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学霸:我的知网通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睁眼就在烧炉

夏夜,沉闷燥热。

晚十点,鄱阳科技大学物理综合实验楼,拐角处的一间实验室还亮着灯。

沈周待在实验室里,麻木地磨样品、烧炉子,对烧出的材料测电阻、测磁性、测热容……

把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再重复上述过程。

若是有人提前告诉他,他会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沦落成为一间老破实验室里的可悲烧炉工,他定会嗤之以鼻,挥挥手把那个人撵滚蛋。

但是现在,他只能捏着鼻子做一些哪怕高中生经过培训都能做的活儿,指望撞大运烧出块好材料,帮他攒出篇论文,发期刊毕业。

其实他不是化工材料专业的研究生,而是搞凝聚态物理的。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在做理论方面的研究,改进模型、优化算法,而且眼看就要取得一些值得一提的成果,为他今后的研究生涯积累科研资本……

然后,他的导师钱老就发生了意外,在家使用电脑时不幸触电身亡。

钱老在国内没有多少亲人,作为他手下唯一的研究生,沈周帮忙操办了钱老的葬礼,前前后后跑了一个多礼拜,还没来及歇口气,就被学校迫不及待地塞到另一位导师手下烧炉子。

烧炉子、测材料、水论文。

别说,烧炉子大概是凝聚态物理专业最容易水论文毕业的一个方向。

但沈周读研并不是为了水文凭,而是颇带着些学术追求的,他脑子好,虽说比不得天才般的聪明,但也在某个独特的方面天赋异禀——

那就是理解能力极强,无论教材还是文献,他只需通读一遍,就能掌握其中所有的定理、证明以及实例应用。

但缺陷就是,尽管在理解上毫不费力,但他思维不够活泛,无法很好运用理论,以至于面对教材后边的普通习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

但对于那种极为复杂困难的问题,当别人对着答案抓耳挠腮直呼看不懂的时候,他就能轻松看懂,并且迁移到其他同类问题中。

通俗点来说,他是“抄袭与山寨”的王者,却在原创方面有所欠缺。

沈周读研,一是觉得不能浪费自己的天赋,想在物理学中真正做出点什么来;二则是想突破自己,期望将自己死板的思维锻炼得活泛些。

考研时,他的目标院校就是华五重点高校,而非鄱阳科技大学这所普通一本。

以笔试高分入面后,他以为自己稳了,谁知面试当天突然重感冒,咳嗽不停,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再加上有几道面试题出得比较“灵性”,他头脑晕晕胡乱答了两句,随即就被刷了。

由于面试时间太晚,匆忙调剂时已经没剩下几所可以接收的院校。

他本都准备放弃去找工作了,却意外与钱老取得联系,最终调剂到这所鄱州科技大学,成为钱老手下的研究生。

钱老是凝聚态物理理论方面的大牛,曾在国内顶尖大学执教,因为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才被下放到这所普通一本来。

沈周有心气、有理想,如果不是钱老相邀,他是不可能愿意到一所普本大学浑噩度日的。

幸而,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钱老手下度过了极为充实的研一生活,成功选定课题方向,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小进展。

随后一场意外,彻底搅乱了他平淡而充实的科研生活。

学校给他安排的另一名导师“马导”,是个彻头彻尾的材料派,每天指示手下的研究生烧炉子、测材料、水论文,竟也能达成学校给他的指标。

马导毕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手下能出一个气运爆棚的研究生,给他烧出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好材料,投中nature或者science,再乖乖把一作贡献给他这个绝世好导师。

马导数学基础了得,尤其对概率论奉为圭臬——

他坚信锅炉工越多,烧出好材料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沈周刚进他的实验室,就被安排了烧炉子的活儿。

至于沈周以前的研究课题,马导看不懂也不会看,只勒令他丢进垃圾桶,三令五申不许他再捣鼓什么算法模型,专心烧炉子就成。

“小沈啊,你家里又没矿要继承,想东想西不如考虑点实在的。你就跟着我好好搞材料,等横向谈下来,肯定有你的一份。”

横向课题是高校教授的一大创收来源,跟着横向资源丰富的教授,研究生也能蹭口汤喝。

但是马导……还是算了吧。

信他能拉来横向,还不如信自己能在实验室这台老掉牙的马弗炉烧出魔角石墨烯。

沈周一边看炉子、一边叹气。

仿佛马弗炉里正在烧灼的不是试管与材料,而是他支离破碎的学术梦想。

罢了,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马导有句话说对了,他家没矿,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想点实在的,好好烧炉子毕业,拿着研究生文凭,找工作好让人事给多加几百块钱。

“诶,沈周,我先走了。你走时记得把实验室打扫打扫,垃圾带扔了,不然明天马导看到,又要发火。”

肩膀被拍了拍,一阵开门关门的动响过后,沈周成为这间实验室唯一的留守人员。

实验室仪器有限,而马导手下民工众多。

僧多粥少,他们只能排队等炉子用,沈周是最后一个来的,而且还不是“正统弟子”,自然受到排挤,连今年刚入学的研一新生都比不过,只能最后使用炉子。

这就是他大半夜还要留在实验室里的原因,而且白天还要正常打卡考勤,一天十七八个小时熬着,惨得很。

实验结束还有段时间,沈周百无聊赖地守着炉子,视线不经意落到自己工位一台用了有些年头的笔记本电脑上,心中一动。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打开电脑,先扫几眼自己之前的半成品论文,接着顺手点开知网,按时间排序,想看看相关领域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新成果、新发现——

“结构子数学在XX模型上的应用”。

页面首行,这篇论文飘蓝的标题迅速抓住了沈周的眼球,XX模型正是他之前的研究对象,而结构子数学……

沈周自诩数理基础扎实,但对于“结构子数学”,还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怎么,在他埋头烧炉子的这段时间里,数学界那群脑子飘在天上的仙人又捣鼓出新东西了?而且居然还是具有应用价值的。

沈周稀奇了一下,没有多想便点开论文——

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