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突尼斯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2010年12月,突尼斯中部城市的一名失业青年自焚,引发了当地民众的游行示威,人们对国内腐败、贫富差距、高失业、高物价等社会问题纷纷表达不满。此后游行示威活动不断蔓延至周边国家,导致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政权相继倒台,在中东地区引起整体性政治动荡,突尼斯也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突尼斯被喻为“北非明珠”,有“欧洲后花园”之称,地处非洲最北端,北部和东部与地中海相邻,扼守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突尼斯国土面积163 61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55 36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8250平方千米,边界线1424千米。全国有24个省,省下设257个市镇、260个县、1050个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不到全国面积的1/3,千米以上的山地只占千分之一,沙漠占全国面积的1/5,森林面积不大,约占全国面积的6%。突尼斯人口为1145万,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其余是柏柏尔人、少量犹太人和欧罗巴人。突尼斯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人数占98%,信奉基督教的占1%,信奉犹太教的占1%。1956年3月20日,突尼斯宣布独立,规定此后3月20日为独立日,6月1日为胜利日,即国庆日。杨鲁萍、林庆春编著:《突尼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突尼斯历史悠久、文明璀璨,柏柏尔人创造的卡普萨文化使突尼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为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迦太基帝国的建立是腓尼基人与本土土著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与希腊罗马文明齐名的迦太基文明,其在对外征服中的文明传递对北非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迦太基不仅是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强国,还是上古时期重要的商业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迦太基与推罗、亚历山大里亚并称为世界三大贸易中心。位于首都突尼斯市17千米处的迦太基古城遗址,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迦太基城是奴隶制帝国迦太基的首都,据称它的城墙约35.4千米长,高约12米,厚约9米。迦太基城有两个港口,外港供商船用,内港为军港。该城占地300多公顷,人口约40万—70万,建有剧场、体育场、浴室、神殿等,是当时北非和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的中心。

随着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入侵,突尼斯成为一个多种文明交融的地方。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人发生了三次布匿战争,随后罗马人占领并烧毁了迦太基城。突尼斯进入了罗马化时代,竞技场、剧场、神庙等罗马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城市格局开始形成,人口向城镇集中。随着罗马统治后期的内部争斗和柏柏尔人起义,汪达尔人来到突尼斯,他们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汪达尔人来到突尼斯并未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在沿用罗马行省制度的同时,对原有文明进行破坏,拜占庭人的到来再次将突尼斯纳入罗马文化圈。突尼斯市以南约200千米的埃尔杰姆还保留着古罗马斗兽场古迹,据称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较好的三个古罗马竞技场之一。位于苏塞城与斯法克斯城之间的埃尔杰姆斗兽场,建于公元230—238年。竞技场造型宏伟,共有3层拱廊,高约36米,四周看台下有18圈坐台,上有4层包厢,看台南侧为国王的专用包厢,南门为王室专用,北门为普通民众出入口。奥斯曼帝国时期,为了镇压突尼斯的抗税起义,政府曾向场内群众开炮,导致埃尔杰姆斗兽场有所损毁。

公元698年,阿拉伯人击败拜占庭人占领迦太基城后,再一次放火烧城,突尼斯开始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尽管在罗马化时期,罗马当局强制使用拉丁语,但突尼斯很多民众并不认可,拉丁语仅限于在城市居民中传播。“就文化范畴看,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承载者,这是语言的显性文化职能;语言的隐性文化职能是起到身份认同、情感依存的作用。”李宇明:《和谐语言生活 减缓语言冲突》,《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1期。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的征服以及阿拉伯人的迁徙,阿拉伯语不仅是宗教语言,还是教育语言,并成为突尼斯的官方语言,伊斯兰文明开始在北非得到迅速传播,为现代突尼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突尼斯成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后,伊斯兰的遗迹随处可见。凯鲁万城建成于公元671年,是早期阿拉伯人征服北非的据点。城市保持了典型的阿拉伯风格,据称有30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被称为伊斯兰教第四大圣城。突尼斯人认为,到凯鲁万七次即等于去麦加(Mecca)朝觐。凯鲁万在198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阿拉伯人在这里建的第一座清真寺是奥克巴清真寺,它是北非历史最为久远的清真寺,大殿内可容纳3000人同时做礼拜。宰图纳清真寺建于公元732年,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诵经大厅有184根从迦太基遗址上拆迁过来的石柱。该清真寺可容纳2000人同时祈祷,是突尼斯重要的宗教教育中心,也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的宗教学府之一,许多学生纷纷来到这里求学。突尼斯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绪论》的作者伊本·赫勒敦于1332年出生在距清真寺150米的地方,他也曾在清真寺中求过学。据称每年斋月,突尼斯的总统、议长等政要都会来此参加宗教仪式。

