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79,从退婚开始发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人参到手(求追读)

爷俩回屋把枪和刀、干粮都带好,告别任希之就向着大山进发。

虽然是进山挖参,但是深山里面情况错综复杂,遇到点特殊情况,刀和枪都是能救命的东西。

同时放山必须要选好日子,不选初一、十五,也不选初四,要选最后带三、六、九的日子。

今天的日子特别好,八月初三。

“爸,咱爷俩最终的目的地是大铧子山,那有大参,就看咱俩能不能手到擒来。”

秦正指着远处的山头说道。

“行,这次你主导,我副手,你说去哪就去哪。”

秦景和答应道。

上山第一步,拜山神老爷。

完事之后,俩人就向着远处开拔。

在早些年,还有专门的参帮,就是指着放山挖参赚钱。

这些人可比进山打猎的还要苦,春天进,等到腊月里土地完全冻实了,才会下山。

过完年出不了正月十五,就又得上山,常年不在家。

这就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总有人趁虚而入。

好多参帮人家妻离子散都算好的,伙同姘头杀人越货的更是不在少数。

而且挖参也不容易,小的不值钱,大的有时候还有野兽在附近,危险系数不小。

在现在这个季节,参籽成熟,红艳艳的十分显眼,是名副其实的一点红,所以这个时间进山的人也是最多的。

等爷俩到达大铧子山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了。

“爸,咱俩也别太深入了,就在这十里左右寻摸寻摸,先搭窝棚吧。”

父子俩动起来,一人砍树杈,一人找干草树皮。

半个小时就把窝棚搭好了,规模完全够两个人居住,但是比上次他自己的速度快了很多。

忙完这些,吃饭休息一阵,俩人就正式开始放山。

父子俩一人手持一根索宝棍就开始探索。

俩人一个比一个认真,目光不停的扫过周围的每一寸土地,花花草草也不放过。

吭哧吭哧巡视好半天,人参没看到,倒是扫到好几条蛇。

“儿子,不行咱俩换个地方吧,这啥都没有。”

秦景和小声言语道,这半天别说参了,连个影子都没看到。

“肯定有,在找找。”

秦正坚信自己的记忆力,只不过就是他俩现在没找到罢了。

得,秦景和不在言语,说了当副手,就干好副手的活。

父子俩闷头继续寻找。

这是一个磨洋工的活,急不得,秦正俩世为人,这点耐心还是有的。

“棒槌。”

忽然前方传来秦景和的喊声。

这叫做喊山,东北这边的传说中,人参是会成精跑的,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喊一声棒槌,把人参娃娃吓得一哆嗦然后就定在原地。

同时这也是一个信号,目的是为了告诉同伴,发现了人参。

“几品叶?”

秦正回应道。

“三品。拿不拿?”

秦正有些犹豫,三品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拿。”

他还是决定拿,希望这颗参能开门红,给之后的挖参之行带来好运。

“你来吧。”

秦景和退后一步,给秦正让出身位。

抬参可不是一个容易的活,需要经验足,手法老道的人来亲自动手。

这可不是像拔萝卜一样,硬拽出来。

毕竟人参的品相十分重要,即使品相极好,但要是抬参不当,价格会大打折扣,甚至十不存一。

这颗参还在大树旁边,就更是一个费力气活。

秦正先用手把人参周围的乱草还有树叶都清理干净,露出“盘子”,周围很多树根盘根错节。

这里不能用斧子这种东西,因为树根弹性的原因,会震坏人参,所以需要用锯将树根慢慢锯断。

一些稍微细点的树根和草根,再用剪子剪断。

这时候已经露出泥土,秦正拿出用鹿骨制成的签子,小心的拨开土层。

接下来就是整个抬参过程中最复杂、最需要细心的地方。

纯纯是瞪眼珠子的活。

从芦头开始一点一点捋着挖,这个过程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否则就会掉价。

而且挖到下层,还要用松散的泥土去覆盖已经清理出来的根须,保持根须的水分。

就这一个小小的三品叶,主根部分最多也就成年人的手指粗细,但要想完完整整的清理出来,没一两个小时也是不可能的。

秦正实在挖累了,想让秦景和接班,没成想对方直接摇头拒绝。

“你手巧,你爹我这擀面杖手整不了这玩意。”

秦正拿他老子也没办法,只能剜了一眼,表示抗议,然后坐在地上休息一会,起身再继续。

就这样,休息一会挖一会,如此反复,费了大半天功夫,终于是在天黑之前完整的将这颗参从土里给抬了出来。

慢工出细活,虽然只是三品叶,但经过秦正这一手,根须全部都完整存在,形体完美,没有一丝浪费。

主体跟小拇指粗细差不多,三指左右的长度,参须就长的多了,大概有半尺多,上面布满了珍珠疙瘩。

除去豆粒大小的芦头和叶子,秦正估摸着最多十克。

分量不重,但是形态还算不错,去国营店卖,怎么说也能卖一百多块钱。

给秦景和看了看,秦正就从旁边选了一大块新鲜的苔藓铺好,将人参平铺在上面,覆盖它原来根须部位的土,再小心翼翼的包裹上。

人参用苔藓包起来,就是活得。

苔藓潮湿,透气,不易干燥,用它来包裹人参,在合适不过了。

这种方式后世一直在使用。

这样既不会损伤人参的整体结构,还利于保险,可以让人参保持好几个月都不变。

秦景和拿来一大块桦树皮,俩人将苔藓包裹在其中,再用树皮当绳,好好捆扎妥当。

这还没完事,还要留籽。

俗话说,挖大不挖小,采株要留籽。

挖参这门行当,已经浩浩荡荡持续了好几百年,就是因为挖参人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秦正随手就把刚才采摘下来的参籽,撒在附近。

之后再进行最后一步,砍“兆头”。

秦景和在附近找到一颗高大的红松树,然后用索宝棍插在地上,用斧子在与棍子末端持平的树干上开始砍树皮。

在光滑的树干上开始做记号,左边刻下两道横杠,代表俩人,在右边刻下三道横杠,代表三品叶。

“兆头”即是为了警示后人,这里已经被采挖,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以获得大自然的庇护,顺利挖参,并平安返回。

天已经完全黑了,父子点了桦树火把就返回窝棚处吃饭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