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哒哒的柴
在我们村,砍柴都是家里的小孩去,小孩们背着篮子,用篮子装柴,进行着特殊的“比赛”.......
我记得那年我已经上着二年级了,但是身材依旧很矮小,我们村里像我一样的小孩有好几个,他们也会背着篮子去砍柴。我们会约一起去,带上零食,背着篮子,拿着刀。我们家人只会提醒我们一句:让我们小心刀,因为对于我们带刀去砍柴这件事,他们还是蛮放心的。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土生土长的云南农村孩子都懂事得早吧。
我的伙伴加上我一共是四个人。有一个小女孩叫梅子,性格非常开朗,她的笑脸随时挂在脸上,两个酒窝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灿烂,脾气自然也是很好的。另外两个是一对亲兄弟,大哥叫大华,弟弟叫小杰。他俩关系非常好,当然,不排除有时候因为一些事情互骂和打架,但是小孩子的吵架没什么大不了,过一会儿就没事了。我们四个是好朋友,也是好“柴友”,每天的活动也就是砍柴。
我们在山上有固定的砍柴点,也是我们玩耍的地方。我们用柴和叶子搭棚子,下雨或歇凉都非常方便。我们砍柴会分趟数,篮子满了就一起背回家,又一起来,这期间我们的零食就放在棚子里面,所以棚子也算是我们的一个就餐的地点。梅子是女生,很容易累;小杰还小,力气也小,所以更多时候是我和大华帮他们砍柴,让他们坚守阵地。我和大华两个人拿着刀,看着干枯的树枝,再把树枝整齐的堆起来,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再将树枝分给四个人,小杰力气小,因此背得少。梅子是女生,本想着让她少背点,但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一个女孩子却和我、大华背得一样多,这一点我很佩服梅子。
一天最多可以来回四趟,就是砍四篮子的柴,最后比较家里谁柴堆的柴多,一般都是大华的多,因为他和他弟弟小杰是放同一个柴堆,其次是我和梅子。天气晴朗,我们就会约着去砍柴,有时天气不晴朗,起了大雾,我们也去,同样带着吃的,带着刀。
如果你路过坝山,你就会听到刀砍在柴上的哒哒声,断断续续,响彻云霄。这声音穿过山头,穿过山涧,饶过村头大树,成为我们劳动的见证。
当然,也会有很头疼的时候,梅子和大华容易吵起来。
有一回我们正在砍柴,梅子和大华说:“你们家的狗一天到晚都在撵我家的猫,你怕是注意一下”,梅子估计也是随口一提。“难道让我去和狗讲道理吗,我也没办法,你家猫天天来蹭吃,我家狗也是在守家嘛”,大华感觉有点莫名其妙,他认为是梅子在挑事。聊着聊着他俩就开始吵,小孩子吵架必定伴随哭闹。他俩谁也不让谁,一个叫得比一个大声,叫着叫着就变成了哭声。一瞬间,山上的哒哒声变成了哭声,响彻云霄,小杰在一旁不敢讲一句话,只是在那里咬手指头,我就成了他俩的中间人,梅子让我站她那边,大华和我讲哥们儿大道理,让我站他那边。于是我就成了劝架的人,充当长辈。我拼命说服着二人,安慰着他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说服,两个人终于不吵了,继续干活。干着干着,他们因为一个相视一笑就又和好了。小朋友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都说夫妻之间床头吵,床尾和,那我们就是山上吵,山下和了。
这也是大人们放心让我们自己去山上砍柴的原因,我们闹矛盾可以自己调和。我比他们年龄大一点,自然要照顾好他们。我们砍柴也遇到过下雨,我们就会把柴放到的棚子里,刀也放进去,我们空着手迅速跑回家,不能留在棚子里,因为如果雨下大了,山上还是不安全。有一次下大雨,我们就这样做,迅速回家。大华在前面开路,梅子紧跟其后,我在后面背着小杰,不然他跑不过我们,会掉队。
就这样,我们组队去,组队回,一起砍柴,累了休息,下雨排队跑回家。回家煮晌午,轮流煮,今天去我家,明天去他家....
现在,很难组起来这样完整的小队了,我来省城上了大学,梅子变成了一名幼师,大华在我母校读高中,小杰在我读过的初中学校就读初中,每个暑假才能聚在一起,但是味道没有了。
但坝山哒哒声依旧,哭声也依旧,还会有一个个小草棚,里面有吃的,若遇到下雨天,还会看见一排小孩跑回家,偶尔看见有一个较大的孩子背着更小的一个,这些小孩有时是四个,有时是五个,我们村的孩子砍柴的传统终于是传下去了,只是他们身上多了一个物件---手机。
那没有手机的纯友谊怕是不会在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