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高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你的问题是哪一种?

还是以对战类游戏为例,我们在知道对方的藏身之所的同时,也需要知道对方属于什么角色类型。对待问题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了解问题本身有哪些类型。

从形态来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无非是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亡羊补牢——补救型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现实发生的情况没有达到预期要求,需要处理。

在路上,自行车胎爆了,我们不能继续骑行了,需要处理。

厨房里煮的汤溢出来了,浇灭了炉火,也弄脏了台面,需要我们处理。

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同学闹了矛盾,学校通知家长去沟通解决。

…………

这些都属于“亡羊补牢”,是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需要我们去补救。

补救型问题是最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羊都死了,还不知道去补救,就会导致失去更多的羊。这是一个再普通、再朴实不过的道理。

据说,亚马逊为了从客户的反馈中迅速锁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行“按灯制度”,即一旦有超过两名客户投诉同一产品的同一问题,无论该产品的销售多么火爆,给公司带来多大收益,客服都可直接将该产品下架,直到问题解决才会重新上架。同时,客服可以给客户免费提供新产品或者以优惠券等形式对客户进行赔偿,以表示歉意和感谢。

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和措施,“按灯制度”被很多企业所推崇,因为这样的制度重视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并以最快的速度去解决问题。资料显示,这个制度的“祖师爷”是丰田汽车公司。

在丰田生产车间,任何发现生产线上问题和错误的人,都可以拉动一个开关,之后车间管理人员就会迅速到达现场查看问题,寻找对策,这也是被广泛学习的“丰田生产体系”的先进管理措施之一。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视而不见、掩耳盗铃,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生活中有个俗语,说某些人“扫把倒了都不知道扶起来”,就是指明明看见问题而不处理,不知其可也!笔者大学毕业时,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某单位面试应聘者,故意将一个扫把倒在应聘者必经之地,看看有谁会主动扶起它。这个故事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对发生的问题视而不见。

第二种是防患未然——预防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又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预防,尽量避免发生;其次,所要防范的状况一旦发生,我们要知道如何应对。

在个人生活的层面,有许许多多的事都是在避免各种不希望出现的状况发生。

天天刷牙,是为了不出现蛀牙。

汽车上安装雷达,是为了倒车时避免撞上周边物体。

台风天,不去室外危险的地方,是防止身体受到伤害。

做饭时穿上围裙是为了防止污渍弄脏衣服。

…………

对于企业来说,情况就复杂很多。避免犯错误没有那么容易,所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分析和思考。这首先要具备危机意识。

多年前,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在那篇文章中,任正非说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也许问题很快就来临。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更多的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也是历史规律。”

“华为公司老喊狼来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会来。今年我们要广泛展开对危机的讨论,讨论华为有什么危机,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的哪一点有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果讨论清楚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死,就延续了我们的生命。怎样提高管理效率,我们每年都写一些管理要点,这些要点能不能对你的工作有些改进,如果改进一点,我们就前进了。”

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理性的思考,会让每个人乃至企业在思考未来时少一分盲目自信,多一些理性分析。正是这种看上去“悲观”的思考,会促使企业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改进诸多细节,提高企业在各个方面的稳定性和前瞻性。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先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再倒过来思考从生到死的每一次历程,从中去寻找改善的机会,最大可能避免错误的发生。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一书介绍了一种预防型方法,叫作“事前验尸法”。这种方法在某个计划付诸实施之前就首先假定其失败了,然后分析其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最大化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打上一个“补丁”,防止造成大的损害。

是不是做好了防范,就一定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在现实中,防范型问题对我们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所谓百密一疏,很多具有极低概率的小事件,也可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损失。

有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叫作阿喀琉斯之踵。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是凡人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阿喀琉斯降生后,夫妇俩对他十分钟爱。预言说,阿喀琉斯成人后将成为伟大的英雄,他将参加特洛伊战争,特洛伊城会顺利攻陷,但阿喀琉斯也会战死沙场。母亲忒提斯为了让儿子刀枪不入、永远不死,将年幼的阿喀琉斯倒提着浸进冥河,使其拥有了不死之身。然而,由于冥河水流湍急,忒提斯捏住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不敢松手,未被冥河水浸泡的脚踵便成为了阿喀琉斯身体唯一一处“死穴”。

长大后的阿喀琉斯容貌俊美,体格健壮,武艺超群。果真如预言所示,阿喀琉斯作为希腊联军的一员参加了特洛伊战争。在战斗中,阿喀琉斯英勇无比,所向披靡,是希腊联军的中流砥柱。他杀死了包括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在内的诸多特洛伊将领和不计其数的士兵,建立了赫赫功勋。

