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阿尔及利亚自然概况
地名由来
阿尔及利亚的国名来源于阿拉伯语,据传,阿拉伯人来到阿尔及尔后,称此地为“阿尔·贾扎伊尔”(El Djazair),即阿拉伯语“白色的群岛”之意。在法国人统治时期,该词法语化,即在该词词尾后加上拉丁语的地名结尾词ia,称为阿尔及利亚地区,后进而称这个国家为阿尔及利亚。白色是阿尔及利亚人最喜欢的颜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洁白无瑕的心灵和安居乐业的生态。阿尔及利亚的国旗一半是白色,阿尔及利亚国民的服饰大多为白色的阿拉伯长袍,首都阿尔及尔全城的建筑主体都是白色。20世纪80年代,阿尔及利亚风行阿拉伯化时,曾提出要恢复“贾扎伊尔”的称呼,但由于阿尔及利亚已在世界上通用,所以至今仍用此名。
地理位置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东起东经12°20′,西至西经8°30′;南北介于北纬19°—37°之间。南接毛里塔尼亚、马里和尼日尔;西邻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东部与突尼斯和利比亚毗连;北濒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国相望,是非洲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门户,也是非洲连接阿拉伯世界的纽带。历史上,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合称为马格里布,即阿拉伯西部,也称大马格里布。现今通行的狭义马格里布概念则仅指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的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海港都在地中海南岸,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阿尔及利亚历来是大国尤其是海上霸权的必争之地,不断遭受外族的入侵和统治。历史上,迦太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以及土耳其人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并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各自独特的印记。阿尔及利亚也是法国在非洲最早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法国统治这里132年,以至于法国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有伊斯兰教这一障碍,“阿尔及利亚本来可以完全统一于法国,成为一个海外的加斯科尼省或贝里省”。当然这也是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漫长而艰难的原因。
历史要览
在马格里布地区早期国家形成之前,地中海上的腓尼基人就出现在了阿尔及利亚的土地上,早在公元前1250年前后,他们就开始在阿尔及利亚的北部沿海地区进行殖民活动,并建立了许多居留地。后来随着腓尼基人的衰落,迦太基城邦逐渐强盛,其在沿海地区建立的居留点后来很多发展成为贸易城镇,如现代阿尔及利亚的城市安纳巴和斯基克达,就是在早期迦太基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布匿战争期间,阿尔及利亚的土著居民柏柏尔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马西利王国国王马西尼萨与罗马结盟,最终建立了阿尔及利亚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努米底亚。随着迦太基的溃亡,罗马帝国将其势力扩展到北非,努米底亚在与罗马的斗争中失败,阿尔及利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并由于其丰富的农业条件而在罗马的粮食供给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开始瓦解,原来生活在波罗的海的汪达尔人来到北非,并开始挑战罗马帝国在这里的地位。439年,汪达尔人最终征服了罗马帝国的北非行省。随即,拜占庭帝国结束了汪达尔人在这里长约一个世纪的统治,由于民政腐败、宗教压迫、经济剥削和军队混乱,帝国对北非的控制能力日渐削弱,许多边远山区重归柏柏尔人的掌控之下。到阿拉伯人进入北非之前,拜占庭帝国已放弃了对部分地区的统治权。
642年,阿拉伯帝国开始跃出埃及,进军马格里布地区,由此开始了这一地区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的进程。到8世纪初,马格里布地区完成了伊斯兰化,而直到10世纪以后,阿拉伯人才在这一地区得以立足。随着移民的涌入、阿拉伯化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柏柏尔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随着阿拉伯征服的完成,在马格里布地区形成了三个阿拉伯王国,其中鲁斯图姆王朝就建都阿尔及利亚中部的提阿雷特城。921年,法蒂玛王朝建立,并于10世纪初灭亡了鲁斯图姆王朝。法蒂玛王朝在马格里布的统治始终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冲突、动荡及经济衰落,随着其政治中心迁移到埃及,法蒂玛王朝逐渐丧失了其在马格里布的领地。
