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唐盛产逆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太子之事,臣亦能为之

另一个李安俨,跟太子勾结的理由也是出于对李世民不满。

李安俨本是李建成部下,两人更是同娶的荥阳郑氏女子,为连襟关系,正如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一般亲密无二。

若是李建成登基称帝,可以想象李安俨必是如今长孙无忌的地位。

总领百官,地位绝伦。

可惜没有如果,一场玄武门之变,将一切化为乌有,李安俨的命运被改变。

虽然事后李世民认为李安俨忠诚,没有惩罚,反而命他掌管宿卫,封左屯卫中郎将,示以信重。

可惜终究不是李世民心腹。

不说比拟长孙无忌,中郎将之上更有将军,大将军两级。

而李安俨中郎将一当便是十几年不曾动。

李安俨如何心服。

而又恰好,李安俨的弟弟李思暕是太子李承乾的通事舍人。

太子通事舍人主要负责皇帝与太子的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事。也就是皇帝和太子的联络人员,可谓位卑权重。

于是,跟侯君集类似,因人成事,或者说因人败事,李安俨也跟李承乾勾连在了一起。

这两人就是李承乾预谋造反的两条腿。

早先,李象先废了李安俨。如今的李安俨恐怕正暗自庆幸逃脱一劫,今后多半就谨小慎微,小心做人了。

现在李象要废掉侯君集。

但他不会像对李安俨一样,对侯君集说上一句安心话,“把这封封事呈给陛下,你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可保性命。”,来让侯君集安心。

侯君集跟李安俨不同,此人志大才疏,心高气傲,又刚愎自用,不将任何人看在眼里。

他连李世民都心不服,更看不起李承乾,何况自己呢。

对待这种人,只有狠狠地打磨,才能让他恐惧,从而臣服你。

因此,李象淡淡说道:“此好手,君肯为太子殿下用之,陛下知否?”

侯君集全身一震,如置冰窟。

早先他还有所幻想,可是这句“肯为太子殿下用之”一出,击破了他所有幻想。

李象已经点明了,他知道自己跟太子预谋之事。

李象说完,冷笑三声。

“呵,呵,呵”

转身离去。

留下侯君集,直坠阿鼻地狱。

出宫的路上,李象长呼一口气。

穿越三年的准备,今日总算没有辜负。

李象是万万不能让李承乾谋反事发,不然以历史上李世民处理此事的魄力。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一,纥干承基上书,举报李承乾预谋兵变。初六,李承乾被废,同时朝廷发布诏令:以后太子无德,藩王争立太子,“两弃之,永为定制”。之前风头大盛的魏王李泰因此被贬,在距离太子之位一步之遥时折戟沉舟。初七,李治被立为太子。

七天之内,尘埃落定。

端的是惊心动魄,风雷之势。

李象从不会怀疑李世民的魄力。

那时一切就都没有挽回余地了,自己做什么都没用,只能被动接受命运,跟李承乾一块流放囚禁在黔州。

如今,总算扼杀了李承乾造反的危苗,不必全家再流放黔州。

想到李承乾,李象不禁头疼,他不是没劝谏过,可是奈何一众东宫属官屡屡劝谏都没好下场。

左庶子张玄素劝谏,差点被李承乾派刺客用大马槌砸死,太子詹事于志宁劝谏也差点被刺身亡。

再加上李承乾聪明劲都用在了歪道上。

为了不让李世民知道他暗地里胡作非为,对外大谈特谈忠孝,有时甚至流泪。发现宫中臣僚有人想要劝谏,他先揣摸出对方意思,先迎上前去行礼,面色凝重,正襟危坐,主动引咎自责,言辞狡辩。

让进谏的人忙着拜答,无暇再行劝。

简直跟泥鳅一样,面对这样的滑不留手的浑人,你能怎么办。

有一句话能最好的形容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这本来是《史记》中,太史公用来形容纣王的,可却成了李承乾的注脚。

