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孙太后的怒火,于谦的杀手锏
接二连三的反对,心中早就憋了一肚子怒气的孙太后,见自己刚刚提出的意见,又再次遭人反对,搞得像是只要乃是她所言,皆是不妥不对般。
此时此刻,她亦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发雷霆言辞不善,质问道:
“有何不妥?”
“难道你想告知哀家,襄王名不正言不顺,其乃是仁宗子嗣,乃与先帝同辈,比起郕王乃宣宗子嗣,终归是远了一层,不符合礼法大义是吗?”
“别忘了,尔等方才所言的义正言辞的话语。”
“社稷为重,君王轻之。”
“还是说.....”
“在这朝堂之上,只有尔等言语才是妥当,哀家不管说什么都是不对,都是不妥、不行!!”
这话说的,帽子扣的不可谓不大。
惊的王直微微愣了愣,低了低头赶忙,道:“臣不敢......”
孙太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如今宣泄出来,自然不可能就此草草了事,只见其怒气冲冲的继续,呵斥道:
“你们还有什么不敢?于你们而言还有何事不敢?”
“自入殿议事以来,哀家命于谦报详细军情,可结果呢?”
“后郕王亦是跟着妄图逼宫篡位,你们这些人亦紧随其后,对哀家步步紧逼,处处皆驳斥、反驳哀家,言这里不妥、哪里不妥,字字句句皆口称江山社稷、以大局为重。”
“诚然哀家一退再退,也全都依诸卿谏言,同意册立新君、长君,可结果咱刚刚提议,尔又言驳斥之语。”
“怎么....”
“只许尔等谏言郕王,难道哀家不能够谏言襄王吗?”
“既然已明言,当以社稷为重,礼法大义、大不过江山社稷。”
“尔等此举此言,又是当何寓意?”
“难道于尔等心中,郕王经验和本事,能够胜过襄王不成,国逢危难、恐倾覆危局,难道不应该是有经验的襄王,应对眼前的危局更有把握吗?”
“回答我!!”
说着,说着,方听见‘砰’的一声,只见站立于高台上的孙太后,一巴掌重重的拍在面前案台上,双眸迸发出骇人冷意,环视眼前跪地的一干臣子。
如此作态,如此厉声的质问声,震得场中群臣面色不由得变了,气氛也骤然变的无比压抑凝重。
一时之间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禁汇聚在王直和孙太后两人的身上。
只不过可惜,她的怒火宣泄挑错了人.....
王直乃百官之首,能够做到这个位置,又岂是善茬,且既然选择站出来,又岂是能够被孙太后三言两语给吓到,其更不是傻子,又怎可能拿他们之前所言的礼法大义与江山社稷两者,以此来反对,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只见王直面色平淡而从容,丝毫没有因孙太后的怒斥,有任何分毫变化,沉声道:
“太后娘娘此言多虑了。”
“此间事情上,臣怎可能如此不知轻重,又怎可能忘记方才所言话语。”
孙太后闻言蹙了蹙眉,脸色顿时一沉,眸子中闪过一抹惊诧狐疑神色,心底隐隐约约有些许不太好的预感,冷声道:
“那王尚书的意思是......”
王直缓缓抬起头,毫不避讳的与之对视,开口道:
“不知太后,可知今日北京城中已然闹得满城风雨传言,可知晓现如今的北京城,那满城的盛传的风言风语,已经越传越离谱。”
“言落于敌手的陛下,为活命、助异族蛮夷,令边关重镇守城将士开城门投降,更有甚者言,陛下认瓦剌部也先为父,等等一系列事情,传的那叫一个有鼻子有眼。”
轰.....
此言宛如一声惊雷,于站在高堂上孙太后的脑海中炸响,此事她如何能够不知道,也正是这般她之前才刻意回避,主动开口让于谦汇报详细军报的原因所在。
但此时此刻却是被吏部尚书王直,直言不讳的讲了出来,将这等问题血淋淋的摆在众人的眼前。
孙太后羞怒,瞬间犹如被踩到尾巴的猫,面色瞬间狂变,惊惧惊声怒喝道:
“一派胡言....”
“都是胡言乱语,陛下怎可能做出这等事情。”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百姓没有分辨能力,不知内情乱言,难道尔等诸卿,也跟那些个愚民般,如此没有任何分辨能力吗?”
王直苦笑,微微摇了摇头,道:
“太后娘娘,我们朝中知晓内情,知晓那些所传乃风言风语,都是一派胡言,但重要吗?”
“毕竟土木堡败局、陛下被俘虏、几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这些个事情乃是不争的事实,且因人们只相信,自己所听到,自己所愿意听的。”
“悠悠众口、世间唯流言蜚语最难平复。”
“如今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寻常手段已经没办法扼制住,倘若不早早归拢稳定人心,到时候不用瓦剌打过来,咱们自己就得先内乱起来。”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面色骤然变的庄重起来,话锋突然一转,继续道:
“为今之计,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另立新君、立长君,才是扼制稳定局势的最好办法。”
“老臣不否认襄王本事、经验、能力,但襄王如今却是远在应天府,这一来一回的传讯时间,太后娘娘可否有想过,真的来得及,咱们能够等的起吗?”
“且我们皆知晓,襄王不恋权柄,人也极为通透,倘若襄王拒绝推辞,不肯.....又当如何处之?”
“这一来一回的所浪费的时间,倘若瓦剌在此间,继续南下......群龙无首、人心惶惶的北京城,又该如何办?”
“恳请太后娘娘,三思!”
与此同时,跪伏在地上的于谦,亦是缓缓的跟着直起身子,面色骤然变的极为郑重,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做出了某种决定,伸手从怀中掏出之前未拿出过,被他隐瞒下来准备找合适机会呈递的一份详细军情,沉声道:
“启禀太后娘娘。”
“臣这里有一份入宫前,才刚刚从边关重镇‘大同’,以六百里加急传回来的紧急军情,望朝廷速速定夺、拿主意。”
“还请太后娘娘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