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声律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我国的韵文学,至唐宋词,其声律形态实至登峰造极之地步,既有稳定的模式,又有复杂之变化,远非前代诗歌能比。其稳定之模式,主要就同一词调而言;其复杂变化,一就不同词调而论,二就同一词调发展演化而言,实在是绚丽多姿,蔚为大观。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即为先乐后词的词乐配合方式本身的复杂多样,当然也与前代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的积淀关系密切。

就唐宋词体声律而言,有乐体、文体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属音乐的特征,后者为语文的形式,又各自包含很多具体的方面。后代词乐分离,但词体创作依然表现着唐宋时期词乐配合之基本特点。历代至今的词体声律研究包括词谱编撰的相关工作也主要在这两个层面进行,或结合论述,或侧重展开。下面我们试对课题的研究现状做一评述,并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一介绍。

一、研究历史现状述评

这里我们从乐体、文体及相互结合的层面做一概述。

(一)“乐体”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唐宋音乐特别是词乐的基本特征与词乐配合的基本特点研究,这主要有:

1.关于唐宋音乐特别是词乐的基本特征研究。

唐宋时期,正史、别史、笔记、词曲专论等为我们提供了唐宋词音乐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唐宋时人对词体音乐的认识。如《隋书》、《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关于燕乐情况的相关记载和考证;《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乐府诗集》中的曲调记载及燕乐二十八调的基本情况的记述等;《宋史》、《宋会要》、《通志》、《玉海》、《乐书》中相关宋代音乐理论史料及考证;沈括《梦溪笔谈》、李清照《词论》、王灼《碧鸡漫志》、蔡元定《律吕新书》、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等关于唐宋词音乐及词乐配合的相关论述,于后人认识词乐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明清时期论及唐宋音乐主要是结合唐宋音乐史料进行考证,于乐律方面成果较多。主要著作有江永《律吕新论》、陈澧《声律通考》、凌廷堪《燕乐考原》、方成培《香研居词麈》等。《律吕新论》、《声律通考》、《燕乐考原》主要从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宫调及黄钟音高角度考察,其中《燕乐考原》前五卷对燕乐俗乐调的相关记载作了汇编,卷六则集中加以归纳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观点,《香研居词麈》则结合唐宋音乐史料对俗乐字谱等诸多问题做了考析,虽然并不全面系统,但于后世亦资参考。

近现代对唐宋音乐及词乐研究方面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唐宋音乐理论研究;唐宋乐谱及明清时期留传的唐宋词乐谱的整理翻译与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著作如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上海大同书会1929年)、王光祁《中国音乐史》(中华书局1934年)、吴梅《词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邱琼荪《燕乐探微》(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张梦机《词律探源》(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洛地《词乐曲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2003、2011年)及《姜夔与宋代词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等影响较大。诸家多集中于燕乐乐律的考察,观点多有异同,其中如《中国音乐史》、《隋唐燕乐调研究》、《燕乐探微》诸书多针对燕乐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宫调考索,《燕乐探微》除于燕乐宫调考论外,对清商曲调、法曲曲调及唐宋谱字配律等亦有详考,观点多为精允。而王运熙《清乐考略》(《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对清商乐的历史发展的论述具有开创意义。论文方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2017年有220余篇,主要内容多为唐宋燕乐的乐律特征与变迁,其中1954年至1999年四十多年间有100余篇,而2000年至2017年十几年间也有100余篇,说明唐宋燕乐理论研究目前仍为学术热点。不过这些论文多为纯音乐学论文,很少探讨词乐之间的关系。而在全面梳理唐宋音乐文献的前提下对唐宋乐律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判,目前学界还远没有形成共识。

