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创作永无止境。她没有躺在奖状上沾沾自喜,很快又奔赴了下一个目标。
“初生牛犊不怕虎。”她迎难而上,无意中成就了许多个胜利荧屏的“第一次”——第一部纪录片、第一部电视叙事诗、第一个社会热点栏目。但内心深处,她从没刻意去争过“第一”,她追求的是“独一无二”的“一”。
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这些年来,胜利电视台的每一个部门都留下了她匆忙的身影。每一项流程,她都熟记于心,充满热情。每一次和工作的“热恋”,都使她的人生得到新的升华。新闻部的工作,练就了她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勇敢大气。专题部的工作,让她懂得对人性的细腻关照、对情怀的执着追求。在文艺部,编排大型晚会的工作让她像最优秀的指挥一样,能在众多繁杂事务中有条不紊地统筹协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同部门各司其职又团结统一在共同的主旋律下。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不同部门、题材的历练,她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最重要的是有思想和立意,作品才会有灵魂,才能为观众“留下些什么”。
电视叙事诗《雕塑·红布绳》就是在这样的构思中诞生的。该片成为胜利油田职工入厂教育的教材,获得山东省第二十一届电视艺术“牡丹奖”电视文学类一等奖。她带领同事们用心揣摩每一处衔接,精雕细刻每一个镜头,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广大观众。拍摄中她虚实结合,采用实景拍摄和资料还原相结合的方式,让朗诵者到员工艰苦创业、有胜利油田特色的场景深情诉说。后期采用极负厚重感的老镜头资料,展现井喷过程中党员戴上红布绳冲锋在前的英勇无畏精神。今日的抒情和往昔的追溯,通过音乐和诗歌交织在一起,节奏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感受老一辈石油人战天斗地的石油精神。许多观众表示,这样的展现方式让他们耳目一新,心潮澎湃。“不能低估了群众的审美。”她不喜欢做节目只求热闹、炫目,而是希望作品能跳出作品本身,拔高立意,用心灵去碰撞心灵。
“时针不停地转动,岁月敲打着心灵”,这是“感动胜利”颁奖典礼开场片中的一句解说词。丁冬梅担任了6届颁奖典礼的总导演,她有一项特殊要求——现场走台时对获奖人物的所有采访都不要彩排,让记者和采访对象在现场录制时进行真实、即兴的对话。通过现场采访的环节,人物不再是模式化的面具脸谱,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一个个鲜活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也拉近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筹备这样一场特别的典礼,在丁冬梅看来,除了节目层面的考虑外,更要体现对获奖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整个节目组所能做的,就是让团队的精神品质尽量与“感动胜利”高度契合,呈现温暖、向上的力量。于是节目组尽可能让每位获奖人物及其家人感受到一份体贴。譬如在录制前,编导细心地为每位获奖人物的亲属留出演播厅最好的位置;为那些远道而来参加彩排的人员,安排好午餐和休息的地方;两个小时的播出节目全部打上同期声字幕,只为让其中一位获奖的聋哑人看得方便。
真正的热爱是百分之一百的纯粹,不掺杂丝毫功利。节目不是终点,应该让那些获得“感动胜利”奖的好人不再孤单,用微薄之力给他们支撑。她倡议专题部党支部增加一项活动内容,选定几名“感动胜利”的获奖人物作为支部共建回访的对象,不定期探访,尽可能帮他们排忧解难。
她说,做节目需要沉下心,摈弃虚荣、浮夸。“真实”是电视节目的灵魂。她带领文艺部策划推出的大型综艺访谈栏目《胜利家庭会》一经推出,就引起观众共鸣。节目摒弃了高高在上、“端着”的姿态,从家庭这个角度切入,旨在以每个小家庭带动胜利油田这个大家庭,使胜利文化产生影响力。
在《岁月中的坚守》这一期“胜利家庭会”中,丁冬梅邀请坚守荒原看护油井的薛梅夫妇来到演播厅。他们的事迹曾受到部分网友质疑,他们说薛梅不孝,因为报道中曾提到在她父亲住院期间,她没怎么陪护过。为了反映真实情况,这期节目特别邀请了薛梅的妹妹和母亲到场。她们的讲述才让大家知道,原来薛梅的父亲是一位老石油工人,他坚决不允许女儿请假离开油井。当说到父亲临终前还交代让她好好看护油井时,薛梅泣不成声。这期节目澄清了事实,也达到了让先进者有尊严、有底气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