到了11世纪,阿拉伯王国相继丧失了对马格里布地区的统辖,柏柏尔人先后建立了两个帝国:穆拉比特帝国(1054—1147)和穆瓦希德帝国(1100—1269)。穆拉比特帝国最终因分裂而灭亡,穆瓦希德帝国因持续的军事战争而衰落,继之而起的是三个柏柏尔人王朝:哈夫斯、阿卜德瓦德和马林王国,这一时期也被历史学家称为“柏柏尔人复兴”的时期。由于三个王国间攻伐不息,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消灭。
著名的土耳其海盗巴巴罗萨兄弟开启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征服,赫尔丁宣誓效忠奥斯曼素丹,被委任为马格里布地区的最高埃米尔。1587年,奥斯曼素丹将阿尔及利亚地区改为摄政国,由帕夏进行统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阿尔及利亚成为地中海海盗的基地,阿尔及尔就是一个靠海盗劫掠而繁荣的城市。到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在阿尔及利亚的统治逐渐衰弱,繁荣的阿尔及尔成为西方殖民者垂涎的目标。除了虎视眈眈的西班牙以外,英、法、荷等国都在此建立了殖民据点。
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觊觎可谓历时已久,但是直到1830年,法国政府才找到发难的理由。以扇击事件为借口,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初期的占领非常顺利,阿尔及尔城陷落,阿尔及利亚德伊被送出国。随着法军侵略的深入,阿尔及利亚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卡德尔领导下的抗法斗争使法军损失惨重。直到1849年,法国才象征性地完成了对整个阿尔及利亚的征服。
最初,法国的侵略目标只是军事占领,以便掠夺阿尔及利亚的农业资源,为此通过组建公司、圈占土地和建立农场等方式向阿尔及利亚移民。随着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到1876年其总数已达34.4万人,占阿尔及利亚人口的1/10。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站稳脚跟以及对阿尔及利亚价值的重新发现,使法国最终改变了其武装占领的政策,开始推行完全同化的策略。法国殖民当局颁布法典,禁止阿尔及利亚居民使用本土语言,禁止成立本地人社团和政党,禁止发行本地人的刊物等,法语成为阿尔及利亚的政府办公语言。特别是法国政府还制造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间的矛盾,以达到将本土人分而治之的目的。1905年,法国占领撒哈拉地区,最终实现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全面征服。
阿尔及利亚人民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抗争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一些受到法国文化教育的精英分子开始传播民族主义思想,伊斯兰贤哲会、青年阿尔及利亚人和北非之星就是这一时期成立的民族主义组织。到了“二战”以后,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法国殖民当局也采取强硬的措施,结果导致双方矛盾的升级,阿尔及利亚问题最终通过暴力的形式解决,1962年,阿尔及利亚赢得独立。
独立后的阿尔及利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将伊斯兰、民族等问题整合入国家主导的轨道,本·贝拉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于激进,布迈丁发动政变,国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布迈丁后期,僵化的计划经济开始暴露出其弊端,社会结构也逐渐分化,沙德利政府时期,国家开始进行调整,各种社会力量被释放出来,伊斯兰复兴、柏柏尔人问题、妇女问题等开始困扰政府的日常运行,特别是经济的不断恶化,导致这些问题越来越尖锐。沙德利在进行经济改革失败后,试图在政治领域有所突破,多党制在宪法中予以确立。伊斯兰拯救阵线在多党选举中距获胜仅一步之遥的情况下,军队干预了政治,选举被取消,由此引发长达10年之久的内战。时至今日,全国和解仍是国家面临的重要难题。1998年,布特弗利卡当选总统,国家开始调整,各项国家生活步入正常轨道,经济快速发展、政治较为稳定,外交相当活跃,是阿尔及利亚独立后最好的发展时期。
地形地貌
阿尔及利亚国土面积238.1741万平方公里,南北苏丹分裂后,阿尔及利亚成为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的四倍还要多。由北向南可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地形区:(1)沿海地区。由沿海山地和沿海平原组成。山地直逼海岸,形成岩岸并多岬角,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滨海平原多被山地分割开来,呈断续分布。较为主要的平原有瓦赫兰平原、米蒂贾平原、安纳巴平原等。由于这些平原多为河流冲积而成,所以其土壤肥沃,是阿尔及利亚的主要农业区。(2)泰勒阿特拉斯山区。该区位于沿海地区以南,东西走向,西部地势高峻,山峦和盆地较多,河流多呈南北流向;东部山体宽广,地势平缓,河流多呈东西流向。(3)大高原区。介于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之间,海拔高度约1100米,呈西南—东北绵亘状,总长700余公里。(4)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区。位于大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之间,是阿尔及利亚南北两大地区的界山。其山势西高东低,阿尔及利亚北部最高和最著名的山峰奥雷斯山即在此。(5)沙漠地区。自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向南,阿尔及利亚的南部国土几乎全是沙漠,其面积约占阿尔及利亚国土总面积的4/5。这片沙漠地区中沙丘广布,十分荒凉。其西部和中部各有海拔500米以上的石质高原,东南部的阿哈加尔高原海拔多在1000—2000米,其最高点塔哈特山的高度为2918米,也是阿尔及利亚的最高点。沙漠的东北部为一片低地,多在海拔200米以下,其间分布有盐湖。在沙漠的中部和北部,散布着姆扎卜、苏夫、图瓦特、吉拉拉等绿洲。