2.词乐配合的基本特征研究。

主要集中在唐宋词乐配合关系研究方面,现当代成果最为突出。著作方面有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洛地《词乐曲唱》、刘崇德《燕乐新说》、郑孟津《宋词音乐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郑绍平等《倚声探源——对宋词本体的研究》(学苑出版社2011年)、田玉琪《词调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词与音乐》较早地从词乐配合角度论述词体的基本特征;《唐宋词通论》从词体起源、词体的按谱填词等诸多方面做了清晰扼要的论析,其中篇有定句、句有定拍的观点等具有重要开拓意义;《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从燕乐律调和词的声律、词的乐曲形式、词与乐关系的发展变化等角度论述了词乐配合;《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则对隋唐五代杂言曲子的演唱方式、歌辞组合关系等做了考论;《燕乐新说》、《宋词音乐研究》从音乐与词的具体关系分析词体特点。论文方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有60余篇,代表作如刘明澜《论宋词词韵与音乐的关系》(《中国音乐学》1994.06)、洛地《词调三类:令、破、慢》(《文艺研究》2000.05)、谢桃坊《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东南大学学报》2003.04)、李连生《从〈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论词乐与乐律之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03.06)等等,结合唐宋词乐理论或者乐谱对唐宋词的声韵进行了研究。词乐配合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成就很高,值得深入总结。

(二)词体“文体”方面的研究,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词调结构体式、用韵、字声、句法、声情等。明清至现当代研究成果颇丰,一方面体现于词谱的编撰之中,一方面集中于词话及相关词论中。研究者有的虽然侧重文体的声律特点,但依然注意将音乐与文体结合在一起论述;有的则是抛开音乐单纯论述文体,把词体视如近体诗一般的格律诗体进行研究。

1.词调结构研究。这一方面,明清词谱的编撰者做出了重大贡献,万树《词律》于词体上下片的对称结构分析,王奕清等《词谱》于唐宋词调体式的归纳总结等等,考证精审,多为后来词谱编者及词体声律研究者借鉴参考。现当代著作刘尧民《词与音乐》、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刘崇德《燕乐新说》诸书等皆有对词体结构的分析。孙霄兵《汉语诗律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对词体“阕”的概念、构成及词的联章做了分析论述。

2.词韵研究。包括对韵部的归纳总结,清人沈谦《词韵略》、李渔《笠翁词韵》、仲恒《词韵》、吴烺《学宋斋词韵》、吴宁《榕园词韵》、戈载《词林正韵》等,就词韵分部各有差异,学界通常以戈载的《词林正韵》为词韵研究的集大成者。当代学者如鲁国尧、魏慧斌等人对宋词韵部也有详细研究,使用材料更为全面,台湾学者金周生对宋词入声韵的研究也颇为细致。当代词韵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是归纳总结法,通过将词人词作之用韵做全面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对平声、上去声的用韵通常以摄为统领,用平赅上去的方式。还有词体用韵特点的研究,王易《词曲史》、吴梅《词学通论》、陈匪石《声执》、夏承焘《词韵约例》、龙榆生《令词的声韵组织》、詹安泰《论声韵》、马兴荣《词学综论》(齐鲁书社1989年)、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孙霄兵《汉语词律学》等论著,对词体用韵基本特点皆有论析。近年来一些硕博士论文在词调的研究中,注意到了用韵的内容,非常值得肯定。

3.字声句法研究。这一方面明清词谱著作亦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别是万树《词律》和王奕清等编《词谱》贡献尤大,其中如重去声、上去声之配合及以入声代平声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清人词话论词著述,也多有论及字声者,如沈曾植、谢元淮论平声分阴阳,李渔论上声,田同之、杜文澜等论去声和上声之配合等等。现当代研究词体字声者,王易《词曲史》、龙榆生《论平仄四声》、夏承焘《唐宋词字声之演变》、陈匪石《声执》、王力《词律学》、詹安泰《论音律》、刘尧民《词与音乐》、刘永济《宋词声律探源大纲》(中华书局2007年)、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等论著的影响较大。在句法研究方面,词谱诸书如《词律》、《词谱》等对个体词调的句读多有精深细致的分析,如《词律》对词调的领字、折腰句式的辨析等等。现当代论著方面,很多词体常识、通论方面的著作对词体句法基本特征均有论及。而金志仁《论唐宋词体式的发展》(《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6.01)、詹亚园《从篇制句式看唐五代词体式之演进》(《淮北煤师院学报》1993.02)等文中对唐宋词调体式、句法、用韵配合等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4.词调“声情”也是词体研究重要内容。这与词乐的乐调声情紧密联系,不过由于唐宋词乐文献大都失传,从相关文献如词调宫调、源起特别是词调创作的字、句、韵组合的本身角度考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王易《词曲史》中多有词调声情之论述,龙榆生在《研究词学之商榷》中特别提出建立“声调之学”,刘永济《宋词声律探源大纲》提出“一调有一调之调情”、“不可任意妄填”。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对多个词调的固有声情从调名缘起、词人创作等多个角度做了辨析。田玉琪《词调史研究》、谢桃坊《唐宋词谱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更对众多词调的声情包括题材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概括。

