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发家从小山村开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58/52075758/b_52075758.jpg)
第17章 赵斌(求收藏,求追读)
本来陆卫民还想着问赵斌现在是什么时间,结果人直接缩回门卫室,把他晾在大门外了。
这年头想知道准确的时间还是有些困难的,钟和手表都是稀罕玩意儿,不像后世人手都有一个手机,能随时知道确切的时间。
一块上海牌手表的价格是120块钱,以陆卫民去年一年种地获得的收入来计算,需要他存五六年,根本买不起。
即便是旧手表,他也需要掏空积蓄才能买到,但总不能为了买个表看时间而日子不过了,所以兜里有钱能买也有敢买。
他们家客厅倒是有一个很老的挂钟来看时间,是解放前的产物了。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来来回回修了有七八次,前段时间才修好不不久,但是因为缺少零件,有随时停掉的情况。
家里现在除了有一个随时可能换掉的挂钟外,还有一支手表,这是陆父的。
是他当兵那会儿部队的老班长送给他的,差不多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因为是老班长送的礼物,陆父格外的珍惜,这支表被保存得很好,他会时不时拿出来上油保养,还从不许孩子们拿去把玩,宝贝得很呢!
陆卫民自己是很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手表,一直到他进了水泥厂后才拥有一块。表是他们省内手表厂生产的桂花牌手表,花了他25块钱呢。
现在不知道确切的时间,他不知道自己需要等多久才到下班时间。
于是就把自行车停在大门边上,找了块还算平整的石头,用嘴吹了吹上面的灰土,然后一屁股坐上去,打算就这么等到厂子下班。
陆卫民刚坐下没多久,正看着远处的风景,突然听到脑后传来说话的声音。
“你怎么还在啊?”
说话这句话的是赵斌,他在坐回门卫后,想了一会,觉得就这么把人晾在外面不怎么好,再说还是副科长的邻居弟弟呢。
一开始他是从窗口往外瞧,没有看到陆卫民的身影,以为已经走了。
等他要重新坐回去时,正好顺从另一个窗户看到人其实是坐在门卫室墙边的,还没有走。
于是他就出了门卫室,隔着铁门栅栏问了起来。
陆卫民转过头去,发现赵斌正隔着铁门栅栏看着自己,他微微一笑道:“我要做的事还没有完成呢,当然不走啊!”
这句话把赵斌给整懵了,心里想着,就坐在厂子门口是要干啥事呢?
作为水泥厂门卫室的门卫,赵斌还是有警惕性的,即使眼前的年轻男人认识自己的副科长,他觉得是有必要防范一下的。
陆卫民看出了赵斌眼神里的变化,知道自己是被误解了,赶忙解释道:
“同志,别多想,我是来看看地儿的。
你们厂子不是重建食堂嘛,工人吃中午饭都得回家吃或者自己带饭来,这多不方便啊!而我就想着来厂门口摆摊卖点吃的,所以就想知道如果我来摆摊会有多少工人愿意买来吃,做个实地调查嘛!”
陆卫民并不担心把摆摊的事说出来给赵斌听会有麻烦,因为只要他不是进入到厂子里去摆摊,厂子是管不到他的。
再者说他了解赵斌,知道他是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格,不管自己要干什么,只要不是跟厂子有关的,基本不会理会。
“摆摊?做这事前还要做调查?”
听到陆卫民的解释后,因为是意想不到的回答,让赵斌惊讶得都脱口而出了。
在他认知里,摆个摊还想要先做调查?
不就是拉着要卖的东西过来,把东西一摆,开始吆喝,招呼客人过来买东西吗?怎么还搞得这么复杂!
陆卫民对于赵斌疑惑自己来摆摊为啥还要调查这事没有说明,只是笑了笑。
他可是多活了一世,所掌握的一些认知可不是此时这个年代所拥有的,即使他跟赵斌说明,他也不会理解,所以就不必费这个口舌了。
来水泥厂实地调查是为了掌握厂子有多少工人愿意中午来买自己买的东西,他好确定自己来摆摊所需要的东西数量,好减少试错的成本。
打个比方,他如果不知道数量,明天来摆摊,做了200人份,但实际上明天只有100人买了他的东西。
如此剩下的100人份东西不就卖不完了嘛!
前期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不掌握实际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既然已经决定不向赵斌说明了,而看他似乎有了兴趣,陆卫民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跟他聊聊天,也好问问时间。
他从石头上坐起来,隔铁门栅栏,并伸出手来,笑着问道:“同志,认识一下,请问你贵姓?”
虽然他和赵斌是老朋友了,但在这一世他们才刚见面,重新认识的流程还是走一走的。
赵斌见到陆卫民是一开始觉得他有些可疑,当然副科长邻居弟弟的身份和一顿摆摊解释后,算是放心了。
所以当陆卫民想跟自己认识,他倒是乐意,就伸手握住陆卫民的手。
“我叫赵斌,走之底的‘赵’;斌,文武的‘斌’,是厂子保卫科的,覃副科长的下属。”
听完赵斌的自我介绍后,陆卫民道:“赵斌同志看着很年轻嘛,感觉工作没多久吧?”
“确实没多久,也就大半年的时间,去年不是出了新政策嘛,国营厂老职工退休后可以让一个子女顶替他的名额到厂子里上班。
我家老妈子就是水泥厂的工人,她见我闲在家,无所事事的,就办了退休,把名额让给了我。”
赵斌说的这个新政策,是指职工退休、退职后,子女可以顶替参加工作,又称作接班顶替。
接班制度很多年前就已经实施了,不过当时的范围很小,条件要求比较高,只有一些行业才会允许,且还要老职工合乎退休条件又自愿退休的情况可以由子女接班。
在时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大批下乡青年返城后,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为了解决这些待业青年就业,接班制度就是国家采取的一种手段。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子女顶替制度的开始大规模的实施。
赵斌他妈提前办退休把在厂子岗位让给他的这件事情,陆卫民跟他认识后听他说过。
而不仅他妈是国营厂的工人,他爸同样也是工人,妥妥的双职工家庭。
在这个年代,家里如果有一人在国营厂当工人,差不多就能养活全家人了,而家里有两个人都是当工人的,那日子可以说是会过的有滋有味。
赵斌的家庭条件,在当时绝对是让大部分人都羡慕的存在,包括陆卫民也是。
不过陆卫民知道赵斌并不太愿意接班进厂,因为这种接班进厂的职工子弟们刚进去,做的往往是苦脏累的简单工作。
因为他们都是些小年轻,没啥技能,什么也不懂,如果直接接父辈们的岗位怕会影响生产,所以都是往边缘岗位安排。
而且接班进厂的子弟们很多是被老职工们看不起的,觉得他们是靠父辈的光,啥事都不会做,还需要人教,特麻烦。
这不,赵斌这么高大壮实的大小伙,就被送到保卫科看大门了。
这会儿知道实情的陆卫民肯定不会在赵斌接班他妈的名额的事说下去,找了一个话题转移过去。
“赵同志成家了没有啊?”
赵斌摇摇头笑着说道:“还没有,不过也快了,我和我对象已经把领证的时间定下来了,就在今年上半年。卫民同志,你呢,成家了没?”
“我啊,都成家两年了,农村向来结婚得早,不过我还没有孩子。”
陆卫民本来还想着和赵斌聊聊家常,拉拉关系的,厂区内就传来了打铃声。
“铃铃铃……”
到了中午下班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