但阿喀琉斯难逃预言中也揭示了结局。在一次战斗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为了给哥哥赫克托耳报仇,在支持特洛伊的太阳神阿波罗的指引下,用毒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踵。不久,阿喀琉斯的四肢开始变得僵硬冰冷,随即便轰然倒地。

这则寓言故事揭示:防范措施再周全,也很难做到绝对,百密一疏的情况依然存在。哪怕是很低概率的可能性,或许都事关全局。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于1949年提出了著名的墨菲定律,核心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2023年9月,超强台风苏拉朝着S市方向而来,全市严阵以待,最紧急的时候,全市停工停课、公交停运、公园关闭,各项关系民生的部门(如航运、电力等部门)也都严阵以待。后来整体还算平安度过,有一些树木倒塌,台风造成的损失不算严重。

没有预料到的却是几天以后,另外一个直接影响不大的台风“海葵”减弱后的环流,叠加季风等因素的影响,突然导致S市普降特大暴雨,市区旁水库罕见地超过极限水位,被迫开闸泄洪,最后导致了泄洪河道旁某片区严重洪涝。无数的街道和地下停车库被淹没,上百个小区停电,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活不便。

S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的减灾抗灾措施一直是比较先进的。但还是遭遇了此次数十年未见的罕见洪涝,充分说明了预防型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未雨绸缪,任重道远!

是不是为了避免概率极低的事情发生,就一定要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来加以防范呢?马斯克无论在特斯拉,还是在SpaceX,都在极限地压缩成本,有的时候他也会“赌”一把,如果某种不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他会放弃预防。

这个度如何把握?没有标准答案!完全需要当事人自己权衡利弊。防范措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程度,究竟有多接近绝对,才要权衡利弊,审慎思考。

第三种是锦上添花——提高型问题。人为提高预期目标,使之高于现实状态,寻求更大进步,实现锦上添花。

在美国,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到一家石油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的工作是简单而乏味的——操作机器给油罐封口。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年轻人很快就厌倦了,但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沉下心来,坚持工作。一天,百无聊赖的他发现,每个油罐都需要39滴焊接油来封口。“为什么是39滴?38滴可以吗?”这个想法让他一下子兴奋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年轻人发现,每次封口用38滴焊接油刚刚好。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公司,就因为每次封口少用一滴焊接油,公司每年省下来的成本竟高达5亿美元!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永不满足现状才能实现好上加好。

乔布斯,一个真正改变过世界的人,在他的性格当中便有一种不断提高目标、永不妥协的精神。

1983年,在苹果公司即将推出麦金塔计算机的那段时间,所有的员工都在拼命加班。乔布斯每天在公司来回巡视,不断要求产品开发人员要不断改进,追求更好。有一天,他走近工程师肯尼恩的办公室,要看看麦金塔计算机的开机过程。在当时的条件下,启动操作系统,同时完成存储器测试以及其他初始准备工作,过程需要几分钟。乔布斯觉得太慢了,要求改进。肯尼恩的团队通过几个星期的努力终于缩短了一些时间,没想到乔布斯依然摇头。

大家陷入僵局,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

此时,乔布斯苦口婆心地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未来,苹果公司肯定会拥有至少五百万用户,假设他们每天打开一次计算机,每次开机时间如果能够减少十秒,一年下来,总共节约的时间等于十个人的一生,相当于十条人命。乔布斯鼓励大家,为了这十条人命,值得再拼一把!

在苹果公司,乔布斯正是这样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常规,将问题的目标尽量往前推,并鼓励团队全力以赴,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乔布斯的伟大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不断超越自我,更超越世界。他不是简单追求满足消费者,他认为“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不是他的思考方式,企业的责任应该是提前一步搞清楚消费者将来想要什么。正是这种理念驱使他不断让产品向伟大的方向进步。

日本东京银座办公大楼的地下室有一家寿司店举世闻名,世界各地无数食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寿司。

这位被称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是一位出生于1925年的高龄老者。当年,在他学习寿司制作技术的时候,别人告诉他,寿司已经发展多年,口味和制作工艺都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承袭即可。但小野二郎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寿司依然可以更好。

除了追求更高品质的食材,在制作上,小野二郎不会满足于重复一贯的做法。比如,为了使章鱼的肉质更加鲜美,他会仔细研究按摩章鱼的时间是30分钟还是40分钟。

不仅仅是制作寿司,在对待客人时,他也是从细节出发,每一粒寿司做成之后被摆在筷子顺手的位置便于客人夹取,不多不少的山葵和酱油,使得简单的用餐也变成一种享受。客人如果是左撇子,小野二郎则会体贴地将寿司的位置倒换,便于客人用左手就餐。

