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夏侯渊虎步关右
建安十九年(214)春,马超得到了张鲁的援军后卷土重来。上一次凉州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赶走了马超,可这次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了。
首先凉州本地军力并不强大,之前马超凭借仅仅一万多人就能横扫陇右,其中上邽不战而降,冀县也是龟缩不出,这充分说明当地军事力量的薄弱。再加上杨阜在和马超的决战中损失极为惨重,短时间根本无法恢复实力。
另外,当时马超战败是吃了没有防备的亏,冀县后院起火是他万万没想到的,这次他肯定不会轻易上当了。
经过综合考虑,姜叙等人认为必须要向朝廷求援了,求救对象自然还是最近的关中夏侯渊部。
军情万分紧急,但夏侯渊军团的内部却发生了分歧,诸将都认为不该轻易发兵,而是要先向曹操请示,估计是一年前的失败让他们产生了心理阴影。
这个方案明显太过中庸,诸将这么说当然可以,反正他们也不必承担责任,只需求稳即可,但是夏侯渊不行。
曹操东归后,留下夏侯渊负责雍、凉地区的防务,如今虽然关中基本平定,但陇右的局势却异常危急,相当于他并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作为当地最高负责人,这样的表现肯定是不合格的。
夏侯渊在败给马超前是常胜将军,现在肯定希望一雪前耻,他指出:如今魏公身在邺城,如果前去请示,一来一回就是四千里,那样根本来不及援救姜叙,所以非得立即行动不可。
夏侯渊判断可以一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去年的失败是因为本方是劳师远征,而马超则是围点打援,以逸待劳,他们可以守在穿越陇山的通道上养精蓄锐,迎战自己一方的疲兵,岂有不胜之理?
但这次则不同,马超目前连祁山堡都没有攻下,被阻在祁山道的途中,己方若发兵相救,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越陇山,到达上邽和冀县。到时候即使祁山堡丢失,自己也可以据城而守,届时攻守之势互易,居于劣势的就是马超了。
如果到时祁山堡没有丢失,自己便可以率军南下进驻卤城。那里虽然离祁山堡已经很近了,但马超却很难全力打援,因为他必须分兵包围祁山堡,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而出兵少了又打不下卤城,所以他除退兵之外别无选择。
第二个原因就是,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关中的反抗势力基本覆灭,自己已经彻底没有后顾之忧了。
有了以上这两点优势,夏侯渊有充分的把握击退马超。
夏侯渊是个行动派,他立即令张郃率五千兵马先行,自己指挥辎重部队紧随其后。
运粮是夏侯渊的老本行了,当初官渡之战爆发后,他就担任过这一职责,及时将后方军粮运往前线,解决了燃眉之急。
不要小看运粮这项职责,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军队的根本。夏侯渊能在维持极高行军速度的同时,还能保证军粮供给,这的确不是寻常将领所能做到的。
至于具体行军路线,由于事态紧急,夏侯渊选择了最近的陈仓狭道。这条路虽然艰险,大军难以通行,但是少量部队通过还是没问题的,先锋张郃顺利完成了任务。
其实,说这条路近,也是相对而言,因为从长安出发,经陈仓狭道前往上邽,路途也要八九百里。
夏侯渊以进军神速而闻名,传闻他领兵可以三日行军五百里,六日行军一千里。
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张郃的五千人是一支步骑混合部队,骑兵不可能甩下步兵走得太快,再加上道路艰险,因此即使这支部队是曹军中的精锐,行军速度的极限也就是每日五十里,否则绝对会出现大量掉队的情况。
另外,姜叙派人求救也需要时间,这样一来,等张郃的五千人先头部队出现在陇右的时候,距离马超开始围攻祁山堡至少也要二十天以上。尽管如此,曹军到达的时间还是比正常早了十天左右。
曹军先锋这么快就到达陇右的消息足以令马超震惊,按他原来的计划肯定是拿下祁山堡后步步为营,在上邽一带守株待兔。