气候与河流
与地形特点相对应,阿尔及利亚的气候呈北湿南干型。北部沿海平原和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属地中海型亚热带气候。泰勒阿特拉斯山以北,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燥炎热。大高原地区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一带,属亚热带草原型气候。在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以南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属热带沙漠型。最热月(7月至8月)平均气温由北向南从20℃递升到30℃以上,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山地2℃—8℃,其他地区8℃—14℃。年平均降雨量从北往南由300—500毫米递减到十几毫米,有些地方少至几毫米,甚至还有数年不雨的记录。东北部山区雨量最多,可达1000毫米以上。由于降雨量的年变化愈向内地愈不稳定,因此,南部大高原地区和农业区要比北部地区受到干旱的威胁更大。阿尔及利亚大部分地区还经常受到来自撒哈拉的干热风的危害,它对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阿尔及利亚的河流形成几类,其中分布在南部广大地区的河流多属内流河、间歇性河流和蒸发型的干涸河谷。外流型河流多数分布在北部地区,这些河流发源于泰勒阿特拉斯山或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向北注入地中海。发源于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中的阿姆尔山的谢利夫河,是阿尔及利亚最长的河流,全长约700公里,流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谢利夫河的上游谷深流急,中、下游流经山间盆地和沿海平原,在奥兰附近注入地中海。阿尔及利亚的许多河流往往雨后水量充足,而平时干涸见底,所以都不能通航,但适于人工灌溉和水力发电。
矿产资源
阿尔及利亚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磷酸盐、汞、铅、锌、铜、铀等。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磷酸盐的产量最高。阿尔及利亚的石油探明储量为84亿吨,1997年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2.55亿吨,居世界第14位;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3.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8位,可开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阿尔及利亚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偏北地区,因其储量较巨又属低硫优质油,所以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和经济价值。铁的储量约为30亿吨,一般含铁量达50%—60%,属高品位铁矿。主要铁矿分布在廷杜夫附近的杰比勒夫、奥兰、科隆贝沙尔一带。磷酸盐矿的储量约为5亿吨,居世界前列,主要磷酸盐矿分布在东部山地一带。铀的储量相对要少,约有5万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及原材料类产品主要出口欧洲,欧盟一直是阿尔及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对阿尔及利亚出口产品主要为工农业机械设备和食品及农副产品等。
林业和农牧渔业
阿尔及利亚国土虽辽阔,但由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严重,加之特殊的历史原因,所以林业、畜牧业和农业均不十分发达。在殖民者入侵前,阿尔及利亚地中海沿岸一带原本有一片大森林,但法国人来了之后,一方面,为了种植他们所需要的农业原料,森林遭到砍伐;另一方面,为了易于清剿阿尔及利亚游击队,让他们无藏身之所,森林被毁严重。从1830年法国殖民者占领阿尔及利亚起,被毁的森林面积达100万公顷。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有栓皮栎树和橄榄树,栓皮栎林面积达46万公顷,居世界第二,其栓皮年产20万立方米,排世界第三。阿尔及利亚有八家以栓皮为原料的软木塞加工厂和三家压缩软木厂,产品主要出口欧洲及美国。阿尔及利亚高原地区有阿尔法草和矮棕榈,其中,阿尔法草的种植面积约400万公顷,超过栓皮栎、松树及乔木种植面积的总和,产量居世界第一。阿尔法草全部供出口,其中80%出口英国和法国,20%销往德国和意大利。沙漠绿洲上有根系发达的阿月浑子和椰枣树等植物。