应该说,在唐宋词体声律研究方面,无论是在“乐体”还是“文体”方面都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借鉴。但是总体来看,唐宋词之词体声律研究尚有诸多不足:

(1)在对唐宋音乐的相关研究中,多为纯音乐学著作,于词体声律或完全不做阐述,或论述笼统、模糊,而从清商乐、法曲、胡部燕乐、宫廷雅乐、大晟乐等音乐乐种的角度,对词乐发展的历史贡献论述尚有严重不足,对国内音乐理论文献的使用也有诸多不到位之处,海外音乐文献的使用也甚少。(2)在词与乐的具体关系论述中,对词体基本结构的形成及原因,还缺少深入具体的分析讨论。(3)关于唐宋词的用韵的研究成果多是纯语言学成果,从文学、音乐学角度的考察甚少。而从清代至今都主要是以平赅上去的方式进行,不尽符合词体平押平声、上去押上去声的创作原则,相关结论与宋词用韵亦不尽相合。对词韵在唐五代至两宋的具体发展演进研究成果缺乏,对词调的韵部特征及词人韵部选择与作家风格的关系论述不足。(4)唐宋词调体式的发生发展历史规律方面,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而唐宋令词、慢词的句式、字声分析与音乐的发生发展结合论述方面也有不足,很多成果为纯粹的文字格律研究。(5)对唐宋词调的字声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调一谱的研究层面,对唐宋词调的总体字声规律缺乏归纳总结,远没有得出如近体诗字声规律一样的词体字声法则。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书主要从“乐体”、“文体”及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论述,努力打通文学、语言学、音乐学的研究,立体考察唐宋词作为音乐文学的发生发展历史。

在“乐体”方面,主要从清商乐、法曲、胡部燕乐、宋代宫廷鼓吹乐、大晟乐等与唐宋词乐的联系及对其影响作历时性的论述,侧重音乐文献史料的挖掘梳理,对相关曲调(词调)及依乐填词等情况进行考述分析,试图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论述这些乐种在词乐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文体”方面,对唐宋词用韵,采用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特别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唐宋词的平声、上去声用韵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归纳韵部并考察其变化发展,同时考察词调及词人所用韵部的特点;入声韵的研究也是如此,试图从总体宏观的角度对唐宋词用韵作历史考察。而对唐宋词的词调体式,则结合唐宋词的音乐特性,从用韵、句拍、字声等角度进行发展演进的分析。在乐体和文体的具体结合方面,除了在乐体上的依乐填词考察及词调体式上的字、句、韵考察之外,以舞谱《掌中要录》、敦煌琵琶谱、《白石道人歌曲》旁谱做一些具体分析。而无论是乐体还是文体研究,词调的运用分析都是其中重要内容,也是贯穿整个研究的基本要素。在唐宋词字声总结方面,通过以“韵”为中心及韵句、邻韵句的字声搭配,试图找到唐宋词调字声组成的基本法则。

本书前三章乐体部分,由嘉兴大学张春义教授完成,第四章第二节“舞谱《掌中要录》与词调的文体结构”由湛江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田园女士撰写,其他为本人撰写。责编李碧玉老师,校正了诸多错误,深为感激。限于学识水平,书稿中仍难免诸多舛漏,还请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田玉琪

2022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