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式 融媒建设
融媒建设模式,打造高校样本
一、建设特点
高校融媒体建设围绕着“融合—重构—创新”的理念进行。“融合”主要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重构”是指重构高校融媒体新闻生产机制及工作流程,实现选题及文稿、图片、视频等素材“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分级开发—全媒发布—深度评估”;“创新”指基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依托智能集成系统和优化管理机制实现高效运转。
1. 机构设立与人员配置
依托大学生在线、易班的实践优势搭建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成立“网络宣传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探索网络育人的工作机制。统筹学校院系单位门户网站、新媒体公众号、户外电子屏等,并纳入矩阵管理,最大限度汇聚网络“育人资源”。搭建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主导,以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为窗口,以央视频、人民号等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的聚合式融媒体矩阵。依托网络文化节形成“1+1+N”一横一纵多链条的健康清朗网络生态体系,用优质网络作品和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涵养师生网络素养,构建清朗网络生态。
2. 系统开发
以习近平总书记“四全媒体”理念为引领,不断提升聚合生产能力。开发基于融媒体新闻生产的信息系统,从策、采、编、播、发、管、控、馈八个关键节点进行结构优化,为融媒体新闻资源导入、产品开发、渠道推送、效果评价等提供支持。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从校内媒体全面融合、关联媒体双向对接、权威媒体深度合作三个维度进行业务布局,从一屏、六平台、多端口三个方面进行软件架构,把握新闻传播信息视频化、移动优先化、活动直播化的融媒体报道新趋势,打造“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融媒体中心软件系统平台。
3. 空间建设与资源统筹
依托院系和学科特色,积极建设融媒体分中心。融媒体实验中心打造联通主流媒体与高校的“智慧实验室”,以“中央厨房”概念为核心,构建“主流媒体—高校”“学校平台—院级平台”的协同融合研发模式,打造集合AR、VR等前沿媒体技术的智慧实验室。融媒体分中心可实现学科共建、成果共享;通过打通主流媒体与高校融媒体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路”,实现产、教、研融合。同时,作为新闻实践演练场,吸引跨学科、跨专业的师生融媒体工作团队入驻,通过对当下融媒体产品生产、云直播等技术的实操运用,产出一系列融媒体精品产品,培养出多专业协同创新的新型传媒人才。
二、困难与现状
高校融媒体建设面临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高校融媒体平台的定位分散
融媒体平台建设的定位主要还是信息发布和形象展示,虽然有报、网、微、端、屏、播等全媒窗口,但基本各自为营,内容生产和受众对象均有差异,未建立一体化的测采编发、审校评论等系统,数字接入和后台服务作为附加需求,并未纳入前期考虑。
2. 第三方技术介入安全风险高
在校园媒体建设过程中,免不了第三方接口的连接。一方面因为校内专业支撑存在分散性,如新闻媒体传播专业的师生不太擅长软件代码,专业计算机人员又缺乏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在第三方端口嫁接时,也存在技术、人员、审批、管理、监测等环节方面的安全风险。
3. 运营队伍和监管机制不成熟
融媒体中心主体工作仍聚焦在图文内容、视频产品、视觉形象等方面,对技术应用未针对性地展开培训,包括研发、维护、更新等。在整合校内队伍资源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
4. 与教学和育人融合深度不足
目前,校媒在数字化转型中,内容创作仍聚焦新闻资讯类或热点事件类,未与教学育人等环节深度融合,包括公开课程资源融通、教学咨询和反馈平台。
三、后续建设思路
1. 优化供给要求,打造价值引领内容生产模式
注重原创制作,强化自主创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平台间的整合、聚合和融合,加快从“借船”到“造船”的转变,打造与主流思想相契合的特色内容品牌和网络舆论平台,不断加强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2. 整合传播渠道,构建校园内外矩阵协作模式
整合校院两级资源,积极引导、培育院系等二级单位融媒体分中心建设,充分挖掘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多方面优势,并依托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学科,为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 发挥团队生态,升级专家师生多维智库模式
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各学科的专家和学生提供创新的实验场所。持续推动媒体智能化领域的联合研究,提升媒体智能传播的水平,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高传播的效率和精准度。
4. 完善激励制度,激发校园媒体创作动力模式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团队成员的新闻采写、编辑发布、传播效果等,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组织定期的团队分享会、学习讲座等活动,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创作能力。
5. 深耕网络育人,设置高校宣传品牌发展模式
打造新媒体阵地品牌。以“双微短视频”为抓手,加强策划、注重原创,通过讲述故事、深入推进短视频建设、强化互动性等举措,形成各类新媒体平台集群发展态势,扩大学校新媒体宣传的影响力。
6. 实施立体联动,创新融媒体多维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运用信息革命成果,从思维、空间、渠道、内容、平台、流程六个维度,构建从管理推进、内容制作到供给传播的全过程闭环式工作流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