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走近孩子,了解规律
初中阶段是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其中身体外形的变化、内脏机能的成熟和性的成熟号称“青春期的三大巨变”。在初中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心理、外在行为都会有别于其他年龄段,只要家长细细观察,便可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是一位初中生的妈妈的亲身经历。妈妈小马和丈夫的身高都不算高,孩子也不高,小学六年一直都是全班最矮的三个男生之一,孩子小学毕业时,身高只有143厘米。为此,小马很焦虑,为了让孩子长高,她经常要求孩子喝牛奶、吃牛肉等。可孩子不喜欢,母子俩常为此争吵。孩子升入初中后,小马发现孩子的发育速度像被突然按了快进键,仅仅初一一年,孩子就长高了20多厘米。初一结束,孩子的身高已达到167厘米。但小马又陷入了新的焦虑:孩子是不是得了传说中的“巨人症”?于是,小马开始了新一轮的寻医问药之旅。
其实,小马根本无须焦虑。孩子步入中学,进入青春期,快速发育是正常的,如果家长能够静下心来,多了解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就不用这么担心了。孩子在进入初中后,基本上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初中生生理发展特点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青春期狂风骤雨般的成长。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适时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提前科普。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迎接青春期到来的准备,比如明确地告诉孩子,接下来他(她)的身体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青春期生理发育的相关科普书籍,让孩子正确、科学地面对即将到来的青春期。
物质准备。家长要善于观察,提前准备适合青春期孩子使用的物品。例如:给女儿准备适宜的内衣,选购卫生巾;帮儿子准备宽松的内裤、适合运动的长裤等。
积极沟通。家长还要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孩子以阳光的心态走进自己灿烂的青春期。
八年级女生林一文静内向,不爱说话,从小就是个“乖乖女”,成绩在班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父母经营一家小饭馆,两人起早贪黑,但每天仍会抽出时间来监督孩子的学业。父母不想让林一再过他们的苦日子,所以,对林一的学业要求极高,希望她能考上重点高中,将来出人头地。为此,他们要求林一的成绩必须进班级前三名。为了这个目标,林一努力学习,觉得只有取得好成绩,才对得起父母。但由于林一在学习方面基础差,底子薄,要达到父母的要求简直难如登天。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林一的成绩不进反退。父母为此指责孩子不够用功,林一心里十分难过。她不愿向他人倾诉,这种焦虑的情绪一直积压在心里。
班主任发现,林一最近上课时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大不如前,甚至出现完不成作业的情况。老师联系了林一的父亲,询问孩子最近的情况。林一的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批评林一:“你实在太不争气了!”林一觉得自己很没用,丢了父母的脸,父母起早贪黑,努力赚钱,自己却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之后,父母只要一看到林一闲下来,就督促林一读书,几乎不给她放松的时间。林一觉得身上像有座大山时刻压着自己,喘不过气。渐渐地,林一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马上就是学校艺术节了,林一很喜欢跳舞,她主动报名参加学校舞蹈队,每天放学留下来排练。父亲知道后,认为林一会因此荒废学业,不允许她再去跳舞。林一第一次那么生父亲的气,与父亲争辩道:“这是我的事情,不用你们管!”林一认为跳舞是自己的爱好,而且最近自己压力很大,唯有跳舞能让自己开心,父亲竟然坚决阻止!林一心里很不满,开始与父亲“冷战”,拒绝沟通。父亲询问她最近的学习情况,林一便含糊其词,十分不耐烦。有一天,林一的父亲回到家,发现林一竟然在玩电脑,一下子火气就上来了,开始口不择言教训林一。但其实,林一当时只是在上网查阅资料,父亲的教训让她非常委屈。
表面上看,林一与家长不断升级的争吵,是导致整个家庭乱成一团的直接原因。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家长不懂得初中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仍然沿用孩子上小学时的教育方法,只知道一味地逼迫孩子学习,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那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呢?
