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节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故事的结构》:钩子

精彩的第一行是作者给读者的一种保证,即他们大可以信任作者的才智。

——查克·温迪格(Chuck Wendig)

读者就像鱼儿,聪明的鱼儿。他们清楚作者想捕捉他们,网获他们,让他们没法再在海里自由遨游。和所有骄傲的鱼一样,读者没那么容易上钩。他们不会被你的故事诱惑后就自动投降,除非你抛给他们一个难以抗拒的钓钩。

自然,我们对故事结构的讨论从开头开始——任何好故事的开头都是一个钩子。如果你不在第一章就把读者钩进你的故事里,他们是不会游进更深处去经历接下来的激动人心的冒险的,不管你的故事多么精彩无比。

钩子有很多种不同的形态,但剥去它们相异的外表,所有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过是在提出一个问题。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你就赢得了读者,就这么简单。

每个故事都要在开头把人物、背景和情节冲突推至台前。但这些元素本身没有一样是钩子。只有当我们能让读者大致问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时,我们才向他们抛出了钩子。因为同时我们也在让他们对某些具体问题感到好奇——“杀了那个工人的是一头什么样的骇人爬虫怪?”〔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或者“一座城市如何捕猎?”〔菲利普·瑞弗(Philip Reeve),《致命引擎》(Mortal Engines)〕。

你可以让开头的这个问题直截了当,例如以某个角色对某些事物的思索作为全书开头,期望读者产生同样的好奇。然而在多数情况下,问题会以隐晦的方式出现。例如,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在《莉齐·利》(Lizzie Leigh)的开篇述说了一个临终之人给他妻子的遗言。他的全部遗言如下:“我原谅她,安妮!愿上帝宽恕我。”读者对他要原谅谁,以及他为何转而请求上帝宽恕一无所知。而正因为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我们才想读下去来寻找答案。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开场引发的问题不能过于含糊。作者必须让读者掌握足够的信息,在脑海里提出明确的疑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可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开场问题。

开场问题的答案不一定要等到结局再揭晓,作者完全可以在下一段就回答这个问题,只要你继续抛出下一个问题、再下一个问题,就能令读者马不停蹄地翻开下一页寻找答案。

开头就是整个故事的叫卖词。哪怕你的小说结局犹如惊雷,哪怕你的对白新颖到闻所未闻,哪怕你的人物鲜活得能蹦出书页,只要你的开头没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他们在发掘你埋下的宝藏前就会丢书弃阅。

虽然世界上并没有“必定能行”的完美开头模板,但多数优秀的故事开头都有如下特征:

● 避免用故事发生以前的事情开头。悬疑小说作者威廉·G.塔普利(William G.Tapply)指出:“用故事发生以前的背景故事开头……意味着塞给读者一箩筐他们没有理由在意的背景信息。”不要就这样把背景推给你的读者,哪怕这些东西对剧情至关重要也不行。有多少人喜欢在见到某人的那一刻就听他大讲特讲他的人生经历?

● 让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出场。即使最侧重情节的小说,最终也不可避免地归结为几个人物的故事。人物是读者与你的故事建立联系的桥梁。假如他们无法立即对人物产生共情,那么即便你往开头里塞下所有的情节,它仍然是苍白平淡的。

● 出现戏剧冲突。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故事。冲突不一定指核弹头正在爆炸,不过读者的确期待在开头就看见你的人物与某人或某事产生火花。戏剧冲突能吸引读者翻看下一页,这种吸引力对故事的开头来说尤为重要。

● 有对人物动作的描绘。开头不但要让人物参与情节发展,更应让人物一直处于动态中。人物的行动能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的推进,在必要时还能营造出紧张感。但凡有可能,作者就应该让小说人物在开头持续活动,哪怕人物只是在检查冰箱。

● 有对背景的交代。许多现代作者对在开头使用描述性语言有所顾虑。然而,对小说背景用一句话加以交代,不但能使故事产生真实感,还能勾起读者的兴趣,为后续故事搭建舞台。“用英雄的窘境引你上钩的开场白,总是紧跟着一点儿故事背景”〔大卫·杰罗尔德(David Gerrold),《奇妙世界》(Worlds of Wonder)〕,反之亦然。