在阿拉伯人统治末期,突尼斯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突尼斯开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事实上,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突尼斯已经成为大国角逐的竞技场,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是争夺突尼斯的主要国家。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开始拓展在非洲的殖民活动。1881年,法国以突尼斯赫鲁米尔部落(Khroumir)入侵其殖民地阿尔及尔(Alger)为借口,入侵突尼斯。随着《巴尔杜条约》的签订,突尼斯正式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突尼斯的行政区划被划为13个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在一定程度上为突尼斯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为了与法国政治制度保持一致,突尼斯建立了具有议会性质的咨询委员会,但委员会完全由法国人控制。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突尼斯逐步被法国化。首先,殖民政府引入法语-阿语双语学校,建立职业技术学校,鼓励穆斯林进入现代学校学习,为突尼斯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精英,为突尼斯民族主义的崛起打下了基础。随后,殖民政府推出归化政策,为突尼斯人加入法国国籍提供便利。法国天主教势力也在突尼斯开展了针对穆斯林的改宗行动。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民族主义不断觉醒,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如火如荼。突尼斯的民族主义斗争主张采取渐进的方式获得独立,即先争取政治权利,然后内部自治,最后获得独立。受伊斯兰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20世纪初青年突尼斯党成立。这个政党不反对法国的统治,但要求获得与法国人同等的地位。1919年,青年突尼斯党改组为宪政党(Dustur Party),这是突尼斯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性政党。1919年,突尼斯社会主义者成立了隶属于法国社会党的突尼斯共产党(Parti Communiste Tunisien, PCT)。20世纪30年代,突尼斯开始进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快车道,新宪政党成立并开始领导突尼斯的民族主义运动。“二战”后,新宪政党和突尼斯总工会合作,掀起了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潮。1956年3月20日,《巴尔杜条约》被废除,突尼斯宣布独立。

随着突尼斯的独立,哈比卜·布尔吉巴(Habib Bourguiba)当选突尼斯首任总统,突尼斯开始进入布尔吉巴时代。布尔吉巴对西方现代化的成就非常推崇,他虽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但不反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在国家治理初期表现出世俗主义的倾向。布尔吉巴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效仿对象,并试图将突尼斯带入西方世界。Andrew Borowiec, Modern Tunisia: A Democratic Apprenticeship,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1998, p. 117. 1959年,突尼斯制宪议会正式颁布宪法。宪法规定突尼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采用共和制,确立了突尼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总统拥有更广泛的权力。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宗教改革,废除伊斯兰沙里亚法庭,弱化宗教教育,建立统一的教育体系等,希望将突尼斯人从伊斯兰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20世纪60年代,突尼斯进行宪政社会主义试验,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布尔吉巴认为,突尼斯与西方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与中东伊斯兰国家又密切相联,因此可以充当中东国家与西方沟通的桥梁。Norma Salem, Harbib Bourguiba, Islam and the Creation of Tunisia, London: Croom Helm Ltd., 1984, pp.182-193. 1974年新宪政党大会上,布尔吉巴当选为党的终身主席。次年,突尼斯通过宪法修正案,布尔吉巴成为终身总统,使得威权主义政治在突尼斯得到进一步强化。

20世纪60、70年代突尼斯的政治经济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挑战。布尔吉巴统治后期政府改组频繁,民众不满增加,伊斯兰势力不断上升。1987年11月,本·阿里发动政变,宣布哈比卜·布尔吉巴的身体条件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突尼斯总统,从而本·阿里成为突尼斯新总统。本·阿里反对宪政社会主义,主张多元主义和西方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宪政党也被更名为“宪政民主联盟”,主张民主、和解与变革。然而本·阿里的上台虽然号召民主政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布尔吉巴时代威权政治的本质。随着突尼斯社会转型,威权政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突尼斯的国内经济环境日益恶化。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失业率大幅度增加,腐败盛行,民众不满持续发酵,最终在2010年底爆发了“茉莉花革命”,本·阿里被迫下台,流亡沙特,从此引起中东地区整体性政治动荡,被西方称为“阿拉伯之春”。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充分暴露了阿拉伯国家面临的众多矛盾,显示了阿拉伯民众求新、求变,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的强烈愿望,开创了阿拉伯民众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公正民主、外交独立自主的新的发展道路的历史时期。张德广主编:《动荡加剧、变革深化的一年:2011年国际形势总览》,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自“茉莉花革命”以来,突尼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不断交锋,民众抗议也不断发生。2014 年10 月,突尼斯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贝吉·卡伊德·埃塞卜西(Beji Caid Essebsi)领导的世俗政党——突尼斯呼声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39.2%的选票,击败伊斯兰政党——复兴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埃塞卜西以55.68%的支持率当选总统。突尼斯的国内政治基本平稳下来,但内部分歧依然不断,议会中世俗主义政党和宗教色彩浓厚的复兴运动党相互掣肘,政治主张相异,使得国家决策困难,隐藏着新的不稳定因素。在经济上,突尼斯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经济增速不断下降。2017年底,突尼斯议会通过2018财年法案,该法案目标是将通过增加消费税收等方式把财政赤字降低到GDP 总量的5%以下。尽管政府承诺基本生活用品不会涨价,但仍引起民众担忧。总体来看,突尼斯的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受到长期以来威权政治负面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与中东地区的整体形势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