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续表)
初中生的行为特点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比较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在初中时期,孩子们还会呈现以下一些外在行为上的特点。
学习行为。首先,初中生在学业方面的良好表现是求知欲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最大的需求就是学习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主动学习。学校里整体的学习氛围很浓,学生们上课状态都很好,当老师讲到重要知识点时能够聚精会神地认真做笔记,并且不懂的问题会咨询老师或询问同学,课下也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都是积极向上的,觉得学习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当然也是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求知欲强是初中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特质。
其次,初中生对待知识持崇尚的态度,大部分学生都很尊敬和崇拜知识渊博的名人和老师。学生对待文化学者和影视明星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于前者,更多的是崇敬和敬仰,而对后者更多的是关注其最新动向,这足以证明学生已经拥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同时,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和比自己见识广、知识渊博或者学习成绩佳的同学交朋友。
最后,现代初中生在学业上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同学之间比较学习成绩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多数同学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希望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得到肯定。即使是在平时的测验中,学生们也都很在意自己的分数和排名,而且很在意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形象,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具有上进心的青少年,一般都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现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进取精神,是值得欣慰的,因为他们懂得需要通过努力实现理想和目标。
道德行为。首先,初中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发展、期望国家安定繁荣。爱国主义这种民族情结的表达在未成年时是最为明显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表达方式会趋向内化。初中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强大繁荣的欣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平时在课堂上倾诉对祖国的关心,用文字书写对祖国的美好期盼等。学生普遍热爱历史学科,这除了与教师、教学内容有关,更体现了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敬仰。
其次,初中生善良宽厚、品质良好。他们能够顾虑他人感受,做事从善意的角度出发,对人友好、包容,不会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爱玩、爱闹的年纪,因此,学生之间的小恶作剧随处可见,不必过度解读,但前提是学生之间没有恶意。且令人欣慰的是,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品质良好,能做到关心同学、老师。
最后,初中生普遍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纪律的严格性、法律的不可抗拒性是有所了解的,虽然有时不能做到完全自律,但总体来讲,初中生大部分情况下能够记住家长、老师告知的纪律。
交往行为。首先,初中生与父母关系融洽。虽然部分案例表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是存在的,但是“代沟”并不影响初中生与父母关系的和谐维系。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父母唠叨是为自己好,他们虽不屑于倾听或表现出不耐烦,可心里是明白父母的好意的。
其次,初中生与教师关系和谐。学生与教师本就不是对立的,他们是鱼儿和水的关系。学生的成熟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知识的获得也较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给予,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体现出前者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大部分学生能够听从教师的指导,尊重师长,也能维持与教师的融洽关系。
最后,初中生也能很好地发展友谊。他们乐于结交朋友,并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初中生在选择朋友时,注重对方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并且对现阶段与朋友相处的情形也很满意。
意志力与创新行为。在大部分人眼中,当代初中生是娇生惯养的一代,他们不能吃苦,没有顽强的意志力,也没有挑战困难与对抗挫折的斗志。而创新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第一目标是“升学”,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尝试各种创新性活动。
然而,根据实际调查可知,初中生其实并不缺少青少年该有的意志力与创新精神。在意志力方面,当代初中生能够体现出对抗困难、战胜挫折的强烈欲望,也能体现出符合他们年龄的坚持、坚强的品质。在劳动及运动中,随处可见学生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坚持、勇敢奋斗,体现了顽强的意志力。在创造力方面,初中生的表现确实没有意志力那样尽如人意,在教学要求较刻板、严厉的环境中,他们不敢过于创新,但也有令人欣慰的一面: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处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比较活跃,善于创新,能够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好奇、探索的精神,而且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课本,更不会迷信权威,敢于质疑。
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初中阶段,孩子在学习方面呈现出新特点。科目的增加,难度的提升,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困难。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此阶段的学习特点,以便适时地给予孩子帮助。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的区别,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从小就认真踏实、品学兼优的小红,在小学阶段,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得奖无数,是班级里的小明星。一帆风顺的小学学习生活让小红信心满满,家长也对她充满期待,相信她在初中也一定会继续优秀下去。小红进入初中之后,仍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学习,可是,她发现,自己的预习时间和复习时间不够,完全不能保证每一科的成绩都居于班级前列。于是,小红便暗暗努力。她缩短自己的休息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可是,事与愿违,由于睡眠不足,她上课频频打瞌睡,成绩越来越差。小红也渐渐开始自我怀疑,变得焦虑不安。
小红的表现其实就是无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学习有以下明显的差异。
首先,学习内容逐步深化,课程门类增加,学科知识更系统化。小学期间,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科也相对简化,只有语文、数学等基础的课程。语文主要是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数学主要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其他学科则是介绍一些直观、感性的知识。老师的教学也更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而不是强调知识的完整体系。
进入中学以后,课程门类增加,内容也逐步深化。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感性、零碎的知识点变成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就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谨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明显。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初中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明显的分化。
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的相关性不大。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小学阶段的学习优等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有些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正相关。
