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传说
墨城坞,一开始并不叫“墨城坞”,而是叫作“墨沉湖”。这里其实有段有趣的历史传闻。
两宋时,墨城坞一带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勤耕农田。某几年里,墨城坞一带饱经酷夏之苦,河塘干涸,禾苗枯萎,可谓民不聊生。老百姓祈雨润田,日日盼时时盼,望穿“天”水,渴求老天开眼。可是整个炎夏没有盼得一滴甘霖,粮食绝收。地方官上奏朝廷,宋高宗赵构听闻百姓哀叹,也如坐针毡。正在心急火燎之时,宋高宗听闻宰相做了个神梦:“诸暨九江山有位神女,天子往祈当得雨。”宋高宗一听,急忙备好龙驹宝马,与诸谋将一起,直奔诸暨九江山麓。
一路上,马不停蹄,直奔到麻车阁地段进入洞桥头这个小村落的时候,宋高宗看见路边的小水沟水渍潮润,路面微湿。宋高宗激动万分,吩咐随身侍从沿沟寻溪源。小沟曲曲弯弯,伸向山涧。涧边荆棘覆盖,荒草丛生。宋高宗弃马步行,在崎岖的山涧边走走停停,遥见丛林深处有间小茅屋披草而卧。宋高宗内心纳闷,加紧步伐向上走去。却见茅屋门前,一村姑临门转轮,纺棉捻纱,神情自若,旁若无人。纺纱木轮子“咿哪嘟噎喳”作响,涧响、鸟鸣、虫叫,再加上村姑灵动劳作的身影,一时令宋高宗惊诧而呆定。他站在村姑身后,目睹村姑恬淡平和的姿势,一下子忘了自己前来的目的。“姑娘家有水喝吗?”宋高宗终于因口渴而打破一片寂静。
村姑转身,纺纱木轮声停。她起身擦了擦衣襟,掸去身上沾染的棉花末子,便径直走进屋内。不一会儿,村姑捧着一碗水,来到宋高宗跟前。宋高宗终于看清村姑真容:端庄素静,温文尔雅,眉目清秀,面色桃红。宋高宗出神冥想:这山里头有金凤凰,可是作为天子的我竟然浑然不知……
“客官请喝水。”村姑的声音如仙乐入耳,令人心花怒放。宋高宗接过水碗,却不禁纳闷。
“客官为何不喝?”村姑发问。
“这……这……”宋高宗手指水碗又指指口干舌燥的旁人。
村姑神会,于是面带微笑,左手微扬,轻轻一挥,从发间拔下一支精致银针,接过水碗,往当中一划,随即一碗水似泾渭而分明,一道显痕横于水碗中。宋高宗目瞪口呆。
“姑娘莫非是仙女下凡?”他双手恭敬而垂,躬身道,“请仙姑救救世间受难苍生,施仙术降甘霖普救吾朝子民!”
说完,虔诚下跪,众人呼声四起,纷纷叩头。仙姑慈心已起,腾云驾雾,只听空中传来“请回去……”的回声,宋高宗大喜,忙起身带领侍卫向杨高坞而去。刚出杨高坞桥,回头见山坞里黑云密布,团团汇聚,宋高宗急忙配马上鞍,策马离开,自此这桥也唤作“配马桥”。
宋高宗边催马直行,边观察天上气象。只见大雨滂沱而下,雨尾随马后。马疾速驰行,雨便疾速如注,而马缓缓前行,雨也跟着慢条斯理。这样宋高宗跑了百余里,大雨便也跟着宋高宗的马下了百余里。然而,这场雨的颜色却是墨乌的,从杨高坞起方圆百里的农田、山溪,都被这场墨雨染得乌黑一片,溪水、墨雨汇集于坞边的木陈湖。后人便唤木陈湖为“墨沉湖”,后又作“墨城湖(坞)”。
至于为什么宋高宗求得的是一场墨雨,也缘系那位作法的仙姑。
原来那仙姑确实是神仙下凡,她是玉皇大帝最小的外孙女。当时,她听闻宋高宗诚心求雨,便急忙来到玉帝殿前,她连唤玉帝数声外公,玉帝却沉浸于案牍之中。仙姑见玉帝不理她,一时性急,便走到玉帝案边,将案上砚台打翻。顿时飞墨四泻,落入凡间,刚好下在杨高坞一带,于是将这一带染得墨黑一片……
然而,这场墨雨却拯救了当时深陷困境的百姓。雨泽大地,庄稼也喜获丰收。百姓听闻是宋高宗求雨、仙姑施法,于是便在如今的江藻墨城坞洞桥头(麻车阁一带),当时仙姑赐水的茅房边建了一座庙,称“孙姑庙”(玉帝外孙女之意),后又改为“圣姑庙”。因这一带香火鼎盛,于是改为“圣姑殿”,此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火旺盛。
而墨城坞一带的村民,因袭这样的传闻,逢节过年,常常去圣姑殿祈福祝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