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发家从小山村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未来的方向

看着媳妇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陆卫民的心里面笑得那叫一个灿烂。

因为,他似乎真的阻止了那一场将要发生在她媳妇身上的事故。

今后他媳妇将不会承受到那场事故所带来的痛苦。

与此同时,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夫妇,还有他们陆李两家。

因为李艺清的那场事故,陆李两家承担巨额的债务。

上一世,李艺清的这场事故产生了很大一笔医疗费,差不多掏空他们两家的所有积蓄,而这也还不够,还得跟亲戚朋友们借。

所以陆卫民他们夫妻二人在整个八十年代里一直处在还债当中。

这一世,重生回来的陆卫民改变的不止是媳妇的未来,也改变了他们两家人,不用陪他们夫妻一起还债了。

因为太开心,他心里的笑意不知不觉表现了出来,嘴角上扬到耳朵了。

李艺清看着自家男人冲她一副傻笑,感觉莫名其妙。

“傻笑什么呢?”

回过神的陆卫民回答:“没傻笑,我就是心里头高兴。”

李艺清差点忍不住了翻白眼,只觉得几天不见,自家男人有些变化,也不知道是变好还是变差了!

她说道:“现在干啥,直接回去?”

陆卫民在早上被他爸从床上拖起来,没有吃早饭就去开会,又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这会儿饿得前胸贴后背。

让他载着媳妇,再骑两个小时回安平村,估计半路上就饿晕过去。

他需要吃点东西,所以他的想法是掉头回媳妇的娘家,先填饱肚子才有力气骑车回去。

但是他也要点面子,直接说自己现在肚子饿,这点丢脸。

所以他说道:“掉头回你家吧,刚才我问妈,问你去哪里后,就直接去找你了,都没有跟她好好打招呼呢。

还有正好看看你二嫂的小孩,我都到家了还能不去见啊,你觉得呢?”

说完,看到自己媳妇一脸笑意的看着自己,让他有些疑惑,是不是自己说错了什么?

只见李艺清噗呲一笑道:“饿了就说嘛!还要找其他理由,我都听见你肚子叫了!”

“呃……哈哈哈……”

被媳妇识破,陆卫民捂了自己的肚子,只能用大笑来掩盖住尴尬。

“行了,我们回去吃点东西再走吧!”

说完李艺清拉住陆卫民的胳膊,回到停放的自行车边上。

陆卫民把媳妇的袋子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用后座的夹子把它夹好,然后推着自行车,两人并排一起往娘家走去。

回到媳妇的娘家,岳母对于去而复返的女儿女婿有些惊讶,“咋回来了?”

李艺清回头看了一眼自家男人,笑着说:“他说刚才过来急,没有跟妈你好好打招呼,顺便看看二嫂的小孩。还有,他没吃中午饭呢,肚子饿了我去给他弄点!”

说完她就跑去厨房给陆卫民弄吃的了。

陆卫民四处看了一下,没有看到家里的其他人。

“妈,爸和哥他们呢?还有那几个小的也不在家?”

岳父岳母一共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其中他媳妇李艺清是最小的孩子,也最受疼爱。

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生子,大儿子李海军,今年30岁,妻子是同村的,叫张丽萍。

他们夫妇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9岁,二女儿7岁,小儿子4岁。

二儿子李海洋25岁,妻子与他同岁,叫韦小梅,夫妻育有一个5岁儿子,还有一个刚出生才半个月的女儿。

岳父李锋的年纪跟陆卫民他爸差不多岁数,家里世代务农,有一门手艺,会做大缸,现在在公社的大缸厂里当做缸师傅。

其中大儿子李海军继承了做大缸的手艺,现在和他爸一起在大缸厂工作。

二儿子李海洋不太想跟着他爸和大哥一样做大缸,目前就负责家里的田地。

岳母告诉陆卫民,他岳父和他大舅哥去大缸厂上工了,他二舅哥和他那些狐朋狗友一起,带着孩子们去地里抓田鼠了。

这个时节,地里没有种任何东西,很空旷,正是抓田鼠的好机会。

田鼠肉虽然不算是什么好肉,但是在这一年到头都没有能吃上几顿肉的年代,田鼠肉至少也是肉,而且田鼠肉吃起来感觉像是鸡肉,味道是真不错的呢!