草原上有瞪羚、瞪羊、撒哈拉狐,荒漠地区有骆驼、沙土鼠等动物。
阿尔及利亚可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北部平原农业条件较优但面积极其有限,东西长约1000公里的狭长滨海平原土地肥沃,是传统的农业区,曾有“罗马帝国粮仓”之称,现在也是重要的工业区。阿尔及利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葡萄、柑橘、橄榄等。
南部撒哈拉沙漠上点缀着无数个绿洲,阿尔及利亚人便在这绿洲中栽培农作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椰枣。一棵椰枣树每年可以收获30—200公斤果实,因而成为阿尔及利亚农民口粮的一部分。
由于人口增速较快,加之石油工业的发展,阿尔及利亚自身的农业满足不了国家的需求。目前,阿尔及利亚是世界粮食、奶、油、食糖的十大进口国之一。
阿尔及利亚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年产量超过12万吨,主要捕捞鱼类是沙丁鱼等。由于捕鱼设施陈旧老化,捕捞技术也较为落后,所以,目前尚有约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未得到有效利用。在殖民统治时期,阿尔及利亚几乎没有淡水渔业,独立后才开始开发淡水养殖业。
人口、民族与宗教
阿尔及利亚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高的国家之一,1962年独立时只有1000万人,2013年已达3790万人。阿尔及利亚各地的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全国人口的96%集中在仅约占全国总面积12%的北部沿海地区,其中阿尔及尔省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500人,而南部的瓦尔格拉、阿德拉尔、贝沙尔和塔曼拉塞特四个省,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却不足1人。
阿尔及利亚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约占总人口的20%。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姆扎卜族和图阿雷格族。
阿尔及利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极少且呈减少趋势。
阿尔及利亚的官方用语是阿拉伯语,通用法语,在柏柏尔人集居的地方流行柏柏尔语。
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阿尔及利亚宪法将全国划分为58个省,下设1541个市镇,首都阿尔及尔。
阿尔及尔是北非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由于位处阿尔及利亚北部,地中海阿尔及尔湾,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北麓,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水天相依,气候温和,常年绿树成荫。马克思在逝世前一年曾因健康状况恶化而到这里治疗休养,从1882年2月21日到达阿尔及利亚,到5月2日离开阿尔及尔港共70天时间里,马克思从病榻上给恩格斯和家人共发出了16封信,其中对阿尔及尔风光倍加赞赏,他写道:“这里的环境好极了:我的房间面对着地中海的一个海湾,阿尔及尔港,以及像罗马剧院那样沿着小山坡层层高起的别墅(这些小山的山脚下是谷地,上边是另外的一些小山);远处是群山;而且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麦提福角后面——卡比利亚山脉中——的雪峰,朱尔朱腊山脉的最高峰。(上面所说的小山全是由石灰石构成的。)再也没有比这里早晨八点钟的景致、空气、植物——欧洲和非洲奇妙的混合——更迷人的了。”“在近似半椭圆形的美丽的海湾里,海浪色调的变化非常有趣:雪白的浪花拍打着海岸,由蔚蓝变成碧绿的海水给浪花镶上了边。”“对于我来说,再没有比阿尔及尔市,特别是它的郊区的夏天和春天更具有魔力的了……我会感到自己如同在《一千零一夜》中一样。”
阿尔及利亚国旗于1962年7月3日获得批准,7月5日独立日时在阿尔及尔第一次升起。国旗由竖排的绿白两色组成,中间镶嵌红色月牙和五角星图案。绿色象征伊斯兰教,白色象征纯洁,月牙与五角星源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权威的标志。
阿尔及利亚国徽制定于1976年。中央是“法蒂玛之手”,手掌的拇指和小指形成两只和平鸽,另三个手指直指向上,象征工业、土地和文化革命;山峦象征国家的两大山脉;朝阳象征独立和希望;厂房、石油井架、树林象征工矿、石油和林业;麦穗、油橄榄象征农业;星月象征伊斯兰国家。
阿尔及利亚的国歌《誓言》,歌词取自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诗人姆夫迪·扎卡里亚,由埃及作曲家穆罕默德·法乌齐谱曲,在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时期广为传唱,1962年独立时被定为国歌。原诗较长,作为国歌一般只演奏其中一段,大意如下:
凭着纯洁无垢的身躯
凭着震撼大地的雷霆
凭着迎风招展的旗帜
它自由飞舞,满怀豪情
为了捍卫祖国阿尔及利亚
我们发誓起义,不惜流血牺牲
天作证!天作证!天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