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农业(新时代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农业社会产生的文明叫农业文明,工业社会产生的文明叫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已经有了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工业文明自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至今只有300多年的时间,连农业文明持续时间的零头都没有,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工业革命这只怪兽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下,用超乎想象的速度吞噬着各类资源,资源枯竭的现象不断发生,环境问题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从历史来看,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当索取过度的时候,大自然就会对人类进行惩罚,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毁灭、中国楼兰古国的消失就是这样。但这样的惩罚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而且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对整体没有影响,甚至不为外界所知。但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就不一样了,所有工业化国家同时过度使用资源、污染环境,其负面效应很快就会有所显现。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各种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并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各参会国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事业。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日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以一个完整的部分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的沿革我们弄清楚了,那么,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呢?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的那样,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其本质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就是和谐,即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不就是中庸之道吗?不就是前面谈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吗?转了半天,我们以为已经走出很远,其实又转回来了,只是并没有转到原点,而是原点的垂直上方——螺旋式上升了!我们当然不能说生态文明就是农业文明的高级形态,但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充分汲取了农业文明,尤其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内核——天人合一(和谐),并嫁接了工业文明的翅膀。这样的理解有点吊诡是不是?

现在我们回到本书的主题“读懂中国农业”,即对农业的理解上。在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是第一大产业。在工业文明阶段,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得很小,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5%,中国为7.3%(2021年)。在生态文明阶段,农业所占的比重又会逐渐增大,当然不是传统的增加值计算方式,而是农业的“三产化”——旅游、休闲、养生,这些都和农业产业密切相关,都是农业产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在生态文明阶段,农业变粗了,变壮了。它不再单纯提供食物,还提供休闲娱乐产品;不仅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根据农业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 700亿元,带动2 900万农民受益,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按照这个速度,1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不仅如此,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2021年),即有一半以上的居民住进了城镇,在饱受“水泥森林”之苦,怎么办?把农业移植到城市!当然不是在城市种庄稼,而是种树,形成城市森林,抵消掉“水泥森林”带来的负面效应。林业也是农业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一部分也计算进来,那么农业的比重就更大了。如果这样理解,现代农业和教科书上写的是不是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