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版·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版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南京大学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好的教学传统。早在2017年,南京大学以张亮教授为负责人的教学团队,就率先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号召,开发“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慕课并上线,引起热烈反响。2018年,该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年,团队依据慕课脚本编写出版了《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广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者的喜爱。2020年,团队收到人民邮电出版社关于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热情邀约,随即共同策划并开展教材建设工作。2022年4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版)》建设完成并投入教学使用,并在2023年重印,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等重要理念先后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团队根据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指导意见,依据教学反馈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部分吸收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相关的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部分吸收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相关表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德”中的“守正创新”部分进行了拓展。

此次修订工作由张亮主持,邵佳德、李海超、韩玉胜、郭明姬参与了修订和审读工作。本书第1版的编写由张亮主持,参与编写的有:邵佳德、李海超、韩玉胜、郭明姬、孙乐强、刘鹏、胡星铭、雒少锋、雷环捷、陆杰峰、尚荣、周白冰、陈琳、张晓、张秀勤。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力支持,特致衷心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人民邮电出版社教育出版研究院、教育出版中心的关心与支持,特致衷心感谢!

本书立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根铸魂的使命目标而建设。与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类著作不同,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简单地做古人的传声筒,而是希望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帮助当代中国青年读者在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点、常识的基础上“得其大者”,也就是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从而帮助当代中国青年读者树立、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本书在语言上尽可能活泼生动,在知识安排上多以点带面,力求贴近生活,并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来说,本书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上编重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基本理论,中编重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层面或形而上层面的核心理念,下编重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在器物遗产层面或形而下层面的瑰宝。

在基本理论部分,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概念区分,旨在帮助读者清晰地认识应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那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个问题,本书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勾勒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时损益、变革创新等特点,在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中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强大包容性等鲜明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等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等。

在核心理念部分,本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从个人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孝悌、居安思危、舍生取义)、社会公德(勤俭廉政、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尊师重道、守正创新)、国家大德(尽忠报国、以民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和谐、天下大同)3个层面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5个核心理念。需要说明的是,这15个核心理念体现了编者的理解,个人美德、社会公德与国家大德这三者也不是截然分离的。通过对这15个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具体阐释,编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深刻认识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理念内涵,从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拉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

在文化瑰宝部分,本书介绍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影响下科技、文学、艺术、礼俗、生活5个领域中的代表性文化知识和珍贵遗产。其中,科技领域介绍了天文、数理、医药和技艺,文学领域介绍了诗词、散文、小说和戏曲,艺术领域介绍了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礼俗领域介绍了家礼、社交、节日和民俗,生活领域介绍了食味、美服、武术和茶香。这些虽不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而下层面全部的内容,但也大体涵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和遗产。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读者能够把握相关文化领域的发展概况、主要特征、伟大成就及其当代价值,从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认知与理解。

本书正文中插入了一些拓展材料。这些拓展材料有些是书中涉及的经典著作的原文和译文,有些是编者精心制作的材料摘编,有些是编者专门拍摄的讲解和演示视频。希望这些拓展材料能够激发读者学习本书的兴趣,帮助读者丰富学习体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本书作为教材,在课堂上若能配合经典原文、文化遗产视频材料进行讲解或开展相应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这给本书编写团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巨大的信心。然而时代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尽管编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限于学识、经验和能力,本书一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学界专家、学者多批评指正。如有意见和建议,欢迎发送至编者邮箱(zxszjy2021@163.com)。期待读者与编者一起,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编者

2023年12月31日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