● “远景”让读者建立起对小说的基本概念。电影拍摄中,有一个技巧是在开篇拍摄一个远景镜头,而这通常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最佳方式。假如作者富有技巧,一两句话就足够揭示背景和人物各自的立场。

● 奠定故事的基调。整本小说的基调是由序幕奠定的,因此你必须明确地让读者预测出他们手上的故事属于哪一类型。你的开头要为结局拉开幕布——当然,不能提前泄露结局。

如果你在第一章顾及了上述所有要点,你的小说将令读者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到东方泛白。

令开场白引人入胜的五个诀窍

能否吸引读者向下读主要取决于你的钩子,因而作者应该尽早下钩,在首幕就将它抛给读者。实际上,最理想的情况是小说的第一句话就钓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然而,你必须保证你的钩子是故事整体的一部分。用吸引人的开场白骗读者上钩(“咪咪又一次死去了”),然后揭穿索然无味的真相(结果咪咪是位女演员,正在第187次表演她的临终一幕),不但会让你的钩子丧失效力,更辜负读者对你的信任。读者不喜欢受骗上当,一点儿也不。

开场白是小说抓获读者注意力,令他们读下去的第一个机会(要是你不物尽其用,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短短一句话担负着重要责任。通过研究开场白,我们能发现不少有趣的事实。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只有极少数开场白能让读者留下印象。

什么?

先别急着引用“叫我以实玛利”和“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来反驳上述结论。花几分钟回忆一下你最近读到的好书,你还想得起它们的开场白吗?

正是这些已被遗忘的句段吸引我们读下去,最后爱上这本小说的——它们完美地完成了任务,然后退场了。我把我去年最喜欢的五本书中的开场白都摘录了下来:

当我醒来的时候,床的另一边已经冷了。〔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

他在森林寒冷而黑暗的夜里醒来,伸手去碰他身边熟睡的孩子。〔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路》(The Road)〕

夜晚又降临了。韦斯通·因躺在寂静中,而这寂静被分割成三部分。〔帕特里克·罗斯福斯(Patrick Rothfuss),《风之名》(The Name of the Wind)〕

在过去,他们通常在大十字路口执行绞刑。〔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浮生梦》(My Cousin Rachel)〕

得知那是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晚,本·吉文斯医生没有做梦,他无法安宁地入眠,看守梦境国度的鬼魅多次造访他,不停地向他提起这个世界。〔戴维·伽特森(David Guterson),《山脉之东》(East of the Mountains)〕

上述开场白好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读下去?让我们把它们分成五部分来看。

1.隐藏疑问:首先,它们都在句号里藏着问号。为什么床的另一边是冷的?为什么这些人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露宿?寂静怎么能被分成三部分?他们从前都对谁执行了绞刑,又为什么不再实行下去了呢?本·吉文斯是如何预知他的死亡时间的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是行不通的。你提供的信息必须足够让他们发问,然后你就能一一予以解答。

2.人物:大多数小说在开头几句话中就会出现人物(其他小说则会在接下来的句子里介绍他们)。开场白是读者接触主要角色,并对他们产生兴趣的第一个机会。伽特森贯彻了这条原则,他把角色的姓名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令他们对人物的感情迅速升温。

3.背景:大多数开场白会给读者提供对故事背景的基本印象。这尤见于麦卡锡、杜穆里埃和罗斯福斯的小说,这几位作者借助背景描绘、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并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开场白不一定与全书毫无联系,它既引出其后的段落篇章,又为后文所支撑。

4.总述式的宣告:以上范例中只有一部作品(杜穆里埃的)以宣告作为开场白。有些作者认为这种技巧和麦尔维尔、托尔斯泰那全知的叙述者一样,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不管你抱持何种观点,宣言式开头仍然在如今的小说里出现,而且颇为好用。写这类开头的诀窍是让读者对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发出疑问。“天是蓝的”或者“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样的宣言只会让人哈欠连天。然而,要是你能更进一步,模仿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笔法——“港口上空的天色就像一块满是雪花的电视屏幕”,这样的开场白不但富于诗意,还能体现出小说的基调,顺带着引出“为什么?”的疑问,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

