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终生的家庭教育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蒋英非常幸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母举案齐眉,恩爱有加;姐妹相处友爱,温馨融洽。蒋家是父慈母爱。蒋百里虽然从小天资聪颖,但因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童年充满苦难,因此,他竭尽所能为女儿们创造条件,加倍宠爱她们,让她们享受快乐的童年。
更为重要的是,蒋百里曾经接受过日本和德国的新式军事教育,故对女儿们的教育理念也非常新式,丝毫不受旧时代重男轻女观念的禁锢。蒋百里虽是军人,但与一般军人的硬汉形象不同,他是一位儒将,交往的友人除了军队将帅,还有很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名流。例如,他因与梁启超同游欧洲而志同道合、私交甚好。他与蔡锷是同窗兼好友。另外,他还深得同乡徐志摩的尊重。得益于蒋百里广泛的交友,蒋英和姐妹们从小就有机会与很多知名人士和泰斗级学者见面、接触,增长见闻。例如,她们儿时已经与印度诗哲泰戈尔有过近距离接触并合影。
1924年,为了给刚过世的母亲居丧,蒋百里在老家硖石度过春节。随后,他回到上海租了一套房子,以作他在北京和上海往来之用。同年4月12日,印度著名哲学家、诗人泰戈尔应讲学社的邀请来华讲学。讲学社是梁启超、蔡元培、汪大燮等人发起的一个学术交流组织。蒋百里在其中担任总干事。在泰戈尔之前,讲学社还成功邀请了杜威、罗素访华。泰戈尔所到之处充满热烈欢迎的气氛。而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出色翻译,也让泰戈尔甚为满意。通过此次访华之旅,泰戈尔与徐志摩成了忘年交。
1926年,蒋百里因经济拮据退掉了之前租的房子,转而租下上海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上的一所小房子,并搬到这里居住。1929年,泰戈尔受邀赴美国、日本讲学。赴日之前,他特地致信徐志摩说要顺道到访上海,并约定这次只是朋友间的私访,一定要低调、保密,不要让媒体知道,不住酒店,就住在他的家里。徐志摩自然按照他的意思办,只告诉了少数好友。蒋百里便是其中之一。
1929年3月19日中午,蒋百里在家里举办午宴招待泰戈尔,到场的还有徐志摩夫妇、胡适等几位故交好友。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蒋百里提议泰戈尔与前来的中国友人们合影留念。而蒋英和姐妹们不仅幸运地近距离接触泰戈尔,还与泰戈尔等留下了珍贵合影。[1]
泰戈尔与徐志摩(右二)等人在蒋百里(右四)家中合影
蒋英(右二)和姐妹们与泰戈尔的合影
作为一位开明的父亲,蒋百里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女儿受教育的机会。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蒋百里经常带妻女到处游历,一方面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让她们增长见识。他们到访过普陀山,白天在千步沙散步,晚上住在庙中,恬淡舒适。1935年夏天,他们全家去青岛避暑。蒋英和姐妹们跟着父亲学会了游泳和骑马。蒋百里在日本学习过骑术,且骑术精湛。他把自己的骑马心得和经验教给女儿们:“初学骑马的人,第一要练胆,胆子不大学不好;第二不怕跌,越跌得多门槛越精;第三要善于临机应变。明乎此,就可以驰骋自如而无所顾忌了。”
蒋百里的教学方式有点严厉。每天天还没亮,蒋英和姐妹们就被父亲喊醒。每人骑上一匹马,在海边沙滩上练习,经过平路再到崎岖的山路。到了山顶,蒋百里一边喊“当心”一边挥着鞭子甩在女儿们所骑的马背上。马儿得到命令往山下飞驰。初学骑马的女儿们被吓得直喊救命。蒋百里却淡定地说:“这是第一课,你们要学会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点严苛,但很有效果。很快,蒋英和姐妹们都学会了骑马,也爱上了骑马。然而,危险不期而至:蒋英突然遭遇坠马!
有一天,蒋英骑马回到住所,看到父亲的白马还没进马房,就想试骑一下。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匹马已经很疲惫,正想走进马房休息。所以,当马突然发觉有人骑上它的背,又感到不是它的主人时,就愤怒且失控起来。马儿本能地跳起来绕了两圈,就直奔马房。骑在马背上的蒋英对马儿突如其来的反应措手不及,这时候如果选择跳马肯定会摔伤,不跳又很可能被马房的房檐撞破头。而且,父亲从未教过她们如何应对这种情况。说时迟,那时快,在白马即将冲入马房的那一刻,蒋英迅速用手攀住马房的屋檐,但手未抓牢,还是摔倒在地。
蒋百里听到有动静赶紧赶来一探究竟。这时,他看到蒋英坐在地上愣着,问也不回话,只好上前查看她是否摔到哪里了。蒋英这才缓过神来,告诉父亲事情的经过。她说自己摔得不重,只是自认为学会骑马了却没能驾驭这匹马,因此而感到懊恼和羞愧。蒋百里听后才放心,他没有责怪蒋英,而是讲述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坠马的经历。蒋英听完父亲的讲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就是:坠马是学习骑马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善骑者也会坠马,更何况刚刚学会骑马的她。蒋英不再懊恼,也没有因为这次坠马经历而退缩,这反而增进了她的胆量和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