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1)统计时限:若非特别说明,本书的所有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4年3月31日。
(2)学院名称:一般情形下,学院名称均简称“中欧”,但在章节开始,以及涉及类似“中国政府和欧盟关系”等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则使用全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或者“学院”。
(3)校园名称:鉴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有上海、北京、深圳、瑞士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五大校区,且学院在1999年10月前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办学,因此,在校园的称呼上,位于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的校园在和闵行办学点相对应时,称为“浦东校园”,和北京校区、深圳校区相对应时,称为“上海校区”。此外,上海校区分两阶段建设,按照所处位置分别称为“红枫路校园”和“金科路校园”。
(4)外国人姓名:由于学院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书中涉及大量外国人名,为避免混淆,外国人名在每章第一次出现时,均注有英文名。在其他情况下均使用中文名或中文译名。
(5)学生、学员称谓:本书对接受学位教育(MBA、EMBA、GEMBA、FMBA、HEMBA和DBA等)的人士一般称为“学生”,对参加各项高管教育课程的人士一般称为“学员”。
(6)校友定义:本书所称的校友是指从学位课程(MBA[1]、EMBA、GEMBA、FMBA、HEMBA和DBA等)毕业并取得学位证书的学生,参加特定高管教育课程(如CEO、AMP等)达到规定学时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学员,也称为校友。
(7)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政府和欧盟签订的两个《财务协议》都以5年为期限,学院大多数规划也以5年为期限,因此,在大多数叙述中,以“第一个5年”“第二个5年”“第三个5年”等(以此类推)表示办学历程中的发展阶段。
(8)更名说明:2014年,在职金融MBA课程改称“金融MBA课程”;2015年,学院“董事会”改称“理事会”;2021年,中欧“高层经理培训课程”改称“高管教育课程”;2021年,苏黎世教研基地和阿克拉教研基地改称“苏黎世校区”和“阿克拉校区”。
(9)附录说明:对正文中未能详述的重要事件、理事会和管委会沿革、全职教授名单、重要奖项、赞助机构等,根据学院档案做了详细的附录,以备查考。
[1]包括CEMI时期的MB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