5.基调:最后,从以上所有开场白中,读者都能对小说的基调有所体会。开场白是你向读者的致意,是一个不应浪费的可乘之机。它让读者在第一章就领略到故事的基调:这本书是诙谐的还是尖刻的,是伤感的还是富于诗意的?好好读一读你的开场白,看看里面是否有这个核心元素。假如你的小说是一部抒情悲剧,那么可别在开头和读者开玩笑。

开场白是作者介绍他们要讲的故事的首个——也是最佳——机会。在构想出人物、剧情、背景、主题和基调的完美亮相方式前,不要落笔。你的开场白可以简短如苏珊·柯林斯,也可以比戴维·伽特森的还长;可以招摇高调,也可以平直达意。不管是哪一种,它都得为你书中激动人心的冒险开个好头。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案例

有了对钩子和钩子位置的基本概念,我们现在来看一些例子。我挑选了电影和小说各两部(分别是经典作品和新作品)。这几部作品将作为实例贯穿本书始末,这样读者就能像在主流媒体上欣赏它们一样跟随故事线前进。现在让我们看看行家是如何置钩子于无形,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咬钩的。

●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简·奥斯汀(Jane Austen)著:奥斯汀在她著名的开场白中就技巧高超地向我们抛下钩子:“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精妙的戏谑让我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戏剧冲突,并暗示我们想要家财的妻子和想要求得良偶的丈夫都不会轻松如愿。在小说第一段中,通过凸显开场白和她故事中现实的重合,奥斯汀放长了她的鱼线。随着小说的开幕,她让钩子沉得更深,对班内特一家的描绘不但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个性充满兴趣,还让他们预见到接下来剧情的走向以及产生戏剧冲突的困局所在。

● 《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1947,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导演:卡普拉使用了框架结构,将对高潮转瞬即逝的一瞥用作电影开头,让观众上了钩。电影在主角麻烦缠身的时刻开场,让我们不禁好奇乔治·贝利是如何陷入让整个镇子都替他祈祷的窘境的。没等我们回过神,三位天使就犹如天上闪耀的星座,超现实地现身在我们跟前。这出人意料的发展不仅令观众入迷,还简明地暗示了即将出现的戏剧冲突,使观众被一连串疑问缠身,好奇不已。

●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1977,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著:卡德这部备受好评的科幻小说以一堆诱人上钩的问题开场:“我用他的眼睛观察过,用他的耳朵聆听过,我能告诉你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至少他最接近我们要找的那个人。”卡德的开头让我们不禁好奇,说话者是如何进入另一个人的脑子观察和聆听的,谁是“那个人”,他们想让“那个人”做什么,又为何满足于这个不够理想的对象?接着他成功地利用耐人寻味的开场引入了安德·维京,这个没人能料到他日后将成为英雄的男孩,他六岁的人生即将天翻地覆。

● 《怒海争锋:极地征伐》(Master and Commander: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2004,彼得·威尔(Peter Weir)导演:这部电影作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Patrick O'Brian)为大众所钟爱的杰克·奥布雷船长和马图林医生系列故事的精彩改编,在不少地方都打破了陈规,包括但不限于不落窠臼的基调和剧情。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仍然精确地遵循着最成功的故事结构。电影的开头一派荒凉肃穆,观众正目睹着“惊奇号”英国皇家海军战舰上的晨间仪式。这个钩子一开始引起了我们对不同寻常的场景的好奇,但除此以外它没有任何作为,直到一两分钟后,一个海军学员侦察到一艘疑似敌船。电影没有放慢节奏向观众做出任何解释,在先让观众目睹了几个气氛紧张不安、无人轻举妄动的片段后,他们几乎毫无预警地、忽然被推进了一场骇人的海战之中。我们还没看见钩子,就已经被钩住了。

其中的教益

我们能从这些出色的钩子中学到什么?

● 钩子本身必须是情节的一部分。

● 钩子并不总包括情节和行动,但总是情节的导火索。

● 下钩子绝不能拖拖拉拉。

● 钩子几乎总是肩负起引入人物、冲突和情节的两到三倍的重任——甚至还有背景和主题。

用好钩子是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的第一个机会。不管你乐意与否,第一印象决定了你的成败。精心准备钩子吧,让读者惊叹,他们会对你的故事开场永远记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