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物品原理与全球碳中和解决方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3 中国碳中和进程取得的成就

(1)中国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根据IEA的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碳排强度持续下降,至2021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已降至0.45吨CO2/千美元,但在主要经济体中碳排放强度依然最高(见图1-10)。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测算,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累计少排放CO2约58亿吨;2011年至2020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根据生态环境部《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初步核算的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20年下降3.8%;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按2020年价格计算)比2021年下降0.8%。

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电占比高,大量工业基础设施标准还较低。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承担了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很重的生产部分。中国在碳减排方面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2)生态环境建设和碳汇能力提升。

①中国40年: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

中国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在森林和土地利用方面采取切实保护措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23年3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发布“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各类尽责活动262个。目前,中国森林面积为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为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0.32%。

②空气污染减排量:中国7年完成美国30年目标。

2022年6月14日,彭博社发布报道《中国7年空气污染减排量与美国30年减排量相当》(China Reduced Air Pollution in 7 Years as Much as US Did in Three Decades)。彭博社引用了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的数据称,2013年至2020年,八年内,中国空气中有害颗粒物的数量下降了40%,几乎相当于美国自197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案》之后30年污染程度下降44%的成就,这是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空气污染领域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得到国际舆论的认可,殊为不易。

(3)绿色能源占比快速提升与绿色能源技术发展。

①绿色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

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较2021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运在建核电机组77台、装机8335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二。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CO2排放约22.6亿吨。

②绿色能源技术产业世界领先。

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2022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CO2约5.73亿吨。

我国光伏行业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优势,产业配套完备、上下游形成联动效应,产能产量优势明显,这是支撑产品出口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创新,技术优势领先全球,为抓住国际市场机遇奠定了基础。此外,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2022年光伏组件出口量达到154.8吉瓦,相较2021年增长74%;出口额为423.75亿美元,同比增长65.45%,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20多个国家实现光伏平价上网提供了支撑。

中国风电产业覆盖技术研发、开发建设、设备供应、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等方面,一条国际业务链已基本成型。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2022年,我国新增风电机组出口(发运)容量为229万千瓦,累计出口(发运)容量已达1193万千瓦,出口设备已遍布全球5大洲共49个国家。

根据IEA发布的《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统计了截至2021年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能数据,包括海上风能、陆上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国的产能占全球比重均超过50%。海上风能产能全球占比70%,细分至塔筒占比53%,机舱占比73%,叶片占比84%;陆上风能产能全球占比59%,细分至塔筒占比55%,机舱占比62%,叶片占比61%;太阳能光伏产能全球占比85%,细分至硅片占比96%,电池占比85%,组件占比75%;电动汽车产能全球占比71%,细分至阴极材料68%,正极材料占比86%,动力电车占比75%,电动车占比54%;燃料电池卡车产能全球占比47%,细分至卡车占比45%,电池系统占比48%;热泵产能全球占比39%;电解槽产能全球占比41%(见图1-11)。

(4)特高压输电网技术和世界能源互联网。

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建成“14交16直”,在建“2交3直”共35个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线路总长度为4.8万公里;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1.4亿千瓦,累计送电量超过2.5万亿千瓦时。其中,中国建成了从新疆准东到安徽皖南1150千伏的工程线路,输送距离长达3300公里,是目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四项世界第一”(见图1-12)。

图1-11 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技术产能的全球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IEA报告绘制

图1-12 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疆段线路实景

2022年5月,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工程,累计向广东珠三角负荷中心输送云南清洁水电突破3000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8640万吨,减少CO2排放2.3亿吨,减少SO2排放166万吨,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83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20万吨。这对优化东西部资源配置,实现东西部资源互补,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抢占了特高压战略、技术、装备、标准的制高点。国家电网公司先后组织数十家科研机构和高校、20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500多家建设单位、几十万人参与特高压研发建设相关工作,累计攻克了310项关键技术,主导编制国际标准75项、国家标准788项。我国在特高压技术方面有绝对领先的地位,这将在今后的能源互联网革命和全球碳中和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发展。

中国一直在努力探索碳市场机制对全国碳减排的关键作用,在全国八个省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碳市场试点。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CO2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成交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为5088.95吨,总成交额为28.14亿元。其中,挂牌协议年成交量为621.90万吨,年成交额为3.58亿元,最高成交价为每吨61.60元,最低成交价为每吨50.54元,本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每吨55.00元,较上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44%。大宗协议年成交量为4467.05万吨,年成交额为24.56亿元。

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30亿吨,累计成交额为104.75亿元。2022年12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

图1-13 全国碳市场2021年、2022年交易数据

数据来源: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

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1—2月、11—12月成交量分别占全年总成交量的19%、66%。

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碳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机制形成碳定价后,每个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都将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企业的利润观,使低碳技术转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国际认可。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国际社会饱受压力。但中国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也收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提出“3060”目标后,包括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美国财政部原副部长蒂姆·亚当斯(Tim Adams),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原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Lord Adair Turner),法国经济财政部前部长埃德蒙·阿尔潘德里(Edmond )在内的众多外方专家均表示,中国的碳中和承诺意义重大,显示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负责任态度令人振奋与欣喜。

2023年2月21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由于其在全球合作及气候变化上的贡献,获颁“2022年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年度特别奖”。解振华先生代表中国出席历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协调各方立场,达成共识与合作方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解振华表示,这既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