所以,虽然小野二郎的餐厅外观朴素,甚至有点寒碜,但一位难求,需要提前一个月订位,每餐限时15分钟,人均消费数百美元,吃过的人还是会感叹,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发现,无论是洛克菲勒的无聊,还是乔布斯的苛刻,以及小野二郎的精进,都是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我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原来已经很好的基础上再推进一点点困难极大,追求精益求精、日臻完美的这份坚持,殊为难得。

提高型问题实际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原有事物的渐进式提升;另一种则是跳出先前的路线,以另一种形态不断提高,以实现最终效果的提升。

第一种渐进式提升,我们形象地称为“缝缝补补”。这种方式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和提升。然而,任何事物最终都会遵循产生、发展、持续和下降的大致趋势,因此,渐进式提升具有局限性。这种趋势被称为事物发展的S型曲线。

而第二种提高型方式,我们形象地称为“另起炉灶”。一开始,这种新兴事物可能起点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和提高,在某个节点实现了对旧事物的超越和替代。这个新事物也会遵循产生、发展、持续和下降的过程,相对于S型曲线,这个过程被称为“第二曲线”,如下图所示。

我们的世界不断被无数个“第二曲线”推动向前。因此,“第二曲线”代表着更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意味着问题解决方案颠覆式进步。

以交通工具为例,马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在汽车刚刚被发明时,从速度、维护到成本等多个方面未必有优势。如果将马车的发展视为S型曲线,那么汽车的发展则代表着“第二曲线”。尽管汽车最初的优势并不能全面碾压马车,但作为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取代了马车。

第四种是了解未知——探索型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探索未知,从未知到已知,将头脑中的疑问一点点消除。人们无意中发现的某种奇特的现象、原理或者物质,说不定就能带来解决某种问题的办法。这就好像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把锁打不开而去找钥匙,而有时候则是四处溜达,去寻找各种钥匙,等有机会的时候再去寻找这些钥匙可以打开的锁。进入人类视野的很多事物,在最开始的阶段似乎并没有实际的作用和意义,是人类的不断探索,发现了更多的使用边界。比如放射性元素,人类通过持续研究,逐渐了解其特性,接着基于这些特性才实现了对放射性元素的利用。电脑在被发明的初期也是如此。

195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购入了第一台IBM的电脑,但各个学科的教授都不知道这个新生事物能对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帮助,都懒得去碰它,于是这台电脑被放到了商学院的地下室。好在,不少年轻的学生出于好奇心,都去摸索这台电脑,慢慢地发现了一些使用方法。

具有好奇心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希望能够对世界的机理有更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有许多发现,从古到今无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相关的各种规律,都是通过探索而形成了新的认知,而这个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探索能力。所以,探索未知,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新的未知,这种探索帮助人类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实现了很多跨越式发展。

在注重实效的今天,为什么基础研究还非常重要?知名的火箭专家劳布恩说过:“所谓基础研究,就是我不知道我在研究的是什么。但尽管如此,基础研究的成果,让我们能够知道更多未知的东西,了解更多的事实,发现更多的规律,很多成果都会在后续产生价值。”

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十年后变成5G的“熊熊大火”;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姆采夫发表的一篇《钻石切面可以散射无线电波》的论文,帮助美国于20年后造出了可以“隐身”的F22战斗机;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吴仲华教授的三元流动理论对喷气式发动机的等熵切面计算法,为今天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奠定了基础。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专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别人问她那些研究成果究竟有什么用时,颜宁回答说:“我们现在做的确实很基础,也许这一辈子都没有用,但也许过多少年就有用了。就比如‘波粒二象性’这么基本的东西,最开始也没有人去想它有什么用啊,但是到现在为止,多少应用都是跟它有关系的。”

对“不知道在研究什么”给予大力支持的,华为堪称榜样。任正非曾经说过:“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中最主要的是宽容。领导经常会问,最新进展怎么样了,你们研究成果有什么价值,能创造多少GDP?科学家要么说不出话,要么只好说违心的话。当科学家过多关心应用、关心价值,他的锚就锚在地上了,怎么飞得高?科学的道路是漫长的、孤寂的,多少代人孜孜不倦地努力,才发现一点点真理。只有戏剧作家,才会写出科学家既会弹钢琴又会魔术般地出成果这样的剧本。我们要耐得住科学家的寂寞与无奈。就如我司的5G Massive MIMO项目,起初没有人认同,搞了八年终于成功上市,成为核心竞争力。又如,2G与3G之间的算法打通,没有公司莫斯科研究所的小伙子安德烈默默无闻的几年,没有宽容,就没有华为的无线成功。”

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苟且,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未来,在探索中从未知走向已知,带动着一个个问题的破解。

当然,对于个人,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