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今天的世界各国之间,文化国力竞争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设计作为一种吸引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文化国力竞争的首选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于2021年正式提出“设计软实力”的概念,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支持。从设计机会上看,21世纪兴起的全球价值链,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开发人的经济价值方面出现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前者专注于创造以设计主导的无形资产,后者则专注于制造有形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性人口结构与创造性人口结构的比差调整,将为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更多的生产力增长机会;另外,设计不仅表现为物质、科技成果和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也表现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主观关系建构,这种“设计关系”不仅可以创造独特的吸引力,而且可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聚合关系,对驱动经济提振、社会变革、城市更新、环境提升和福利改善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设计挑战上看,回答并解决本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手段的匮乏与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相对薄弱的现代文化吸引力与深厚沉潜的传统文化影响力之间的矛盾、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结构内涵的张力与浅层次的模仿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进一步消解中国制造存在的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和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多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技术创新领域阔步向前和非技术创新领域裹足不前之间的矛盾等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开发并提升设计的软性价值。
新时代带来的机会与挑战,拓展了我们对设计软性价值的认知边界。设计创新不仅是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力量,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文化软实力传播的重要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此后这个词风靡全球。国际政治界、学术界虽然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将“软实力”与“文化国力”结合进行探讨是其共性。不同的是,国外学者大多从如何运用好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来巩固本国在国际上霸主或领先地位的角度来探究,而国内学者对文化软实力一词的运用大多出现在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国力相联系的语境中,即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市场吸引力、思想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综合来看,现有的文化软实力概念更侧重于指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软实力的结果和形式,是静态的文化软实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种已有的成就状态,更重要的在于将各种文化资源创造、转化为实际的国家实力的过程、价值和机制,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内在运行机理的展示系统和创造方法。事实证明,设计不仅可以创造文化的影响以及凝聚发散性的力量,而且自身就具有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因此,不能把通过设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简单理解为一种对文化的包装、宣传与推广策略,而应当把设计作为一种国家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来整体布局、规划和落实。
大量实践案例已经表明,设计总是在软实力方面发挥作用。对于什么是设计软实力等问题,我经常借用“磁化效应”这个物理学名词来解释设计和设计软实力。设计具有类似磁体的功能,通过发挥设计的外磁场作用(设计思维和技巧),去磁化、吸引各种磁性材料(文化、科技等要素),在产生强大的磁吸力的同时,赋予这些磁性材料以新的磁性(关系、意义、价值、声誉等),这就是设计转化为软实力的过程。同样,在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埃佐·曼奇尼看来,设计具有双重能力,即“它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设计作为问题解决者),又通过讲故事来产生意义(设计作为意义制造者)。这两种能力彼此密切相关,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传达了新的意义体系,反之亦然,通过产生新的意义体系(即通过讲述新故事),新的解决方案变得可以接受并具有吸引力。因此,既然软实力是指通过说服达成共识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说,设计本身就具有软实力”。例如,超轻型自行车(解决方案)设计表达的故事是“可持续的交通方式”(意义),同时,“让人们重视可持续的交通方式”这一政治意愿(意义)也可以通过超轻型自行车(解决方案)来传递。有形设计如此,无形设计也是如此。
在现实中,我们都习惯用显露的冰山去解读“物化”的设计,却很少关注隐藏在海水下面看不见的“非物化”设计。在我看来,设计的真正中心不是“物”,而是“物”的使用者或者使用者与自然、社会、环境所建立的一种文化和意义的契合。所以,发现相关、创建意义并转化为价值,才是设计软实力的本质。人类任何的设计活动,都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过程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创新力量和发展动力。概括地讲,设计软实力就是通过思想或象征性资源构建自我和他人的偏好、形象、意义和价值,导致他人行为改变而获得预期结果的力量。设计软实力体现的不只是静态的文化样式或作品产品,更是一种能够改变社会内部和外部的“亲社会性”文化、价值同化力以及包容与合理的政策制度,是一种与未来搭建科技、设计和商业紧密关联的“魅力关系”,也是一种赢得支持、拥护和认同的外部吸引力和内部凝聚力。
本书以“声誉、文化价值与设计的软实力”为论题,邀请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色列、意大利等国家设计研究领域的数位知名专家开展研讨,并选取来自牛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罗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学者共26篇文章进行汇编,按照“专家综述”与“专题纵论”的篇章结构,“博”“专”并举、“述”“论”结合,从不同角度对主题做了较为精深的阐释、解读、论述与点评。《设计软实力评论:声誉、文化价值与设计的软实力》一书,旨在研究设计创新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战略,作者较为全面地回答了构建设计软实力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思想内涵、层次结构、实践意义,思考中国文化软实力如何通过设计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强化感知、深化凝聚、塑造形象、展示魅力、传播观念、培育人才,为中国设计的全球战略以及设计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设计软实力评论:声誉、文化价值与设计的软实力》一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指向我们在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发挥以文化创新为主导的设计软实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设计创新成为文化软实力甚至文化国力的重要内容,既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对设计创新的基本需求,又体现出以设计塑造和传递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设计软实力评论:声誉、文化价值与设计的软实力》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设计创新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此书得以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在出版过程中,同样要感谢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CUMULUS),国际设计创新管理学会(ADIM),设计政策联合会(DPU),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经济出版社等机构和单位,以及所有作者和工作人员的关心、信任与帮助,没有他们从思想上、学术上和行动上给予的支持,也不会结出这些学术的硕果。
设计,兴于需要,成于文化,服务于国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策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孙磊
2022年2月28日