这大体是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所采用的战略,唯一的区别是诸葛亮兵力更多,可以分兵包围祁山堡而不一定要将其攻下。可马超兵力没有那么多,他又不想无功而返,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分兵去上邽以东阻击张郃。
不过,马超犯了一个错误,他带去迎战张郃的只是数千名来自羌胡的杂牌军,虽然与张郃兵力相当,但战斗力却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马超应该带着张鲁的正规军北上,抓住夏侯渊的主力还未赶到的这个时间差,全力击溃张郃,然后将夏侯渊的部队阻截在陈仓狭道里,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
不过这种方案风险是很高的,让正规军前往阻击,那么杂牌军肯定要守后路,一旦出了什么闪失,比如再被姜叙偷袭,马超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毕竟凉州人在立场上无比敌视马超,之前他也吃过大亏,因此确实不敢冒险。
最终的结果也不出意外,这些羌胡杂牌军士气低迷,战意全无,马超自忖难以抵挡曹军,竟不战而逃了,所有军械辎重也留给了张郃。
至此,马超第二次进犯凉州的行动彻底破产,而前后只持续了三十天左右。能够顺利逼退马超,果断行动的夏侯渊功不可没。
等夏侯渊主力赶到后,马超已经彻底退往汉中了。至此,汉阳郡诸县纷纷平定。
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关中战败后撤回凉州的韩遂不甘寂寞,打算卷土重来。
关于韩遂此行的目的,我想要么是为了协助马超重夺陇右,要么就是想从中分一杯羹,而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首先,韩遂与马超二人早先就中了曹操的反间计而互相猜疑,在这种背景下很难重新合作。
其次,如果韩遂真的有心相助,那么前一年马超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他就应该采取行动,但他并没有这样做,想必是觉得无利可图吧。这次马超和陇右本土势力正处于僵持中,韩遂正是瞅准这个机会,打算前来占些便宜。
韩遂的大本营金城郡距离上邽同样也是八九百里,和长安差不多,但他却没有夏侯渊急行军的本事,等他赶到时,马超早就撤退了,而汉阳郡也全都处于夏侯渊的掌控之下。
当时韩遂已经到达上邽以北的显亲(今甘肃秦安县西北),而且他并非孤军奋战,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以及长离羌都是他的盟友。
夏侯渊欲速战速决,于是立即进攻显亲,不过韩遂却没有与夏侯渊交战,而是撤到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去了,不仅如此,还走得很急,把军粮都留给了夏侯渊。
韩遂此举应不是不战而逃,因为他所前往的略阳并不在来路上,而是在显亲以东,正好位于从关中通向陇右的陇山道上。
此举一是可以做出要截断夏侯渊与关中补给线的姿态,二是有可能策反之前曾有过叛乱前科的汧氐。至于留下军粮应该也是故意为之,为的是让夏侯渊的部队进行哄抢,同时给自己争取时间完成部署,这样便可以拖慢对手的节奏。
那么韩遂如此行动,就不怕后路被断吗?毕竟夏侯渊还有陈仓狭道的补给线,而韩遂只有一条补给线。
其实韩遂敢于这么做,主要依仗的就是阿贵和杨千万两位氐王,之前此二人一直是从属于马超的,如今马超已走,他们便改换门庭投效韩遂了。
其中兴国氐王阿贵所据守的兴国城,就是一座重要据点,只要此城在手,就不怕后路被断。而杨千万的根据地本在武都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一带),现在特意赶来助战,又增强了兴国城的防守力量。
夏侯渊率军追至距略阳二十里处,但关于接下来的行动,军中又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立即进攻略阳,也有人说应该转过头去攻打兴国城。
攻打略阳目的直接,就是为了击溃韩遂,而攻打兴国城则是为了截断韩遂的归路。
这两种意见虽然都有道理,但却都不是最优选。
攻打略阳并不容易,当初两汉之交时,来歙仅以两千人防守略阳,竟能抵挡隗嚣数万大军,此城岂是可以轻易攻下的?
