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嫁人,吴建国
50年代,国家启用粮油布票。居民购买粮油布匹需凭票购买,票证成为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凭证,催生了票证黑市和人们为票证奔波的生活场景。
1958年,实现合作社。开始记工分,吃大锅饭。农村开始实行合作社制度,农民们集体劳动,按照工分分配收入,吃大锅饭,这一变革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60年代,百货公司风靡。百货公司成为城市中的热门场所,商品琳琅满目,销售员和工厂员工因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备受羡慕。
1968-1978年,知青下乡。大量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劳动,体验农村生活,这一经历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70年代,1973年,杂交水稻问世。解决温饱杂交水稻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三转一响嫁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成为当时婚姻嫁娶的必备嫁妆,象征着家庭的富裕和幸福。
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无数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通过努力学习,争取进入大学深造。
也是这一年,从上海来的江禾带着她的嫁妆' 1万元与 7个大箱子',嫁给了苏州的一个棉纺厂的工人。他二婚带娃。
而江禾则是军人家庭出生,父亲是首长,母亲是清华的老师,大哥二哥也是在军队里当兵。过继给表舅的三哥是知青,在她嫁人的前一个月已经下乡了。
而江禾自己也是高中老师,从北大毕业。现如今也才 27岁,按理说这条件不应该找一个已经 30岁的二婚带娃的男人。
但,奈何江禾自己不争气。到了年纪要嫁人的时候,挑挑捡捡的,不是这个不满意,就是那个不满意的。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学历高又温柔又尊重人的对象,结果人家是个愚孝的,每次人家那个妈一发话,他就什么事都乖乖照做。一点也不考虑江禾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他们家里重男轻女,为了让他们的宝贝儿子留在城里,不仅让他们的女儿替他们的宝贝儿子下乡,还想让江禾的家里出力。
而且大言不惭的说“只要你们家把我儿子这事摆平了,我们允许你们女儿婚后第一胎生女儿”
这话一出,不光江禾被气到,连江父江母都被气到冒烟,更不用说江大哥和江二哥了。
最后这家人被江家赶了出去。后来江母拖了关系,才找到了一个二婚带娃的男人。
江禾一开始并不想见他,因为她已经有点抗拒相亲了。但架不住江母的怒吼,江禾才不情不愿的去见了一面。
但,也就是这一面。江禾就迅速决定与他结婚。只因为他太符合江禾的要求了。
无不良嗜好,父母也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本人有娃,正好江禾也不想自己生孩子。而且他本人是个耙耳朵(怕老婆),人又老实。
江禾对他很满意,而江父江母不干预她的选择。所以,在'二婚带娃'的吴建国带她回老家见完父母后,两人就领证结婚了。
婚后,江禾的工作也调到了吴建国的家那边的重点高中'一中'当老师。
也是在吴建国和江禾两人结婚后,棉纺厂分给了两人一套房。是真的一套房,还带着院子的那种。而不是向其他家,一套房中间用东西隔开,分成两个房,让两家人住进去的那种。
目前,江禾就在忙着收拾东西搬家。而吴建国则是去他爸妈家,把他的女儿吴姗姗和儿子吴小军接回来。
—
补充:
江父:江伟
江母:徐丽华
江大哥:江卫国
江二哥:江卫东
江三哥:向文(过继给表舅了,但和亲生父母关系很好)
另外,江禾能有一万块钱的嫁妆,是因为江母家里有钱,并且江禾偷偷把系统,每日签到的钱给放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