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国做袍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8章 破案

赵吾君是上海英租界总巡捕房探案处的一名探员。

他是上海本地人,年方二十六岁,正宗的警察科班出身,毕业于此时国内著名的一所警察学校——京师警察学校。

他是国内警察制度的创始人赵秉钧的得意门生,赵秉钧早在前清时期,就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所赏识,是国内警察制度的首倡者、创始者,曾先后创办过保定警务学堂、北洋巡警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职后,再次提拔、重用赵秉钧,赵秉钧也就是在这一年,创办了京师警察学校。

作为京师警察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十九岁入学的赵吾君,曾是多么的风华正茂,曾是多么的成绩优异,光辉耀眼,以至于两年后毕业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光荣毕业,连毕业证书,都是赵大人亲自发放到他手中的。

毕业后,他回到上海,凭着上学期间的优异成绩,顺利地进入了英租界总巡捕房,跳过军装巡警一级,直接以便衣巡警的身份入职,并开始参与侦破案件。

五年来,他靠着灵活的头脑、缜密的分析推理能力,不断侦破大案、要案,一跃成为英租界总巡捕房最为出色的探员,并被人称为“神探”。

当上司把沈杏山之死的案件交到他手上时,他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时有些迷乱。

沈杏山,沈爷,他自然很熟悉,中央巡捕房资格最老、地位最高的探目,英租界著名的毒枭,大八股党的首领。

在他眼里,沈杏山就是警界的败类,巡捕房的毒瘤,他从心底里,耻于与沈杏山这种人为伍。

当初,听到沈杏山的死讯时,他心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痛快,不知是哪条道上的英雄好汉,做出了这种大快人心之事。

痛快之余,他也有些惭愧,他何尝不知,他每月领到手里的常例,有一大部分都是沈杏山上交的,里面有多少黑钱,有多少昧着良心的钱。

可是,他不拿行吗?

记得他刚入职的第一个月,上司把常例发给他时,他可是强硬拒绝了的,可转过头来,警务处长就找到他,把他一顿臭骂,明确告诉他,如果他不收常例,就是与整个巡捕房为敌,让他趁早滚出巡捕房去。

他心情沉重地收下了常例,他知道,这笔钱一拿,他就离他的正直警察之梦,彻底地渐行渐远了。

有了第一次,自然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他也习惯了这笔薪水之外的巨额收入。

痛快、惭愧过后,他也有些愤怒,是谁如此不把巡捕房放在眼里,公然杀害一名警务人员,完全是在蔑视法律,蔑视巡捕房的办案能力。

带着复杂的心情,赵吾君开始了他的查案之旅。

沈杏山的案子并没有多么复杂,通过现场查勘,基本可以确定,凶手是事先潜入了他的房间,在他和相好欢好时,动手杀了二人。

而隔壁206的订房者,肯定就是作案者无疑了,他不仅没有办理退房就不见了踪影,而且房中还有一件血衣,这一切,都证明他就是凶手之一。

只是,赵吾君还不能确认,凶手到底有几个人,不过他倾向于是两到三人作案,这种凶杀,多半是会有人接应的。

在仔细地盘问了悦来旅馆的服务生后,赵吾君又收获了一条重要的信息,据服务生讲,订房者伪称要为洋行开会订房,前后来过两次,第一次,很可能就是来踩点。

更重要的是,订房者虽然说的是北京官话,但多少还是带了点儿三川口音,而服务生之所以敢确定此人有三川口音,是因为他的嫂子就是三川内江人,他在家里,早就已经听得习惯了。

凶手有三川口音,那就说明凶手很大可能是三川人,要么,是在上海很久了,要么,是临时来到上海,作完案就逃回三川。

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原则,顺着这一重要线索,赵吾君开始巡查英租界所有的旅馆、旅店,在查到东方旅馆时,他有了重大发现。

据东方旅馆的前台经理说,前一阶段,有五位三川来客在旅馆住了一个多月,登记的名字有两个,一个叫冉洪,二十多岁,身高较高,有1米75、76,职业不详,没有什么职业特点。

赵吾君立刻想到了悦来旅馆的订房者,此人的形象,与那个服务生讲述的,非常吻合。

另一个叫蒋大纯,三十多岁,看着像个商人,还有重要的一点,他们的房费是法租界杜公馆支付的。

而几人退房,也是疑点重重,先是走了两个人,包括那个蒋大纯在内,后来的三个人,在沈杏山横死当天,就不见了人影,连房中的衣物,都是第二天,杜公馆派人来退房时,才顺便拿走的。

听到这些,听到杜公馆,联想到黄锦荣、杜岳生正在和大八股党混战,赵吾君一下子全明白了。

黄锦荣、杜岳生想抢大八股党在英租界的烟土生意,沈杏山给与了反击,黄、杜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安排了冉洪等几个三川来人,做掉了沈杏山。

赵吾君不愧是英租界巡捕房的神探,沈杏山被杀死不到十天,就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窥破了案件的真相,可此时,冉洪等人,早已坐在了汉口开往双庆的轮船上。

但赵吾君不明白的是,那个叫冉洪的,怎么又扯上了申报,申报一位姓方的,曾打过几次电话给他。

于是,带着这个疑惑,赵吾君又找到了方进山。

聪明的赵吾君,没有提沈杏山的案件,而是以冉洪等人把衣服落在了东方旅馆为由,问起了冉洪。

方进山一介文人,哪里会有什么戒备之心,被赵吾君七绕八绕,就给套出了真话。

方进山的嘴里,冉洪是一位有志青年,关心国家大事,目光敏锐,头脑灵活,以“三川愚公”的笔名,先后在申报发表了六篇重要文章。

方进山甚至还热心地,把登有六篇文章的报纸,送了赵吾君一套。

赵吾君回去后,仔细地读了六篇文章。

看后,他不得不击节赞叹,好文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鞭辟入里,对五四运动的起因、走向,甚至未来发展,分析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