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战国时的秦国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发展并由政治上的诸侯分立走向统一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秦国,开始时尚处于落后的奴隶制时代,到战国中期经过变法革新,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国势迅速强盛起来。到战国后期经过大力对外扩张,削弱了东方各国,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
战国初期,中原各国接连变法革新,魏国最先强大起来,一度称霸中原,并对秦国展开持续的进攻。秦国则内忧外患不断,频繁地更易国君,对魏作战一败再败;到秦简公七年(前408年),西河之地全部被魏国夺去,秦军退守于洛水一线,被动挨打的局面日甚一日。
战国中期,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时代秦国才发生真正的转机。孝公对秦国的长期混乱与落后深感“丑莫大焉”,“常痛于心”,下决心要变法革新。他以著名的法家人物商鞅为谋主,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下令变法,进行比较彻底的封建改革。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奖励农战,富国强兵,主要手段是推行法制,主要打击对象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制度,主要内容有什么伍连坐(一家犯法,什伍各户同罪)、奖励军功(以军功确立尊卑爵秩)、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强本抑末)、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开阡陌封疆(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从此,秦的国势蒸蒸日上,由落后衰败变为先进富强,同魏国的战争也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到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收复河西部分失地,并取得进一步发动战略攻势的主动权。
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秦国统治集团仍行商鞅变法的制度和政策,秦军发展为“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强大武装力量。遂以不可阻遏之势进行长期持续的扩张,利用关东各国之间的矛盾,采取连横破纵、远交近攻等各种策略,不断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战国中后期接连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其中主要胜利有以下一些:
(一)惠文王八年(前330年),大破魏军于雕阳(今陕西富县北),斩首8万,魏国被迫献出河西地。两年后魏又被迫献出上郡15县,秦从而控制了全部关中地区。
(二)惠文王后元七年(前318年),楚、赵、燕、韩、魏五国联军及匈奴军合纵攻秦,被秦军击退于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次年,秦军乘胜出关东下,大破三晋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县),斩首8.2万。
(三)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秦军南下灭蜀,扩地至今云南北部。
(四)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年),两次大破楚军,夺取了全部汉中地区。
(五)武王四年(前307年),攻克韩国重镇宜阳(今河南宜阳),斩首6万。
(六)昭王十四年(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首24万,给了魏、韩两国一次最严重的打击。魏、韩从此一蹶不振。
(七)昭王二十七年至三十年(前280~前277年),秦军连续大举攻楚,水路夺取了黔中郡和巫郡,陆路夺取了楚都郢,楚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八)昭王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前275~前273年),秦军两次兵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大破魏、赵联军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斩首15万,魏被迫献南阳郡请和。
(九)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坑降卒45万,赵国元气大伤。长平之战后,秦对赵、魏等国的战争也曾有过失利,如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军败于邯郸城下,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军被魏公子信陵君所率的关东五国联军击败,等等。但是,这些失利都未曾有损于大局,秦军仍然继续不断地东进。例如,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攻赵,取20余县,首虏9万。不久,灭掉了西周。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又灭掉了东周。庄襄王三年,夺取赵国37城。这样,到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元年时,秦地已经居“天下之半”,“诸侯譬如郡县”,奠定了统一中原的雄厚基础。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已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