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养育:培养自驱、坚韧、有爱的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积极养育的核心是关键陪伴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教育梦。

身为父母,大家都渴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长,父母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来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全职妈妈越来越多,教育成本越来越高,许多家庭都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来帮助孩子成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就从过去的“散养时代”进入了“圈养时代”。“圈养”意味着孩子在有限的空间里被父母管得死死的,美其名曰“正面管教”,事实上却是全面管制,甚至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结果是家长越管越焦虑,效果更是适得其反。

随着教育变得越来越“卷”,父母的期待也变得越来越高,“撒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比比皆是。结果是,学习占满了孩子的时间,搞得孩子身心俱疲。本来玩是孩子的天性,现在玩倒好像成了一种罪恶。特别是眼下出现的休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比如,玩游戏或其他兴趣爱好,父母大多以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给限制了;另一个是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却被要求“玩命做”。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就是“内心冲突引发精神障碍”。而孩子每天疲惫不堪、成就不足、焦躁不已,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快感缺失、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招鲜”的功夫。我在很多场合呼吁:中国的青少年或者学龄儿童不缺正面管教,缺的是关键陪伴。何谓关键陪伴?就是有质量的陪伴。具体地说,陪同不等于陪伴,看管不等于陪伴,说教不等于陪伴,物质满足不等于陪伴。那么,怎样才算关键陪伴?就是在关键的时刻给孩子提供有效和有意义的陪伴与引领。总结起来就是:管教孩子严格而不严厉,关爱孩子宽容而不纵容,培养孩子自信而不自恋,规劝孩子明确而不啰唆;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为孩子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给孩子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算做好了关键陪伴呢?我在《关键陪伴》一书中强调了五大要点:理解孩子讲心思,尊重孩子讲策略,批评孩子讲时机,敦促孩子讲努力,勉励孩子讲自信。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张轩溢恰好给出了非常生动的注解和真实的案例。

轩溢是我哈佛大学的校友。他的人生经历很特别。他穿越生命的重创和低谷,振翅高飞的精彩历程令我钦佩!在我看来,他今天的优秀与其家长的关键陪伴密不可分。我特别想借此书的案例,分享我的“孩子三拥有”的观点:让孩子拥有自主权、话语权、决策权。一般来说,父母都是爱子心切、望子成龙,但时常是好心办坏事,过度陪伴孩子很容易导致父母管控过多,期望每件事都为孩子打理好。这种直升机式的家教缺乏对孩子的基本尊重,它将毫不吝啬地关爱孩子变成了毫无界限地掌控孩子,表面上付出了很多,但效果不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由3岁时的“相看两不厌”变成了13岁时的“相看即生厌”。

做智慧父母,要有个觉察,凡是涉及孩子的事情,要学会跟孩子商量,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才会更配合。换言之,我建议家长要学会“三放求三自”,即父母对孩子放手、放心、放权,孩子才会自律、自主、自信。在这本书中,轩溢描述了从小到大,从家庭生活的细微小事,如点餐、玩耍、写作业,到人生比较重要的选择,如申请大学、选专业等,他的父母是如何践行“三放求三自”原则的。一个在家庭中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会在学业、兴趣、志向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上,展现出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稳定内在,以及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之上的自信。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那么什么是内驱力?简单地说,就是孩子愿意做事情。内驱力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经过后天训练的。孩子有了内驱力,做事情才会心甘情愿、热情高涨,其过程可能是艰难的,但孩子内在的状态是喜悦的,这样事情才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在这当中,我们必须承认,内驱力是有个体差异的,而个体差异的背后是多元智能的差异,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智能特点,帮助孩子一起探索发自内心喜爱的兴趣,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独特的爱好,完成由“兴趣”变“志趣”,由“志趣”变“志向”的三级跳。

就人本主义心理学而言,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拥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在这本书鲜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很好地扮演了支持者、陪伴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发掘了自身的优势,并激发了其内在能量,孩子也最终形成了内驱力。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答案就是要顺着孩子的天性,让他做他愿意做的事情,让他找到心流体验。轩溢曾非常爱玩游戏,父母顺应了孩子的兴趣,借此培养了孩子的契约精神和自律能力,还把“打游戏”的思维能力迁移到了实现学业的各个目标上,让坏事变好事,这就是关键陪伴的突出表现。

家长还要以“爱商”的教育方式陪伴孩子。所谓“爱商”,这里指的是“爱”与“商”。爱,指的是心理学所讲的爱,转化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成长,他就会具有安全感。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强大,有坚实的底气应对生活的挑战,容易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轩溢的求学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或遇到的典型事件其实也有代表性,都在大多数孩子身上发生过,比如书中提到的沉迷游戏、来自老师的批评、成绩下滑、校园霸凌等负面事件,甚至在初上大学时因跟不上学业萌生过退学的念头。这些都是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个拥有懂爱的父母、被爱充分滋养的孩子,就有能力快速转变,勇敢且坚韧地迎难而上,最终赢得理想的结果,实现了自我超越。

再说说“商”。“商”是指有事多跟孩子一起商量、商议、商定。家长要放下身段跟孩子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有效沟通、理解孩子。当父母真正能理解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愿意配合。轩溢从小就有个心愿,希望能架起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父母走近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意图,看见孩子背后的正向动机,更有耐心和爱心去对待孩子。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彼此体谅,就变得特别重要。孩子是多么渴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很好地度过人生这段特殊时期,发展自己、成为自己!轩溢几乎在书中的每个章节中都细致刻画了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他的父母是如何通过“爱商”来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是如何让他感受到父母的陪伴没有功利性、父母的教导是严格而不是严厉的,从而使他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此外,轩溢的父母善于在稀松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优点、特点和亮点,帮助孩子从自身找到力量、建立自信,并透过梳理孩子的成果里程碑事件,在孩子心中点起一把火,支持孩子从兴趣发展出志趣,从志趣发展出志向。这些关键陪伴的具体做法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这本书通俗易懂,在个人成长故事的娓娓道来中,结合了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轻松阐明养育逻辑,值得一读。

轩溢不只是我的校友,更是“00后”年轻人,为此我深感欣慰!衷心期待有更多优秀的青年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家长朋友们,一起来关注青少年幸福、快乐、健康的成长,共同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让陪伴孩子成长不只是家长的职责,也能成为家庭的乐趣,让关键陪伴为家庭教育圆梦!

是为序!

 

岳晓东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2024年夏

 

岳晓东,获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任教,2020年7月获聘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香港心理学会会士、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分会首任会长。研究方向包括健康心理学、创新心理学、幽默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在国外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80余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4部、中文学术专著6部,任多家SSCI刊物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