更何况李承乾又进阶了,已经变成进化态的摆烂了。在此之前,数月不上朝,不见东宫属官,更无可奈何他了。

但凡李承乾有一丝改正机会,李象都会扶持他登上皇帝之位,而不会走告发他这一步。

因为这一步走出,意味着李承乾多半登不上皇位了,就看李世民什么时候重新选好继承人了。

再怎么说,从皇帝李承乾手里谋夺太子之位,总比从李世民手里谋划太孙之位容易吧。

李世民比李承乾难对付一万倍。

实在是李承乾烂泥糊不上墙,李象只能另起炉灶,放弃他,自己上位。

庆幸的是,李世民没有借李象递过去的刀,趁机废掉李承乾。

也许是李世民意识到将谋反之事硬按在李承乾头上,有所牵强,朝廷众臣不一定认可。

毕竟有李象提前通风报信,李承乾除掉了突厥兵,又毁掉了证据。

东宫藏着的甲胄与兵马,又有死人纥干承基与封口的东宫左卫副率封师进背锅。

最起码表面做的没有破绽。

除非李世民下旨彻查,将东宫翻个天翻地覆,严刑拷打每一个人。

东宫人马,如杜荷赵节等人,只要不傻,就会闭紧嘴巴,打死也不会承认。反正证据已经没有了。

但一旦李世民选择那样做,必然是一番声势浩大的行动,瞒不过人。闹得沸沸扬扬,李世民未必愿意看到。

而没有了李承乾谋反的确凿证据,李世民想要废李承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毕竟传统的巨大惯性,本身就是对皇帝的巨大约束:

历朝历代,太子都是轻易换不得的。

皇帝一旦有了废太子的动议,这种巨大的政治投资机会就会让朝堂之上平添无数纷争。很多时候,一个人在那里摆着,哪怕只是个泥胎木偶,也能起到镇定局势的作用。

而一旦缺失,所有的问题就都会接踵而来,想必李世民也没彻底下定决心,没准备好。

武德七年,庆州都督杨文干造反之事。

太子李建成牵涉其中,背后隐隐有李世民的影子。

高祖李渊选择将此谋反之事遮掩了过去,保下了太子。

李象事先就是在赌李世民在没有绝对把握之下,会效仿李渊故事,捂上盖子,而不是将此事暴露开来。

毕竟皇帝都好名,对造反二字讳莫如深,尤其李世民,更是在乎名誉。

李象赌赢了,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极为了解李世民的基础上。

历史上,李世民曾说出过这样的话:上指殿屋谓侍臣曰:“治天下如建此屋,营构既成,勿数改移;苟易一榱,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若慕奇功,变法度,不恒其德,劳扰实多。”

可知,李世民绝对是最怕朝堂动荡的。

李象又深知李世民确实极想废掉李承乾,于是便深思熟虑之下说出那句让“李承乾闭阁读书三年”。

李世民想废太子,顺水推舟便同意了。

两人都想让李承乾只在名义上保留太子名号,再无其实。

可笑的是,两人一个想废太子,一个想暂时保太子,竟然在这点上达成了共识,可谓殊途同归。

当年,这里有个期限,三年。

李世民是在等时机成熟。

李象则是掐断李承乾造反的苗头,把李承乾形同于圈禁起来,让他少做点幺蛾子,暂时让太子之位安稳点。

一个自由的太子能干出任何事,但一个囚禁的太子什么也干不了。

不做,就不会出错,不出错,太子之位就暂时安然无恙。

为自己赢得缓冲时间。

最起码也要撑到李象羽翼丰满的一天。

三年时间,足够李世民找到完美方法废掉太子。但也够李象积攒实力,届时,李象将向李世民摊牌。

李世民如果识相把位置传给自己也就算了,如果不识相,自己说不得就要祭出玄武门继承大法了。

望了一眼巍峨森严的东宫,李象脚下不停,心中默念:活爹呀,你可千万要安稳几年,把太子之位在屁股底下坐住了,等我羽翼丰满的那天,再传给我。

我再不孝,这具身体传的也是你的血脉,日后等我登基了,将你奉为太上皇,少不得好好孝敬你。

到时候多给你娶几个老婆,学高祖躲在宫里造孩子不好吗。

后世李姓人口屈居第二,能不能超过王姓成为第一大姓,可全靠你出力了。

至于什么李泰,李治,在李象眼里统统不是问题。

自己分分钟拿捏打消他们。

穿越而来的李象还真有这个自信。

对付李泰,只要不断逼迫他,逼出他狡诈无能的一面,让李世民看到就行。

对付李治,似乎更简单了。

“李世民:你怎么在这?

李治:我来找媚娘玩呢。

李世民:你爬她身上玩吗?”

一个玩小娘,足够让李治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