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救济之道
“诶……可惜绿林军和赤眉军都太远了……时间也没有到。”
一念至此,温隐商忍不住长叹一声。
然后才开始着手救民。
汉朝末年,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满朝公卿和皇帝陛下不至于真的全是贪婪无度、无头无脑之辈,为解此困,其实也采取过诸多措施。
其一为假民公田。政府将国有荒地、苑囿、山林川泽等租借给流民用以生产。起初几年,免除租税,还可能贷予种子、食粮及耕具。可期限一到,农民需缴纳高比例租税,且承担其他封建义务。如此,国家既安置了大量流民,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又使流民成了国家佃农,增加了收入。
其二是轻徭薄赋。降低田租税率等,减轻流民赋税和徭役负担,鼓励他们安定下来从事生产。光武帝刘秀就曾将田租从十税一恢复为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再者兴修水利。修建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量,为流民提供更多生计来源,助其稳定生活。
还有释放奴婢。多次颁布释免奴婢诏令,提高奴婢身份地位,使其获得人身自由,参与生产活动,从而减少流民数量。刘秀称帝第二年便下诏令民间释放奴婢,禁止任意杀伤奴婢,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
度田也尤为重要。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与垦田数目。这能让国家掌握真实土地和人口情况,更好地分配资源和进行管理,也可限制地主豪强隐匿土地和人口,防止土地兼并加剧产生更多流民。但度田政策常受豪强地主百般阻挠,地方官员执行也不力。
直接救济在灾荒时期发挥作用。政府发放救济粮,保障贫苦农民最低生活标准。
以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派遣中央监察官员到地方,监督地方财政,抑制地方官吏权力膨胀,防止他们与豪强勾结欺压流民。
光武帝刘秀采取度田和假民公田等措施。度田旨在清查土地、核实户口,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收入,控制和解散豪强武装,削弱地方势力。假民公田则是将国家大片无主土地赐给功臣、“假民”或“赋民”耕种,让接受公田的贫民成为国家佃农,向国家缴纳租税。刘秀还废除王莽时期苛捐杂税,偶尔发放救济粮,下令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减轻人民兵役、徭役和赋税负担。
可惜政策是好的。
但执行的不一定是好东西。
官府本应是百姓之依靠,如今,官员们多为私利,对雪灾之应对,亦是敷衍了事。
开仓赈济,本应是救民之举,可官仓之粮,却被层层克扣。
温隐商听闻,地方官员在统计流民数量时,弄虚作假,只为中饱私囊。
那本该发放到最困难家庭的粮食,不知落入了多少贪官之手。
派遣监督之官员,亦多与贪官勾结,粮食难达灾民之手。
温隐商一个商贾后人,有什么资格、或则说有什么机会置喙。
减免赋税,本可让百姓稍缓困境,可政令难以下达,或被扭曲执行。田租、人头税,依旧沉重地压在百姓肩头,让他们在雪灾中更加举步维艰。
组织救援,更是纸上谈兵。士兵与官员们,或畏惧严寒,或贪图安逸,道路上的积雪无人清理,交通堵塞,物资难以运达灾区。临时避难所,也多是有名无实,那所谓的基本生活物资,不过是空头承诺。医生更是寥寥无几,雪灾引发的疾病,在百姓中肆虐,却无人问津。
鼓励互助,也成了一句空话。富户与地方豪强,多是自私自利之辈,岂会轻易捐出粮食与衣物。那表彰与奖励,不过是诱惑不了他们的虚幻之物。邻里之间,虽有互助之心,可在这艰难之世,自身难保,又能帮得几何?