八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一般来说,经过七年级的适应和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到了八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时学生的成绩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越拉越大的状况。
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努力不再具有严格对应的关系。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且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日益重要。对初中学生的指导应更多地侧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上,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外,学生需要更自觉地独立安排学习活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其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所需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
最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仍需要家长适时指导、督促。小学阶段的学习大多在学校里完成,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学生也大多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小学生在学习上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力,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觉地安排学习。
相对来说,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懈,学生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游戏、小说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自制力的因素。有些学生自制力比较弱,还会沉迷小说、游戏等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就能保持相对持久和稳定的学习状态。总体看来,初中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小学阶段均有所提升,但家长仍要注意经常帮助孩子排除干扰,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兴趣,使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巩固。
初中三年,孩子的学习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七年级的孩子还保留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发育速度的突飞猛进,其智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记忆能力也随着记忆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明显增强。在这一阶段,学习强度与学习压力骤然增大,学习方法与小学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习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八年级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成为主导学习成绩的关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成为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的重要决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没有刚入学时的迷茫,又没有九年级学生的紧张,是青春期特征表现明显的一段时间,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在此期间,学生极力想要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摆脱家长、老师,甚至是社会的约束。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渴望长大的想法与个人独立能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容易情绪起伏较大,学习积极性和自制力下降,学习效率低。家长一定要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引导孩子以长远的眼光、理性的思维看待青春期常见问题,使其不至于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意识、知识价值观的形成。九年级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心态相对成熟、稳定。
中考是该阶段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中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许多现实问题第一次摆到了学生的面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容易焦躁、不安、失落,有挫败感。这时候,家长除了要引导孩子摆正学习心态,也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关注。
为了给孩子提供帮助,家长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常见的问题。
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看不到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各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学习方法要有针对性,好的学习方法会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有些学生小学成绩特别好,但上了初中后就不行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家长应当帮助孩子了解各学科的特点,使他们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认识不清。如果孩子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很可能造成学习方法不当。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制订适宜的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毅力和恒心。学习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低效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贪玩、懒惰等原因,意志薄弱,半途而废,导致有目标、无结果。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虽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差得多。因此,家长要找准时机,多督促,多提醒,多鼓励,帮助孩子摆脱意志薄弱的状态。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特点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初中生的家长,还应该重点关注自己孩子的人际交往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友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原本对父母的依恋会逐步转向朋友,并且日益得到确定和加强。初中生往往会以友谊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但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对人际交往认知的不全面,初中生的友谊常伴随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中学生容易将“哥们”义气视作友谊的证明,而忽略其他客观因素。
初中生交友大多交同性朋友,异性之间的交往在心理上尚存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近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交往。他们好交往、重友情,认为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初中生的交往变得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也有脆弱的一面,一旦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了。
人际交往中团体现象突出。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中学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非正式群体,这种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于成员态度的相似性,这种团体往往形式松散而行动协调。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这一时期,师生关系有所削弱。由于年龄的增长,自认为已经长大的初中生不再像小学时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怎样的老师才值得喜欢和尊重,他们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初中生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初中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意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方面,还是在着装打扮方面,孩子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摩擦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