰亭一同宴饮赋诗,诗歌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即兴作序,一气呵成,写下这篇《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过眼前这篇书法作品并非真迹,而是由唐代人冯承素摹写,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摹本。真本据传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洛神赋图》
年代:东晋绘,宋摹本
现存地:辽宁省博物馆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画作,内容来自三国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它是一幅长长的“连环画”,描绘了曹植在文中所写的洛水边的一场奇遇:他与伏羲的女儿洛神相遇相爱,因为人与神的身份差异,最终不得不分离。画上人物神态天真自然,衣袂飘飘;水纹线条流畅生动,还运用了近大远小的构图方式,是绘画史上的一大进步。可惜原画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