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公开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文艺复兴时期对政府的构想

奥利弗·米切尔·温特沃斯·斯普拉格[1]

少有以政治和社会为命题的书籍能在思想发展、公共事务管理以及政策决定方面带来深刻而持续的影响,像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那样的更是凤毛麟角。其他政治题材只有在著书的当时具有强烈影响力,到了现在便只剩下历史学上的价值,例如马丁·路德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和《论基督徒的自由》,以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莫尔的《乌托邦》则不属于这两者,因为它们既无法促成伟大且富有成效的知识进步,也没有成为促成国家立法或制定政策的有力因素。虽然这两者在刚出版时都被赋予了巨大的期望,但与马丁·路德的著作相比,他们在塑造时代观点方面还是成效甚微,到了现在便只剩下作为当年思想代表的历史意义了。当然,尽管马基雅维利和莫尔的论点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们的著作却向世人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发展追求。

马基雅维利和莫尔的文艺复兴思想

《君主论》和《乌托邦》都是写于16世纪上半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在教育、艺术、道德等领域的活动和理想正被各种新思想冲刷。在那段时间里,人类的精神从方方面面摆脱了中世纪传统的束缚,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也超越了宗教伦理的限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革命性突破,于是便有了马基雅维利、莫尔等政治作家笔下充满文艺复兴精神的传世之作。

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主要讨论政府机构和政策的作用,莫尔更多地关注“何为理想的政府和政策”这一问题。他们都承认,社会秩序不可能完美,也不可能一直尽如人意,纪律和传统都是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改革和变化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也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理念。从这个角度上说,现代历史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

实践与想法的对照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当下,付诸实践似乎是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乌托邦》一书关于“理想国”的观点,使“乌托邦”成为了一个用来表示不切实际、虚妄无边之事的形容词,而《君主论》也让马基雅维利提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为了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在把一个观点付诸实践前,我们必须先充分考虑到所有重要的现状和因素,并努力使与此观点相呼应的行为能顺利地在社会中实施。马基雅维利的思考方法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却因为低估了人性的本质,使他的假设从根本上便已崩塌,更不用说那些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分析了。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樊笼

马基雅维利的分析,即使在那些他认为重要的领域里也略显不足。《君主论》完成的一个多世纪之前,意大利已分裂成若干个实权国家,其中大部分国家国内形势动荡,就跟如今很多中美洲国家一样。意大利的统治者们为了攘外安内,可谓疲于奔命。于是马基雅维利利用举例对照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在政府当局不稳定时期可以采取的能确保和维持寡头统治的手段。只是很少人会相信他那一套,因为那不适用于当时在阿尔卑斯山北部蓬勃发展且已经大权在握的统治王朝。更为重要的是,马基雅维利的分析在解决现代政治问题上没有实质贡献,也许在他的描述中,对一些政治权力斗争及官民对立进行了类比,但纵观《君主论》,我们却找不到能在民主社会里清除此类弊病的灵丹妙药。

相对而言,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更适用于当时甚至现代的国际政治领域。因为在国与国的外交中,道德约束相对薄弱,需要尔虞我诈、角逐较量的场合也会更多。

我们必须承认,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发表,确实给政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持,只是历代政治题材作家都鲜有引用和提及。他们过多地把关注点投射到神权、人权和自然法理的争论中,而回避了更多民众想了解的政府及社会现实。在19世纪,各行各业都依靠知识的进步采取了更先进、更精确的分析方法,但这些改革和变化却难以归功于马基雅维利的努力。

乌托邦的批判作用

除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外,莫尔的“乌托邦”也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构思并展示了完美的社会及政府体系的应有功能和设置。在中世纪,由于整个欧洲的思想和国家条件基本一致,导致新锐的著作并不会受到重视。但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社会开始接触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反传统的思想也终于迎来了等待已久的萌芽之日。在构思新世界时,莫尔以色彩丰富的文字描述理想中的“乌托邦”,并细细向读者们说明其中社会改革计划的可行性,让人对这样的未来产生无限憧憬。

后来描写“理想国”的作家们大多只建立并描绘了一个能经得住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府要员批判的社会,反而丢掉了这类著作应有的精气神。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社会状况,但社会的变化总会遵循最根本的原则。对“乌托邦”的向往能让人居安思危,不轻易满足于现状,从而促进人类自身以及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虚构的社会不需要具备现有科学认可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它最大的作用是就当下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换句话说,以“理想国”为题材的著作并不是科学论文,而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学。当然,有些“理想国”的构想在实践时的确卓有成效,而这也是莫尔的《乌托邦》能被编入《哈佛经典》的原因。

乌托邦与社会现状

若能在阅读前稍微了解莫尔著书时的政治及社会现状,读者必定会对书中的描绘更有兴趣,也更能体会作者的用意。由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十分缓慢,莫尔无法向那些只熟悉眼前现实的读者证明书中新想法的实用性。我们眼下的文明社会离乌托邦也并没有比莫尔当年更近,我们所推行的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革甚至背离了理想国的构思。对现代理想主义者来说,可以想到的最美好的社会形式当然是民主制,但乌托邦毕竟是贵族提出的社会理想,相应的改革无论如何都不会触碰到奴隶制的根基,莫尔再是天赋异禀也摆脱不了环境与历史背景对自身思想的桎梏,而这也是人类发展和进化最大的阻力之一。

注释

[1]奥利弗·米切尔·温特沃斯·斯普拉格(1873—1953),经济学家,1933年任美国财政部部长,1897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00—1905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05年至1908年间在东京大学访学。在1908年返回美国后,一直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直到1941年退休。主要著作有《国家银行体系下的危机历史》(History of Crises under the National Banking System,1910)、《中央银行:罗伯茨与斯普拉格》(A Central Bank of Issue:Roberts versus Sprague,1910)、《恢复和常识》(Recovery and Common Sense,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