而兴国城也不遑多让,阿贵在此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再加上有杨千万助战,攻打兴国城的难度并不比攻打略阳低多少。
也就是说,如果选择以上两种方案,曹军难免要陷入一番苦战,还不一定能获胜。
此时夏侯渊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他提出了第三种方案。《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
所谓长离诸羌就是长离水流域的羌人(今称羌族人,全书同),长离水即今天渭水的支流——葫芦河,是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距离韩遂所在的略阳很近,对于长离羌来说这是个致命威胁。
兵法有言:“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散地则无战。”
所谓散地作战,就是在本土周边作战,一旦战事不顺,士卒便可能因为顾念家中情况而逃亡,夏侯渊此计正好命中了长离羌的软肋。
长离羌并不具备兴国城那样坚固的据点,因此他们的据点很容易失守,如今长离羌中又有不少人在韩遂军中,一旦听闻大本营遭到偷袭,他们必然会回救,这是人之常情,韩遂肯定也无法约束。
如此一来韩遂若是不管羌人,孤军防守略阳,那就更容易被攻破;若是跟着羌人回援,则被迫与曹军进行野战,到时候夏侯渊就可以以逸待劳,等他们上钩。
计划已定,夏侯渊立刻兵分两路,部分兵力防守辎重,自己则亲率一支轻兵奇袭长离羌的大本营。
战事的后续发展和他预想的完全一样,韩遂果然跟羌人一起回援,夏侯渊迫使敌军进行野战的目标实现了。
由于夏侯渊只有一支轻兵,在兵力上不如对手,因此军中有人畏战,希望结起硬寨打持久战。
这种观点虽然也有些道理,但却和之前定下的作战方针相悖,夏侯渊施行围魏救赵战法,就是希望在野战中击溃对手,从而实现速战速决的目的,毕竟曹军从关中赶来,补给线长,且连续行军作战一个多月,打持久战是不利的。
而韩遂方面,真正有战意的大概也就只有他自己的部队,羌人散地作战,根本不可能出多少力,很快就会一哄而散,这样一来夏侯渊在兵力上的劣势就被抹平了,这也是他自信的由来。
果不其然,开战后曹军迅速将韩遂击溃,略阳也一鼓而下,而两位氐王的军队见状斗志尽丧,很快兴国城便被夏侯渊攻陷,兴国氐就此覆灭。
而杨千万则侥幸捡回一条命,只身投奔马超去了,其余部众尽皆降曹。
至于韩遂,他见大势已去,也一溜烟跑到西平郡(今青海省西宁市)去了。
纵观整场战役,韩遂无时无刻不在被夏侯渊所调动,战局对他极为被动。他其实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不管羌人的动向,而自己坚持单独行动,进攻夏侯渊的辎重部队。
因为不光韩遂在分兵,夏侯渊也分兵了,而留守辎重的那部分兵力无疑是战斗力更弱一些的。
至于羌人军队,使其自生自灭即可,如果能快速拿下曹军辎重,夏侯渊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很可能就要退兵了。
不过话说回来,韩遂要是有这种胆略,也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了。
击溃韩遂后,夏侯渊一鼓作气北上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击溃匈奴屠各(即休屠)部,得到大量补给。这个此时尚被中原随意蹂躏的小部落,数十年后竟发展成足以覆灭西晋帝国的庞然势力,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凉州东部平定后,夏侯渊马不停蹄领兵西进。不过在进攻退往西平的韩遂前,首先要铲除面前的一个拦路虎,那就是盘踞在枹罕(在今甘肃临夏县附近)的宋建。
此人地盘不大,排场却不小,不仅设置百官,还有自己的年号,更是自称河首平汉王,公开对朝廷进行挑衅。
可惜宋建的实力匹配不上他的野心,夏侯渊仅用一个多月就将这个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政权彻底消灭,这时距离夏侯渊从长安发兵不到十个月。
接下来就是对韩遂发动最后的打击了,夏侯渊令张郃率军北渡黄河,沿着湟水逆流而上,经过河湟谷地,直捣西平。
当地羌人见状尽数投降,而韩遂穷途末路之下,甚至女婿阎行都打算用他的首级去做投名状了。
好在韩遂还有个忠心的部下成公英,此人劝阻了韩遂逃往益州的打算,并建议他充分利用以往在羌人中的人脉和威信,暂时蛰伏,伺机东山再起。
韩遂最终被同情他的羌人庇护起来,一年后竟重整旗鼓,在羌胡协助下发兵数万攻打阎行,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造成什么威胁,至此凉州动乱彻底平息。
据《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曹操下令说:
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夏侯渊的战绩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评价。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夏侯渊进军神速,以不多的兵力彻底平定了关中和凉州的反抗势力,的确当得起曹操“虎步关右”的赞誉。
诚然,夏侯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但他那一往无前的作战风格却是一把双刃剑,在连战连捷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巨大的隐患,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