宗族观念,在汉朝本应是温暖的依靠。然如今,人心不古。
温隐商看着自家宗族,虽有一些富裕之人捐出些许粮食与衣物,但远远不足以救助所有受灾的族人。组织人力修缮房屋、清理积雪,也多是力不从心。
民间慈善,亦是杯水车薪。像温隐商有善心的商人、士绅,本就不多。他们捐出的钱财与物资,对于众多灾民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寺庙虽有善举,可又能容纳多少灾民?发放的粮食与衣物,也不过是短暂的慰藉。
移民安置更是困难重重。政府组织灾民迁移,可受灾较轻的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土地、种子等生产资料,亦是有限。在这混乱的时局下,补贴与帮助更是难以落实,灾民们在迁移的路上,充满了未知与艰辛。
温隐商早就明白,哪个世道都大差不差,大部分官府是靠不住的。
他命人在冬天来临之前,大量收购粮食与柴火,储存起来。他还让人制作了许多保暖衣物,准备发放给灾民。
还带领温家之人,主动帮助邻居清理积雪、修缮房屋。他号召有手艺的人,为百姓提供帮助。木匠、铁匠们纷纷响应,为灾民修理房屋、打造工具。
顺道他还鼓励百姓在雪灾过后,积极行动起来。一些人跟随着到山上砍柴、打猎,获取食物和燃料。
……
……
“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冀州刺史部,风雪压城。
郊外草屋颓废倒无数。
一群人流离失所,寒风之中逐渐僵硬。
一名身高约七尺,貌虽非俊逸,然有刚毅之色的男子。着深褐旧袍,外裹粗麻披风,以御严寒。头戴灰布方巾,略显陈旧,发稍乱,胡髭微杂。足蹬简陋草履,踏雪而行。
在他的身后,跟着身近七尺,貌有威棱的年轻男子,年轻男子目如鹰隼,眉若利剑,短须刚硬。着深灰长袍,外披厚毡斗篷,可挡风雪。头戴黑布巾,整束严谨,发束于后,显利落之态。足蹬坚实皮靴,踏雪留痕。
张角的眉头带着一丝喜色道:“如今雪灾肆虐,百姓生活困苦,几近无法生存。我们太平道理当当施以援手,救济苍生。”
张宝闻言郑重应道:“兄长之命,弟必遵从。”
太平道也在正在救人。
太平道以符水治病救人。
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在那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很多流民身患疾病却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太平道通过所谓的符水,给予流民心理上的慰藉,同时可能也在符水中加入一些常见的草药,对一些轻症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且太平道通过信徒的捐赠以及向富户劝募等方式筹集粮食,分发给饥饿的流民。
为了帮助在严寒中受冻的流民,太平道也会筹集和发放衣物。
他们将流民组织起来,形成互助团体。信徒们在太平道的号召下,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例如,共同搭建简易住所,分享有限的资源,共同应对灾害和困境。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为流民提供了实际的帮助,还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为后来之事,埋下伏笔。
到时候,“赢粮而景从”不外乎如此。
没多久张角就召集信徒,一脸正气的朗声道:“吾太平道以拯救苍生为使命,如今雪灾横行,民众受困,吾等当竭尽全力救助。”
下方衣衫一般但黄色居多的众信徒齐声回应:“谨遵师命。”
随后,张角派遣精通医术的信徒,他们身着白衣,腰间悬挂药囊,手中拿着符纸,带着符水和草药,穿梭于大街小巷,为患病之人治疗。
只见床上躺着一个童子,面色苍白,气息微弱。
医者为其诊断后,取出符纸,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符水递给童子喝下。片刻之后,童子脸色好转,呼吸也平稳起来。一旁便马上老者泪流满面,连连道谢。
另一边,又有信徒在道路上分发粮食。他们将粮袋放在地上,招呼民众前来领取。
民众纷纷围拢过来,眼中充满渴望,甚至有人还想着直接动手。
要不是看到了不远处的“汉末第一法宝”“刀斧手”们,他们都已经开始哄抢了。
信徒耐心地分发粮食喊着:“不要着急,人人都有份。”
妇人抱子者见状磕头不止。
张角和张宝则是亲自来到一个临时营地。
营地茅草搭建,外罩布匹。
人们挤在一起取暖,不分男女老少。
当然,张角和张宝自然不可能空手而来,还带来了一些衣物和被褥,分发给众人,又是收获了一片感恩戴德,几个人欲拜入太平道。
离开的时候,行至一处破屋旁,忽闻隐隐啼哭之声。
张角心中一动,循声而去。
只见一瘦弱小女孩,身着褴褛衣衫,蜷缩在角落,满脸冻得通红,眼中满是惊恐与无助。
此女约七八岁模样,头发蓬乱,小脸脏兮兮,显然已被抛弃多时。
张角见状,缓缓走近小女孩,轻声道:“莫怕,孩子。”
小女孩怯生生地看着张角,身体微微颤抖。
张角蹲下身子,伸手地为小女孩拂去脸上的雪花,和声说道:
“吾乃太平道张角,来救汝脱离苦难。”
说罢,众目睽睽,张角解下自己的披风,轻轻裹在小女孩身上。
小女孩感受到披风的温暖,眼中的惊恐稍减。
张角当即抱起小女孩,当着众人的面对她说道:“从今往后,汝不再孤单。吾太平道必护汝周全。”
说罢,张角带着小女孩回到太平道众人聚集之处,吩咐弟子取来热汤和食物。
小女孩看着面前的热汤和食物,眼中露出渴望之色,但又不敢动手。
张角微笑着鼓励她:“吃吧,孩子。”
小女孩这才小心翼翼地拿起食物,狼吞虎咽起来。
待小女孩吃饱后,张角又让人拿来干净的衣物为她换上。小女孩看着焕然一新的自己,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张角轻抚小女孩的头,道:“孩子,这世间虽有苦难,但吾太平道会尽力让更多人脱离苦海。”
此后,张角将小女孩带在身边,亲自照顾。
且不提此后张角之妻子待此小女孩如亲女儿,是不是真的是亲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