此刻李艺清娘家里就有他岳母、二舅嫂以及刚出生的小侄女在,当然,还有去而复返的陆卫民夫妻二人。

在媳妇去给他弄吃的时候,陆卫民和岳母一起先去了二嫂子的房里,去看望出生的小侄女。

在李艺清转身前往厨房为他准备食物后,陆卫民赶忙与岳母一起去二舅嫂的房间看刚出生大半个月的小侄女。

可惜他这一趟过来太急,没有想起要带点礼物啥的,现在是想买也没地方买了。

不过这不要紧,按照他们这的习俗,孩子出生满月后要办满月酒,如今不出意外,半个月后自己媳妇娘家应该会办满月酒,到时候他过来参加时在带礼物来。

而在上一世里,因为李艺清遭遇的那场意外事故,导致两个家庭陷入一片阴霾之中,所以小侄女的满月酒并没有能办。

好在现如今,命运已经发生了改变,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着。

陆卫民没在二舅嫂哪儿待多久,这会儿小侄女正在熟睡中,所以很快就出来了。

从二舅嫂那里出来后,他和岳母回到客厅,这会儿李艺清已经给他热好了食物,是他岳母在早上做的米糕。

米糕,也就是发糕,很传统的小吃,将大米磨成浆,放入酵母,放入模具里蒸煮而成。

岳母做的米糕是放的红糖,模样看着还行,之前已经冷掉了,但现在再重新蒸热过一遍后,竟然还是很蓬松,软软糯糯的,是又香又甜,饿极了的陆卫民一口气吃了三大块。

“妈,你这做米糕的手艺这么好,到了圩期,可以到公社圩街上支个摊卖米糕,应该是能挣不少呢!”陆卫明吃饱后,不由得感叹道。

“卖米糕能挣个什么钱,人家去赶圩都是吃粉的,没人会买米糕的!”

岳母并不以为意,她这么多年也没有见过在圩期卖东西的人能发财。

陆圩公社的圩期基本上是三天一小圩,五天一大圩。

到了圩期那天,公社下面的各村的村民会挑着自家的农产品去赶圩。

陆圩公社的人口比较少,每个圩期的赶圩人数也就是一千出头,反而是隔壁罗波公社的圩期热闹,大圩期赶圩的人能有小一万人!

在公社的圩期摆摊卖东西确实是挣不到几个钱,都是没有什么钱的农民,对贩卖的农产品价格也都是知根知底。

去赶圩的农民们都是秉着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东西的想法,所以会在买东西时,都会各种杀价,与摊贩“斗智斗勇”。

要说去哪里摆摊卖东西能挣到钱,还得是去县城。

只有县城才能把东西卖出价格,毕竟县城的居民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1978年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块钱,而消费支出是311块钱;同是一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在1978年为133块钱,消费支出却达到了138块钱,属于是入不敷出,想存钱很难。

不过到了1980年,随着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的政策,农村居民的年收入终于高过了年消费支出,可以存下钱了。

既然说到了摆摊,这让陆卫民想到了现在改革开放才2年,各种政策也还在完善中,个人想要在县城摆摊并不容易。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户执照,是1980年12月11日,由温州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持有人是一个姑娘。

也就是从那时候,进入了全国掀起摆摊潮的开端。

重生回来的陆卫民一直有在想,自己要走出什么样的人生,如何才能挣到钱让家人们过上好日子!

在此时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代,物资匮乏,老百姓们都没什么钱,想要在不越过法律边界线下挣到钱,是真的很难。

这挣钱难的原因很多,比如政府的政策,还处在完善和制定中,个人有很多的限制;国内市场消费层级还没有起来,全国人民还处于手头紧巴巴过着日子的时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陆卫民想要挣钱,是得好好的想一想,哪条路能走,哪路走不通,以及哪条路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