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对象和总体框架
本研究以资源错配对环境的影响及供给侧改革下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为研究对象,包括资源错配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传导机理以及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和提升策略。本研究在综述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概念分析框架,并基于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科学规范的实证分析,具体研究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概念框架构建与分析
本部分研究内容包括: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与政策路径的分析与阐述。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背景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全面解析供给侧改革的来龙去脉和时代内涵,提升对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性认识;②对我国近20年来学术界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可视化的方式进一步探究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主题和热点,从而把握我国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为逻辑出发点,以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矛盾为历史出发点,根据“目标-驱动力-途径”的逻辑线路,构建“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概念框架,并对核心要素间内在联系、影响机理、传导途径等进行分析;④通过将绿色要素引入四部门经济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进一步推导出IS-LM模型,分析供给侧改革下通过资源再配置实现绿色发展的逻辑框架。
(2)资源错配与我国环境污染:内生逻辑及传导机制
本部分研究内容包括: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分析我国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空间分布现状,揭示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和影响因素;②在分析我国资源错配的制度基础和资源错配对环境污染的传导机制基础上,将资源错配因素和污染产出要素引入多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分析资源错配加剧环境污染的内生逻辑,以及部门经济非均衡下资本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资源错配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资源错配对污染排放和环境效率的动态影响,分析我国资源错配的宏微观基础、形成机制以及对环境污染的传导机制。具体包括:①行业间资源错配对环境效率的影响;②资源空间再配置及空间集聚对环境的影响;③产业空间转移的碳排放效应;④要素市场扭曲对环境效率的影响。
(4)供给侧改革下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与环境监管策略研究
本部分内容包括:①基于纠正扭曲的要素再配置对碳减排的影响;②供给侧改革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③供给侧改革下基于隐含碳的贸易部门碳减排策略;④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碳减排效应;⑤供给侧改革与重污染行业的环境监管。
(5)绿色发展目标下的资源再配置对经济的动态影响
本部分内容包括:分析绿色发展的资源再配置策略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动态影响机制,以及绿色发展目标下环境规制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给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的重点是:①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构建“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概念分析框架;②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DEA模型,从污染排放和环境效率两方面实证分析与评估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③提出促进绿色发展的资源再配置具体策略。
三、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在多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中,通过引入资源再配置和污染产出等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我国当前结构性改革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具体目标如下。
(1)构建“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分析框架,为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理论基础;
(2)定量分析资源错配和要素市场扭曲对污染排放和环境效率的负面影响;
(3)评估资源再配置对污染排放的潜在影响和环境质量的提升效应,并从分行业和分地区研究其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效应,促进非平衡发展理论与环境经济学的交叉研究;
(4)从资源再配置的视角,提出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绿色发展的对策,提升改革的绿色效应。
四、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污染问题集中爆发的背景下,结合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模型,就资源再配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理论推演,并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计量方法对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进行实证测度,提出新常态下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新对策。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图
五、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与环境经济学现有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从供给侧改革新背景和资源再配置的新视角科学系统地研究我国环境问题的供给侧根源、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和具体策略。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构建了“供给侧改革-资源再配置-绿色发展”的概念框架,在此框架下,论证了资源错配和要素市场扭曲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据此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纠正资源错配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建议。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等计量方法,科学规范地论证了本研究的相应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