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推动攀西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在攀西民族地区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仍有不少贫困地区脱贫成果还很脆弱,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这些地方的脱贫攻坚成果。攀西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与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战略在内容上更全面,内涵更丰富,层次更高,目标更大,这也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为此,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才能确保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各项改革发展目标。尤其是攀西民族地区等刚刚完成精准脱贫的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再加上地域、基础等原因,其难度更大。

对此,在战略导向上应做到“四个坚持”。第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对“三农”问题的领导。这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川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攀枝花市委、凉山州委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新时代党的农村工作精神,在协调发展中统筹攀西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第二,要坚决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和政治任务。第三,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重点规划,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活力,激发村集体的潜能,在保持对自然生态地域特色尊重的前提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及美丽宜居康养小镇的打造。第四,坚持以民为本,较好地保证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增强农民获得感。

1.1.1 产业兴旺是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

产业振兴是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是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内的全面系统过程,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攀西民族地区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积极发展农村产业。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鼓励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振兴是攀西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近年来,攀西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然是一个艰巨任务。因此,有必要推动攀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成果。一方面,推动产业振兴可以保证贫困人口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要主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推动产业振兴可以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政府应主动发展农村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攀西民族地区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着力推动农业产业振兴,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是当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过去,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农民温饱,现在则要以全面振兴乡村为引领,将巩固脱贫攻坚与促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价值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主要奋斗目标。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政策措施,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攀西民族地区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变。为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建立完整的政策措施,促进攀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要创新和健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破解种地难题,构建新型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全面振兴。另外,还要发挥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健全产业支撑体系,注重旅游、文化、康养及其他特色产业与产品,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等。

产业振兴需要从单纯追求产出向追求质量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转变,从农村产业单一发展向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产业繁荣不仅是发展农业,还需要不断丰富新型农村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提高供给质量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质增效,从而实现美丽农村的目标。在“三农”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的前提是产业振兴。党的十九大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充分体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攀西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发展仍面临区域特色和整体优势不足、产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竞争力弱、效率增长空间小、发展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一核心。亚热带干热河谷的特色农业,适宜居住和保健的自然禀赋,是攀西民族地区最具特色的优势,应成为实践的重点和突破口,真正打通攀西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攀西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1.2 生态宜居是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起点和基础在美丽乡村。生态振兴是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生态宜居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振兴应有的责任。攀西民族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广大农村的最大优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民族村社,突出了新时代对生态的重视、文明建设与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态宜居的内涵包括自然、社会、人三个层面,外延则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协调统一、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生态宜居性已超越单纯强调单一生产场所的整洁,在农村建设中注重探索生产、居住、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内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生态宜居遵循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融入现代产业体系。生态宜居的核心是以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是生产场地、居住家园、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复合型“村社化”道路的实践和路径示范。要加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强水源地和饮用水保护,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等。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实现物质财富创造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开辟出一条具有攀西民族地区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真正实现美好富裕生活的基础。一是因地制宜,挖掘当地乡土资源,打造美丽乡风村貌;二是注重传承传统民俗民风。

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少数民族自然生态文化,引导少数民族融入现代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必须处理好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关系。结合当地自然禀赋和产业现状,努力建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以绿色旅游为特色的绿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新农村形态。同时,生态文明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的内涵是生态文明,文明建设是根本。此外,搞好农村生态管理也是有效管理农村的重要环节。有效治理必须包含有效的农村生态治理制度机制。生态振兴是攀西民族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具体实践,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进而形成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坚决推进,让攀西民族地区美丽乡村看得见,乡情留得住。

1.1.3 乡风文明是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

文明中国根在文明乡风,文明中国要靠乡风文明。攀西民族地区要实现新发展、彰显新气象,传承和培育乡风文明至关重要。当前,乡风文明的培育与传承,对于提高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综合实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重视乡风文明的培育和传承。培育乡风文明,就是通过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情操培养和道德行为引导,形成良好的乡村风貌。

乡风文明以家庭建设为基础,以家庭教育和家风教育为培育。乡风文明与家庭文明相辅相成,家庭和谐、乡村安宁、家庭幸福是乡村宜居的前提。家庭文明也是一种地方文明。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提供知识,陶冶美德,提升精神境界,创造文明作风;良好的家风能弘扬真善美,抑制虚情假意、邪恶丑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倡导和实践攀西民族地区的文明乡村风貌,可以有效净化和滋养攀西民族地区的社会风气,培育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土壤,促进对乡村的有效管理;可以促进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生态家园;可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形成社会创业氛围,促进攀西民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可以丰富攀西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巩固精神财富,达到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

要推进攀西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就要大力保护和传承攀西民族地区农村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深入研究和解读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在实施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地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鲜明、大众化的民俗文化,可以成为新时代美丽宜居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广大农民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党在新形势下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在中国文化中,民族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相互辉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和灿烂光芒。挖掘攀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是激活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在动力的关键。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农村的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维护各民族团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多元民族文化。要在尊重少数民族历史、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现有序发展,合理利用。积极探索和合理开发利用地方民俗节日和旅游项目,打造“非物质遗产”品牌。要全面保护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做好民族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创造性融合。

加强和完善家教家风工作机制,从丰富的民间家教家风资源中剔除过时陋习,将良好的家教家风内化到农民行动中,创新发展农村家庭文化新模式,通过创建“三村”示范工程,为培育良好的家教家风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传承弘扬优秀家教民风长效机制,积极在学校、课堂开展家教民风活动,积极创作反映良好家教民风的优秀艺术作品,在实践和细节上落实文明乡风建设。

1.1.4 治理有效是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保障

要有效治理攀西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为促进乡村稳定和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障,必须改革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社会治理并没有同步得到改善和完善。只有在攀西民族地区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才能为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好生活提供有序支撑,才能真正推动攀西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区域与社会的有效整合,激活乡村治理的现有资源,将效率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平衡乡村自治实施以来乡村社会面临的矛盾与冲突。

组织振兴为攀西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当前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基层党建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基层组织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和挑战严重影响了攀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攀西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每个村级党组织既要发挥对党员和村民的教育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对普通村民的传递、组织和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要继续在农村培育良好风气,规范行为,巩固民意;还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有效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要实现有效治理的最大目标,乡村治理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凡是有助于推动攀西民族地区农村有效管理的手段都可以运用,即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不再单纯强调乡村治理的技术手段,而忽视对治理绩效和农村社会秩序平衡的追求。当前,攀西民族地区需要重视乡村治理手段的优化和创新,特别是“人”因素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这既是进行有效乡村治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整合,既激活了村民实行自治以来积累的现代治理资源,又始终坚持依法治村的底线思维。利用乡村社会的持久优势和传承下来的治理要点,推动形成互补、多元、融合的局面,构建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因此,推进农村善治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治理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自治、法治、道德是否健全完善,取决于自治、法治、道德是否深度融合、有效契合。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对乡村自治、法治、道德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攀西民族地区“三位一体”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例如,探索农村社会制度创新的嵌入机制,将村民自治制度和村规民约嵌入国家法律法规和村社民俗中,通过村社自治、法治与道德的高效耦合,促进乡村社会的高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